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

如题所述

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点梳理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 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②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2)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 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表现)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灵活表现方式,传播文化知识;接受正确观念,提高道德素质;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的忧虑现象。
  (表现)低俗趣味、新闻炒作、绯闻逸事;(态度)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 当代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及原因?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要求?
  (1)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
  (2)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3)措施和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应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地位:在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作用。
  7.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我们应该怎么样做?
  (1)(国家角度)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公民角度)作为中学生,在文化中选择,需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0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知识点一:原始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2.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

知识点二: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2.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3.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迈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5.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知识点三:封建社会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注: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2.社会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3.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知识点四:资本主义社会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
(1)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2)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须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基本特征:生产过剩
(这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2)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事业,生产迅速下降,信息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经济危机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知识点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之一)
(1)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2)意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3)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工人运动兴起(阶级条件)
(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其中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
第2个回答  2020-10-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梳理

基本理论: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基本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劳动对象的范围大小也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地位: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是处于不断进步的变化之中。

2、生产关系

(1)含义: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主要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这三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统一整体,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两个方面。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四、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

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地位:是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共同劳动;②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③在生产中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关系;④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原始人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

4、管理集体事务:通过氏族议事会

5.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①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代替了氏族集体劳动;②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③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6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③努力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7奴隶社会的历史进步性: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 ,迈入了文明时代,这是历史的进步。

8、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社会被有剥削、有压迫的奴隶社会代替是历史的进步吗,为什么?

(1)一个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主要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③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2.封建统治的方式:

①经济剥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

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劳役、实物、货币)

其他方式:高利贷、苛捐杂税、徭役

②政治压迫: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③思想钳制:散播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

3.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4.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条件:

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第3个回答  2020-10-20
重点一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有权进行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其实施。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全国人大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重点二 人大代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1.人大代表的职权

(1)从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看,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应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从人大代表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看,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拥有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的权利,还有提案权和质询权等。

2.人大代表应如何履行职责

作为人大代表,应十分珍惜自己的权利,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参政议政能力,认真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履行自己的职责。

重点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含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2.民主集中制原则

(1)含义:民主集中制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

重点四 中国共产党执政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阶级基础),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社会基础)。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意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1)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重点五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源:Zxxk.Com]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共产党的先进性是由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出来的,而党员的先进性又具体体现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党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杜绝以权谋私。

(2)坚持以人为本。党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重点六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民族团结原则。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指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特别提示】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

(3)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在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

(4)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表现在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推荐优秀党员担任各级国家机关主要领导职务。

相关推荐

1.中国特难毕业的5所大学,真正的严进严出!能进去就妥了!

2.重磅!考上这些学校和专业,不用考教师资格证也能当老师

3.50大高考热门专业逐一详解

4.超实用!高中生超详细学习规划来了,马上转给身边的高中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