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宰相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吗?

如题所述

在古代,宰相通称丞相,是封建社会受命于君主而又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长官,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之职起源于战国,由古代的“宰”与“相”两种官职合并发展而来。“宰”是主持,“相”是辅佐。“宰”在殷商是给奴隶主掌管家务和管理家奴的一种小官,西周时演变成替王家管理内外事务的高级官员,晚期更是获得了“统领百官”的大权。春秋时期,“宰”仍为各国沿用,但被称为“大宰”。

“相”则起源于西周,为卿、大夫所世袭的要职。春秋时,则演变成非世袭的官职了,并配有“印绶”,乃“百官之长”,如齐国的管仲就担任这一职位战国时,“宰”与“相”合并,始有“宰相”之名,并被各大国封为最高行政长官。秦汉(西汉)时期,太尉、丞相(或相国)、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皆为宰相之职。当时,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了萧何、曹参、陈平等一大批名相。

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一些宰相很快“厄运当头”: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时期,共有30多位宰相被杀,被贬黜的更多。东汉时期,改“三公”为太尉、司徒(即丞相)、司空(即御史大夫),号称“三司”,并正式设立尚书台于宫中,下辖三公曹、吏部曹、民曹、南北主客曹及两千石曹等,共为“六曹”,一同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事,合称“台阁”。

自此,尚书台正式成为国家管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尚书令担任者实则掌握着相权。当然,尚书台及其长官尚书令还得一切听命于皇帝。这样的设置,有力地强化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即使是明君的话也是提防丞相的,汉武帝的时候就三天两头换丞相。因为丞相要是在这个位子待得太久的话,对皇帝的位子威胁太大了。所以后来汉朝就经常不设立丞相。有这个位子,不安排人。这样皇帝威胁就少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0
是的。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实说的就是宰相位于皇帝和百官之间的政治地位(皇帝通过宰相号令百官)。历代宰相权力各不相同,设置也各有所异,但总体的政治地位始终不变,宰相的权力一直介于皇帝和百官之间,这种情况直到朱元璋废除宰相,让皇帝直接统领百官为止。(此后国家制度上不再有宰相,不过名义上依然把国家中枢权力机构长官看成宰相,如内阁大学士以及军机大臣)
第2个回答  2019-07-09
在古代,宰相通称丞相,是封建社会受命于君主而又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长官,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之职起源于战国,由古代的“宰”与“相”两种官职合并发在古代,宰相通称丞相,是封建社会受命于君主而又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长官,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之职起源于战国,由古代的“宰”与“相”两种官职合并发展而来。
“宰”是主持,“相”是辅佐。“宰”在殷商是给奴隶主掌管家务和管理家奴的一种小官,西周时演变成替王家管理内外事务的高级官员,晚期更是获得了“统领百官”的大权。春秋时期,“宰”仍为各国沿用,但被称为“大宰”。
“相”则起源于西周,为卿、大夫所世袭的要职。春秋时,则演变成非世袭的官职了,并配有“印绶”,乃“百官之长”,如齐国的管仲就担任这一职位
战国时,“宰”与“相”合并,始有“宰相”之名,并被各大国封为最高行政长官。展而来。
“宰”是主持,“相”是辅佐。“宰”在殷商是给奴隶主掌管家务和管理家奴的一种小官,西周时演变成替王家管理内外事务的高级官员,晚期更是获得了“统领百官”的大权。春秋时期,“宰”仍为各国沿用,但被称为“大宰”。
“相”则起源于西周,为卿、大夫所世袭的要职。春秋时,则演变成非世袭的官职了,并配有“印绶”,乃“百官之长”,如齐国的管仲就担任这一职位
战国时,“宰”与“相”合并,始有“宰相”之名,并被各大国封为最高行政长官。
第3个回答  2019-07-18
我国古代朝代众多,每个朝代官职不同,手中的权利也不同。就古代的宰相而言,官之宰相也并不真的意味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唐朝宰相手中握有实权,可以称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在其他的许多国家,宰相手中并没有实权,听上去官职很大,却没有什么权利。
第4个回答  2019-07-19
这个说法已经过时了,因为那开始的时候丞相是我权力比较大的,但是后来就被皇帝控制了自此,尚书台正式成为国家管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尚书令担任者实则掌握着相权。当然,尚书台及其长官尚书令还得一切听命于皇帝。

这样的设置,有力地强化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即使是明君的话也是提防丞相的,汉武帝的时候就三天两头换丞相。因为丞相要是在这个位子待得太久的话,对皇帝的位子威胁太大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