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中“女士优先”的来历是什么?

如题所述

女士优先”的原则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之风,是传统欧美礼节的基础,后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重要礼仪原则。它主要适用于成年的异性进行社交活动之时。“女士优先”的含义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


在西方中世纪时期,欧洲社会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国王是封建国家的首脑,其下有各级爵位的贵族,骑士属于封建阶梯中最低的等级。但在当时,人们又习惯于把大大小小的封建贵族笼统地称作骑士。与封建等级制度相适应,在贵族之间是十分讲究待人接物礼仪的。统治阶级为了培养出既能打仗,又有着优雅贵族风度的骑士,从11世纪开始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骑士教育。这种骑士教育大致过程是这样的:幼儿首先要在自家中接受宗教教育,并进行必要的体质锻炼。到了八岁左右,就把他送到一个等级高一级的领主家中充当侍童。侍童追随在领主夫人的左右,按照她的指导与吩咐,在日常生活和交往应酬中完成各种服役,并于朝夕陪侍之间,学习上流社会的各种礼仪,同时也学点吟诗、下棋和音乐知识,领主另派他人训练侍童掌握骑马、投枪、击剑等方面的技能。


十四岁以后侍童升格为扈从,也就是预备骑士了。平时扈从除了照料好主人的战马和武器,陪伴主人打猎、散步外,仍旧要服侍女主人,并在这种生活中培养他对贵族妇人的特殊感情,养成一种为她们献身的精神。战时扈从则随主人出征,学习打仗。直到二十岁,通过“授甲仪式”后,他才成为一名真正的骑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6

女士优先起源于西方,是一种成年男性的礼仪,绅士风度的象征。不过为什么在西方会产生女士优先的观念呢?据说这和中世纪欧洲骑士的作风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觉得女性处于弱势,所以需要被照顾。历史上,这种观念在东西方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东亚古代社会基本上都是男尊女卑,就更别说女士优先了。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这种观念的起源,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在较为正式的场合里,人们发言总要以「Ladies and gentlemen」开头。为什么不是「Gentlemen and ladies」呢?

这是一个通行的国际礼仪原则,「ladies
first」,即「女士优先」。该准则在西欧兴起,最初流行于西方交际圈中,在西方主导的当代世界,逐渐成为国际通行的礼仪规范。

「女士优先」原则表现在日常方方面面,如进门时主动推开门让女士先行、进餐时由女士先点菜等。

素以浪漫、温柔著称的法国社会,「女士优先」有着更为有趣的体现:进餐时的座位排序,男宾依据年龄和社会地位,而女宾则不可根据年龄。这是因为在法国,「除了特殊的例外,所有的女士都是年轻的」。

类似的社交原则在传统东方社会里是缺失的。儒家伦理提倡尊老爱幼,东方社会更偏向于以老为尊而不是女士优先。

正如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谈到:「好好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没有会无故冒犯一个老年人的,恰如西洋君子不会有意得罪女人一样」,尊老是东方君子的教养,而尊重女性则是西方绅士的礼节。

为什么西方会形成这样的传统?

想象中的骑士精神

通常认为,女士优先最初是和欧洲中世纪骑士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骑士阶层的礼仪。搜索「Ladies
first」,最相关的词条是「Chivalry」(骑士精神)。

然而在骑士这个阶层刚形成时,并没有所谓骑士精神,对女性不要说「优先」,甚至连基本的尊重也未必存在。与古代战争中常见的武士、军人一样,他们热衷于烧杀抢掠,尽可能地搜刮战利品。妇女在他们眼里,恐怕也只是战利品之一。

法兰克帝国崩溃后,大小领主征战频繁,骑士们不光伤害平民,也未必放过教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树立权威的天主教会提出了一系列道德守则来约束他们,便是后人所称的「骑士精神」。

从法国国王罗贝尔二世(987-1031年在位)的誓言,我们能够一睹骑士精神的初期形态:

我不会以任何方式侵犯教会。我不会伤害没有武装的牧师或僧侣。我不会盗窃牲畜。我不会攻击农奴、仆人或商人以获取赎金。除非是收回债务,否则从三月到万圣节我都不会从任何人的牧场牵走骡马。除非里面有骑士,否则我不会摧毁房屋。我不会将葡萄藤连根拔起。我不会攻击独自旅行的贵妇和她的女仆,不会攻击寡妇或修女,除非那是她们的错。从大斋节到复活节,我不会攻击没有武装的骑士。

不侵犯教会和神职人员是它的第一要义,保护妇女在其中则并不显眼。她们仅仅是免受战争伤害的一种平民,与后来「女士优先」的待遇相去甚远。

十字军东征也被普遍视为是祸水东引的策略

而骑士精神的改头换面,与中世纪晚期吟游诗人与文学家的浪漫化处理密不可分。

在他们笔下,骑士追求的目标变成了荣誉与爱情。他们忠贞、勇敢而浪漫,相恋对象通常是某个贵妇人。这种爱情不涉及肉欲,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被称为「骑士之爱」或「典雅爱情」。

