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途径的传播类型

如题所述

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三种传播途径。
1.经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 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消毒飞沫在空气里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因此,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此种传播在一些拥挤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学校、临时工棚、监狱等较易发生。对环境抵抗力较弱的流感病毒、脑膜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常经此方式传播。
2.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us transmission) 飞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所组成。飞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较长,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此方式传播。
3.经尘埃传播(dust transmission) 含有病原体的较大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凡对外界抵抗力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胞,均可以此种方式传播。
空气传播的发生取决于多种条件,其中人口密度、卫生条件、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起决定性作用。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⑴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⑵冬春季节高发;
⑶少年儿童多见;
⑷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
⑸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两种方式,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水源被污染的情况可由自来水管网破损、污水渗人所致,也可因粪便、污物污染水源所致。
许多肠道传染病,若干人畜共患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
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疾病的水型流行早年十分猖獗,随着城市公共供水系统建立及水质的卫生管理,因饮水被污染而引起爆发在城市已很少见,但在广大农村仍是一个重要问题。经饮水传播疾病历史上已有多次记载,如1854年英国伦敦发生霍乱流行。流行强度取决于污染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强度和频度、病原体在水中的抵抗力、饮水卫生管理等。
1.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⑴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⑵除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性别的差异;
⑶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经净化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⑷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不断。
2.经疫水传播
当人们接触疫水时可经皮肤或粘膜感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危险性取决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大小、次数及接触时间的长短。
经接触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物特征:
⑴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⑵发病有地区、季节、职业分布特点;
⑶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⑷加强个人防护、对疫水采取措施等可控制疾病发生。 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主要为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少数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的方式。当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或受病原体污染时,可引起传染病的传播。
经食物传播可分两类:
1.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
感染绦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其肉类含有病原体。患结核病的乳牛所分泌的乳汁可含有结核杆菌。感染沙门菌家畜的肉及家禽的蛋可含有沙门菌。当人们食用后可被感染。
2.食物在各种条件下被病原体污染
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水果、蔬菜等只是机械地携带病原体,其数量不再增多。在另一些食品,如牛奶、肉馅等在适宜的温度下病原体可大量繁殖,人们食用后可感染而发病。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病的流行特征:
⑴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进食者不发病;
⑵患者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
⑶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
⑷停止供应污染食品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 通常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两种。
1.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引起疾病的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等。
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易感者因接触被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毛巾、餐具、门把手、电话柄等所造成的传播,故将此种传播方式又称为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
间接传播的流行病学意义,与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抵抗力、日常消毒制度是否完善、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及卫生习惯等有关。
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⑴一般很少造成流行,病例多呈散发,但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成员间的传播;
⑵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
⑶在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病例较多。
⑷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发生。 经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亦称虫媒传播,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 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
1.机械性携带: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5天。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同它们的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而污染食品等,当人们食用这类食品后被感染。例如苍蝇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2.生物性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呆咬处于菌血症、立克次体血症或病毒血症时的宿主,使病原体随着宿主的血液进入节肢动物的肠腔,使肠细胞或其他器官造成感染,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进行繁殖,然后再通过节肢动物的唾液、呕吐物或粪便进入易感机体。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生活周期中某些阶段后始具有传染性,其所需要时间称外潜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外潜伏期长短常受气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为数极多,例如鼠疫、斑疹伤寒、疟疾、绦虫病等。还包括大约200种以上的虫媒病毒性疾病。
经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性:病例分布与传播该病的媒介昆虫的分布一致;
(2)季节性:发病率升高与节肢动物的活动季节血相一致;
(3)某些传染病具有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野外作业的工人。
(4)发病有年龄特点,老疫区病例多见于儿童,新疫区病例无年龄差异。
(5)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 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是指易感人群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经土壤传播的疾病主要是传播一些肠道寄生虫病及能形成芽胞的细菌所致感染。 土壤可因种种原因而被污染,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使土壤污染。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由于埋葬不妥而污染土壤。有些肠道寄生虫病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例如蛔虫卵、钩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胞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例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等。这些被污染的土壤经过破损的皮肤使人们获得感染。
经土壤传播病原体的意义,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人与土壤接触的机会与频度、个人卫生习惯和劳动条件等。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一般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引起的传播三种传播。
1.经胎盘传播 指受感染孕妇体内的病原体可经胎盘血液使胎儿引起宫内感染,但并非所有感染的孕妇均可引起胎儿感染。 可使胎儿感染的病毒有:风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B族病毒、腮腺炎及巨细胞病毒等。
2.上行性传播 病原体经孕妇阴道通过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 例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时引起传播 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内产出而暴露于母亲严重污染的产道内,胎儿的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均可遭受病原体感染,例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 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是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地引起某种传染病传播。 一般分两类:
1.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及各种检测试验时,由污染的器械、针筒、针头、导尿管等而感染某些传染病。
2.生物制品单位或药厂生产的生物制品或药品受污染而引起疾病传播。
各种传染病流行时其传播途径是十分复杂的,一种传染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例如细菌性痢疾可经水、食物、媒介节肢动物及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因此当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时,必须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才能了解其真正的传播途径,从而采取有针对性防制措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