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理健康基本理论观点有哪些?

如题所述

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观点1、人性是人的三种基本属性的统一体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关于人的本质属性发表了许多看法,有些甚至是十分对立的。然而,不管各种
观点导致什么结论,人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种属性已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知道,人是包含着多种矛盾的复杂事物。这一复杂事物包含着三组矛盾:第一组矛
盾是人作为生物个体与外界生存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第二组矛盾是人作为组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同社会群体的矛盾;第三组矛盾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的矛盾。第一组矛盾体现着人的生物属性,是个体生存的根本;第二组矛盾体现着人的社会属性,它保证了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进化、发展;第三组矛盾体现了人的
精神属性,它决定了人所具有的认识外部世界并改造外部世界的心理和意识特性。人性主义心理学对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分析就是建立在对人的这三种本质属性的
认识之上,干预措施也与之相关联。从这一观点出发,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结构由三个要素构成: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经验系统。
2、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动力是“力必多”(Libido),这一概念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力必多这个概念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含义,它既表示生理上
的性冲动,又表示心理上的对性关系的渴求。弗洛伊德对这个概念更强调其心理含义,力必多这一概念进一步泛化而涉及生理性冲动以外的许多心理活动,如自爱、
母爱、宗教情感以及人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他都将其说成是力必多的满足。在他的后期,弗洛伊德进一步抽象概括,把一切生命的自我保存,种族繁衍和相应的心
理生活都概括到力必多概念中去,提出了“生命本能”或“生本能”这一概念,表示潜存于生物体中具有创造力的一种本能。与此对立的是“死本能”。这种无意识
的生、死本能的对立并存就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
  显然,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在生物性范畴内探讨人的,其积极意义是把人从神的手中解放出来,但也
难免失之偏颇。他的支持者荣格1911年与弗洛伊德分裂时提出,人的行为动机是幼儿自身的软弱和对这种软弱无力的意识之间的冲突;人的内驱力不是性本能,
而是对自身现状的不满。阿德勒认为,力必多是一种生命冲动,但不都是性冲动。性本能对人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饥饿比性要求更强烈。新弗洛伊德主义对弗洛伊德
学中的力必多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代表人物霍尼认为,心理发生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她还认为精神疾病完全是由于社会的不合理因素
造成的。弗洛伊德学派这些观点与相关学者所处的时代不同有一定的联系。
3、格式塔学派的观点
  格式塔学派又称完形心理学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觉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代表人物是勒温。30年代,他们的研究转向人的个性和行为问题。勒温认为,行为的发生与人的自身和环境都有关系。
行为是个体状态和当时环境的函数。人的生理条件可以引起动机状态,称之为需要。与需要相伴还有情绪特点,这表现为紧张。人们总要通过行为从这种紧张状态和
不平衡感中摆脱出来,达到需要的满足和紧张的消除,行为就是这样的产生的。由于心理场中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的条件,人们精神上往往有冲突。当出现方向
不同而力量相近的条件时,人必须做出选择,这就会发生冲突。基本的冲突有三种:趋向-趋向冲突,逃避-逃避冲突,最严重的分裂性冲突是趋近-逃避性冲突。
二、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动力的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的原因就是外界刺激。对他们来说,不可能使用“精神动力”一
词。他们的行为公式是S-R,只承认外在可见的活动和行为。可是,事实上他们又不得不回答“为什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便提出了“驱力”这一概念。但他
们对此的理解却是生理学的,而不是心理学的。他们认为,驱力只是一种生理生化变化,这种变化由刺激引起,并与指向目标的行为有关。50年代哈洛对驱力作了
归纳,分为二类:一类是内驱力;饥、渴、性、母性行为;一类是派生驱力,如合群、安全等行为的驱力,是后天习得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9
我们国家一般都是许又新心理健康评估的三标准。:
一,
第一:体验标准:是指一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
第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既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
第三: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个体心力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衡量心理健康时,要把这三种标准联合起来综合考察。
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会自以为是,自我欣赏。这种自卑与自负皆不利于自我成长,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悦纳自己自己对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又一条标准。心理健康不仅要求自己能如实了解自己,而且要对自己愉快地接纳。悦纳自己不是说要宽容或欣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说自己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骗自己,并设法使自己发展得更好。
调适自己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两个人的需求又往往与规范和环境不符,并发生冲突。因此,个人必须经常调适自己,以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能或不会调适自己的人,就会经常产生心理问题,只有经常很好地调适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这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具体体现在每个人的情绪上。

这是评估用的

——————
另外郭念锋老先生在意1986年的时候出了一本书,叫《临床心理学概论》,提出了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摘录如下:
、心理活动强度: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指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
三、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果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四、意识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
五、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六、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较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盲目的自信,是对自己估计过高,盲目的不自信是对自己估计过低。前者易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九、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即“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阴较为常见。
十、环境适应能力: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不过一般都先用许又新老先生的标准来考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