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血栓形成

如题所述

多发生于下肢或盆腹腔手术后、严重外伤、急性感染、妊娠、恶性肿瘤、心脏病患者。由各种原因所致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小板增加和血液凝固性增高,当血管内皮受到轻微损伤时,可促使血小板在该处黏附形成血小板性血栓,继而纤维蛋白沉着,血栓增大,而使血管腔闭塞。

最常见的部位为左侧下肢。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多在术后第2周发生,常为卧床少动的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小腿肌肉疼痛,用手压迫腓肠肌或足背屈时,小腿肌肉疼痛更甚。急性髂静脉血栓形成亦称疼痛性股白肿,常发生于产后,起病急骤,全身反应不重,整个患肢严重水肿,皮肤发白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大腿内侧,尤其在Scarpa三角区有自发性疼痛和明显压痛。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引起肺梗死或肺栓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5
引起血栓的原因很多,比如血流减慢或血流方向改变、血液粘稠及血管内损伤等,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久坐不动
长期久坐不动——最容易诱发血栓。过去医学界认为,长时间乘坐飞机与深静脉血栓发病关系密切,而最新研究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也已成为发病的一大诱因,故称作“电子血栓”。在疫情防控期间,人们不能外出锻炼身体,活动减少,睡眠过多,有的打牌、打麻将,再有的追剧、刷抖音、刷微博、刷朋友圈等。长期久坐很容易使体内血液循环不流畅,坐在电脑前90分钟以上,会导致膝部以下血流减少50%,大大增加了发生血栓的风险。
饮食改变
饮食的改变——百病从口入。由于平时限制外出,甚至有的人害怕病毒传染基本不外出,在家胡吃海喝,不能很好地控制淀粉类食物、胆固醇以及脂肪的摄入,从而使血糖升高、血液变稠,影响血液通畅易形成血栓。
饮水量减少
饮水量减少——代谢减缓。人体70%都是水分,所以每天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喝水不仅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稀释血液。每天适量饮水可以将身体内部的血液垃圾进行清理。居家隔离期间人们生活规律被打乱,饮水量减少,再加上血流减慢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控制不力——慢性损害伤人不浅。患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等,长期卧床患者、老年人、过去有血栓病史、血栓家族史者,肥胖,妊娠或产褥期女性,恶性肿瘤或因恶性肿瘤行手术、放疗或化疗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有可能会引起血栓的发生。
第2个回答  2020-07-10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在可变的流体依赖型(variable flow dependent patterns)中,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
第3个回答  2020-09-08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动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以下情况属于高危因素,一旦出现需要格外警惕:
1全身性因素
包括既往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2肥胖和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3遗传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4生活方式因素
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局部因素
包括促血栓形成因子增加、血流缓慢、血管管腔窄、动脉壁结构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更大。

另外,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最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观察身体。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主要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曲张、脱水的患者血流比正常人缓慢,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机会增多,血小板就有可能沉积黏附在血管内膜上,继而形成静脉血栓。

大面积烧伤或感染、手术后、免疫疾病、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均黏稠,也容易形成静脉血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