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有什么快速学习的窍门

如题所述

自学中医,还真没有什么快速学习的窍门。

中医主要流派有几大流派,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可以选择一个流派,下功夫主攻。

一、伤寒派

伤寒派因张仲景的《伤寒论》著作而闻名于世。伤寒派是问世最早的中医流派。伤寒派以六经辨证为特点,其有具体的药证辨证和方证辨证以及体质辨证例子。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发展兴旺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许多历史上的名医都承认他们得益于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说不懂伤寒论,难以成名医。

二、脾胃派

健胃派也叫补土派。由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着手,辩证论治。

三、滋阴派

滋阴派治疗以滋阴为主。滋阴派腔调保护阴气的必要性,以“滋阴降火”为治病原则。创始人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疑难杂症有气、血、痰、郁等辨证方法。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影响。  

四、寒凉派

本派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刘完素 (刘河间) 首创。以研究五运六气为主。他发挥《内经》理论,提倡火热论,并重视针灸治法,临床施治重视井穴、原穴,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他还提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

五、温补派

指由张景岳、薛己主导的温补阴阳的“温补学说”。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认为人的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的为阳,既失而难复的也是为阳。他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轻率地使用寒凉药和攻伐方药,而以温补为宗。

六、温病学派

该学派以叶天士为代表。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崇尚阴柔,恣用寒凉,治病喜补而怕攻下,喜轻避重,讲究平和。该派对现代中医的影响极深。

七、火神派

该派脱胎于伤寒派,但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和扶阳派。代表人物是郑钦安。后人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现在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属于这一派。该派辨证特重阴和阳。用药特点是用大量的附子,干姜,肉桂,麻黄等等。

八、学院派

所谓学院派是指那些按照中医教材所学的中医知识行医的医生。这个派没有领头人,对中医理论发展上的贡献,没有扎扎实实让人能服气的临床疗效,没有死心踏地的弟子辈不断传承其精神衣钵。

小编需要给你提醒的是

随着科学认知的提高和普及,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理论几千年不变,在阴阳五行理论《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个流派,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尤其在与科学认知的矛盾与冲突上,有很多重大不同。这个在学习中需要格外注意。

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在学习中医中格外重要,但也格外致命。你选择自学中医这条路,必然是一条很艰难的荆棘之路,会走的非常辛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感兴趣,才能把这条路走得更远更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9
书山有路勤为径。
这不只是拿来装比的古典语句,而是万年以来中国读书人锥心刺骨的切身体验,头悬梁追刺骨也不是拿来说着玩的。
... ...
窍门之一,抓紧一切时间读书背诵烫头,就像看手机玩电脑一样的废寝忘食。
窍门之二,有一个先天的好记忆,开挂过目不忘功能,能够正确的理解所有的中医药古典词语的作弊器,这就是所谓的先天资质根骨。
窍门之三,认药,认识熟悉中药饮片的名称分量,掌握中药“四气五味”的.性.能所对应病症的“阴阳虚实”及其辩证关系,先辈们都是从拉药抽屉开始入行的。
对这一点来说,是学习中医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多中医老前辈到死都掌握不好。
窍门之四,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到东西必须在应用实践中去体验和印证,提高认识和悟.性,
... ...
中医药学是一门中国功夫,从小启蒙后就开始入门学习,现代人都是到大学才开始学起的,在时间上就晚了十年、且心脑力也被占用了很多,要想学到并掌握真正的中医药精髓,可以说是千难万难。
为此,自学中医快速学习的窍门,莫过于以上四点,勤能补拙、认识理解、掌握辩证(症)关系、理论与实践密切印证等,缺一不可。
建议,最少找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拜入门下,得到指点,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02
死记硬背基础,譬如汤头歌之类,然后抄药方是看前一个疗程的方子,根据此时的病情有些药物品种和分量要略作加减。技巧主要看君药和臣药(起主要作用的药物)。病情好转,分量可减少;如果有别的病症出现,要加君药。注意的是“十八反、十九畏”。
第3个回答  2019-01-02
中医抄方是看前一个疗程的方子,根据此时的病情有些药物品种和分量要略作加减。技巧主要看君药和臣药(起主要作用的药物)。病情好转,分量可减少;如果有别的病症出现,要加君药。注意的是“十八反、十九畏”。
第4个回答  2019-04-12
多读书,找患者,学习配药,了解药物的用法和成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