英国画家艾德蒙.雷顿的作品《神速》,描绘一名与心上人告别奔赴战场的骑士

对这一变化,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曾作出精辟的分析。

随着商品经济和财税制度的演进,中世纪后期的封建制度开始解体。依赖农业经济的骑士阶层日渐贫困,不得不依附于能够收取商品流通税、日益强盛的大领主,专制君主初现雏形。

富裕起来的大领主们,由此开始追求文明和教养,逐步脱离中世纪前期的蛮荒状态。但领主本人仍要做武力的表率,于是领主夫人便成了文艺活动的领袖,承担延揽名流、吟游诗人等装裱门庭的工作。

城堡的女主人成了吟游诗人的金主,吟游诗人便想方设法讨好女主人。浪漫忠贞的骑士之爱,由此出现在他们笔下,并在无数同行和城堡女主人的合力下,成为那个时代的欧洲最流行的通俗文学主题。

名著《堂吉诃德》戏仿了这种「骑士之爱」。堂吉诃德在决定做骑士周游四方时,首先就要为自己选定一个心上人,他认为「没有意中人的游侠骑士好比是无叶无果的枯树、没有灵魂的躯壳。」可见意中人对于骑士的重要性。

每当堂吉诃德艰难地取得了胜利,都让败者去拜见心上人杜尔西内娅,以示胜利献给美人。而每当他遇到险境时,则会默念美人的名字,祈求绝世无双的意中人「帮帮这个为了弘扬您的宽厚胸怀而身陷此等危难的骑士」。

说来讽刺,越是见不到真实的骑士战争,这种虚构的骑士精神就越流行。它的影响并未随中世纪结束而远去,直到今天,人们印象里的英雄仍会对女性特别优待。

贵妇沙龙的现实需求

文艺复兴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贵族们的日益富裕,文化教养在阶层身份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传说里的浪漫骑士精神,在真实社会交际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逐渐演变为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

在其中,17、18世纪的文化沙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沙龙是由一个主人邀请客人参与,彼此交流思想、知识和趣味的聚会。它发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并在17、18世纪的法国蓬勃发展。

事实上,将沙龙视为中世纪领主夫人延揽吟游诗人装裱门庭的延续也未尝不可。从一开始,沙龙的组织者就多为受过教育的贵妇,文艺复兴艺术的重要赞助人伊莎贝拉·埃斯特和她的小姑伊丽莎白·贡扎加被视为最早的沙龙主人。

提香为伊莎贝拉·埃斯特绘制的肖像,此时这位贵妇已经六十岁,不愿接受画家如实描绘其相貌,提香因而将她美化为四十岁左右的模样

沙龙聚会非常强调修养,参与者必须时刻注意礼貌、优雅和诚实。这与骑士精神并非不谋而合:法国第一个著名沙龙的组织者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参照意大利骑士法典,制定了一套沙龙礼仪规则。

此后两百年间,法国流行的沙龙都沿袭了早先的模式和礼仪:贵族夫人既是组织者,也是沙龙的核心。她们并非附庸风雅,而是真正有学识与风度去投入这种高朋满座的场合,她们受到的尊崇既源自财力和地位,也源自谈吐和举止。

乔芙兰夫人的沙龙

文人墨客在贵族的客厅里谈论文学和政治,一些出身低微的学者也借此步入上流社会。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等人都曾是贵妇沙龙的座上常客,这些贵族夫人们,也成为他们笔下经常歌颂的对象。

卢梭是钟表匠人的儿子,他每一个窘迫的时刻,几乎都有贵妇扶持,贵妇们成了他文学生涯中的守护神,其中尤以华伦夫人最为知名。

卢梭对于华伦夫人的爱,常常以一种癫狂而病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他会亲吻华伦夫人睡过的床铺,抚摸亲吻属于华伦夫人的家具、窗帘,匍匐拥抱她走过的地板,甚至吞下她刚刚吐出的肉。

卢梭雕像

贵妇沙龙不仅支持了一批文人的创作,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场所,甚至还直接影响到现实政治的发展。

它抚育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并随着这一系列政治事件产生的震荡改变了整个欧洲的风尚。作为其聚会礼仪的一部分,「女士优先」被最终塑造为今天的样子,被西方世界广泛接受。

第2个回答  2019-09-19
女士优先”的原则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之风,是传统欧美礼节的基础,后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重要礼仪原则。它主要适用于成年的异性进行社交活动之时。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
第3个回答  2019-09-19
女士有优先的选择权利,比如吃饭。
第4个回答  2019-09-19
这源于法国前几个世纪中的骑士文化,后因为这种习俗比较得体而广泛流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