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如题所述

一、社会主义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

1、传统的社会主义观

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及基本特征等一系列问题作了天才的、科学的预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第二,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没有商品和货币;第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第四,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消亡;第五,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类将获得彻底的解放,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主义,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做出十分确切的全面回答。但是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上述构想,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俄国的具体实际,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作了概括: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列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1]第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2]第三,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列宁指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必然遭到剥削阶级的反抗。无产阶级为了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因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就不可避免地应当是新型民主的(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的(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3]列宁的概括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和落后国家实际的,特别是突出了发展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迫切要求。这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然而,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仅有短短的七年时间,许多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回答的问题,成了列宁未竟的事业。

列宁第一个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实质问题,当然和社会主义本质还是不一样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列宁在1899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中的倒退倾向》这篇文章中提到社会主义的实质问题。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实质)是把土地、工厂等等即全部生产资料变为社会财产,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按照总的计划进行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生产。”这是列宁第一次提到社会主义实质的问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果断地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体制,这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他提出了“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集中一切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巩固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战争的服务。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估计到俄国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的实际,企图直接而迅速的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比如说:小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等等,代之以新公有化的、消灭了市场货币的社会经济结构。目的是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来组织全国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这种做法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急于过渡,也就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出现了农民、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等现象。所以1921年以后,列宁意识到这种错误并公开承认,果断决定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所谓“新经济政策”,就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在坚持大工业、现代交通运输业、银行、土地国有、对外贸易国家垄断的基础上,不摧毁社会经济结构,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的逐渐地掌握它们,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单纯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出发来考虑问题——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来安排工作的思路,回到实事求是,一切从现有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的实际出发的轨道上来。在坚持苏维埃政权、坚持无产阶级掌握基本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切以是否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根本标准,把生产关系调整到与现有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程度。也就是说把考虑问题的基点从生产关系转移到生产力上来,这是指导思想上的重要转变。列宁说: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地改变了。以前“直接过渡”存在问题,现在搞“新经济政策”适合苏联的实际。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

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小农经济国家必须通过发展商品生产等中间环节走向社会主义。这一条现在看来非常重要——落后国家直接搞产品经济、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行不通的。因此要通过发展商品生产这些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也是后来列宁提出的迂回的办法。

学会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今天看来也是在社会主义当中如何学习资本主义长处的问题。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教条主义地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一般特征的描述出发,在苏联创建了“斯大林模式”,其本质特征是单纯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按劳分配。这一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曾经获得巨大成就,以致后来被许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仿效。但是,斯大林却将其作为任何社会主义国家、在任何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仿效的惟一模式,搞“唯苏独尊”、“唯苏独社”,导致本来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实践变得僵化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其弊端日益显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自身进行了系列改革,却又在改革中背离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最终导致前苏联解体和演变。

建国以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了大量的、有益的、必要的探讨。具体表现为:首先向苏联学习,基本上接受“斯大林模式”,但是当斯大林逝世以后,苏共对斯大林作了批判,前后态度的突出转变导致毛泽东主席开始反思,并独立思考和探索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从理论上,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应该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既有基本适应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这种不适应的一面在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可以得到解决。这种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的区别。从实践上,1957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存在许多缺陷,突出表现在:忽视了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建立了“一大二公三纯”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社会产品按照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分配;管理体制上权力过分集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左”倾思潮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极坏影响和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优越性,而是在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理论上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走向了曲折。

总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不断提出和反复强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原因主要在于:

1、从1957年到1978年的20年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曾出现过许多严重的挫折和失误。这就说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没有搞清楚。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邓小平再三提出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最直接原因。

2、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前苏联和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悲剧,原因很多,但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3、非洲一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根本原因也在于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可见,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能正确的认识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然是一句空谈。所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多次讲到,我们过去对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还在摸索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