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个军队有多少人

如题所述

一个军12500人,这是指宋代,且只是一个官方制定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严格按照标准的军。军、师、旅这种现代化军队的说法,其实最早是在我国宋朝时期被提出来的。当初李纲认为军队是应该有编制的,否则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制,就如同人的双手双脚随意长一样,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军队内部散乱或者崩溃。于是他就制定了“军、师、旅……”这种说法,这在当时是极其先进的一种军事化的理念,很快就扩散到了其他国家,最终延续到了现代。

李纲最初的时候是岳飞的统领,是当时宋朝内首屈一指的大将军,他的这种军队管理理念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因为以往军队总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大多都比较随意,且没有一个严格的制度,这种散乱的现象导致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力往往很难如指臂使。就相当于一个成人手脚却不灵活一样。而一旦对所有的军队进行统一的制定规则,进行管理,那么无疑是极大的方便了中央朝廷和元帅的指挥和控制。

李纲认为“军”代表着一支军队,应该是最大的单位,然后依次排列。然后又从下往上进行排列人数,例如一个旅应该有500人,5个旅组成一个师共2500人,5个师组成一个军共12500人。之所以一个旅应该有500人,是因为在那个时候500人刚好可以组成一个方阵,人数再少了就很难成团的行动。于是“军、师、旅……”的这种军队管理方法就流传了下来,并且由于这种规则及其合理,所以一直延续到了今天都没有多大的变动。

综合而言,古代的时候一个“军”,按照严格的规定应该有12500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06
商代开创的这种“什伍”之制后来被周朝继承,而周代的军队也是以战车为核心,1辆战车及其配属的步兵合称“乘”,是最小的编制单位。按照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司马法》一书的说法,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车作战,7名在车下作战),徒役20名。但也有人认为20个徒役中只有5名承担养马、炊饮,另外15名也参加战斗。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每5乘编为1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由“官”指挥;每10队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2卒编“师”,由“师氏”指挥。周代仍然以“师”为基本单位,但师的数量逐渐增加,据史料记载西周王朝兵力最多时达14师。
汉代军队编制沿袭秦代。按照战时编制的常备军逐渐固定,以部为基本单位。部由校尉指挥,因此部有时也称“校”。校尉出缺由军司马代领。东汉时直属朝廷的北军“五校尉”部队称之为“五营”,每营应该相当于过去的部,但编制定额仅千人左右。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对传统军队编制的改革力度较大。据说当时在皇帝之下设6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管辖两个大将军(共12名),每个大将军管辖两个“开府”(共24名开府),每个开府管辖两个“仪同”(意思为仪仗可以与开府相同,总共48名)。这些听上去级别很高的军官实际指挥的士兵实际并不多,每个开府所指挥的是“军”(也叫“团”),但是实际上只有2000人左右;每个仪同指挥约1000人左右。千人以下的编制情况不明,但想来应该还是传统的什伍之制。
隋唐继承了府兵制度,尤其是唐府兵制的编制非常规整。各地遍设折冲府,为组织、训练的编制单位,管辖兵员1200—800人,设折冲都尉,副手为两位果毅都尉;府下辖4—6个团,每团兵员200人,设校尉为主官;团下辖2旅,每旅兵员100人,设旅帅为主官;旅下辖2队,每队兵员50人,设队正为主官;队下辖5火,每火兵员10人,设火长。战国以来传统的“伍”被取消。全国的折冲府数目庞大,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就达到了643个,分别由朝廷的12卫大将军统帅。
五代时期战乱频仍,无所谓平时战时,军队的编制就是战斗编制。到后周时组建基本战斗部队编制:100人为1个“都”,都有“都头”;5都组编为1个“营”(500人),营有“指挥”;5营即组编为1个“军”(2500人),军有“都指挥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称“军主”;10个军编为1“厢”(25000人上下,从战斗中的左、右两翼发展而来),厢有“都指挥使”,或直接称“厢主”;左、右两厢编成一个战略方向的总兵力,一般大约为50000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节度使统帅。这或许就是从唐代军队的战时编制发展而来的。
后周的制度被宋朝全盘沿用。宋军以标准为500人的营(一般直接称“指挥”)为基本单位,统计兵力都计算有多少指挥,调动组编也以指挥为单位,一般并不拆散。营下的为100人的都,有都头;都以下的编制应该是什伍之制,有军头、“十将”(管辖10人)等士官的名目。
朱元璋在占有江南地区后开始整编军队,规定每10个士兵组成1个“小旗”,5个小旗组成1个“总旗”,两个总旗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千户,5个千户设1指挥。
建立明朝后根据刘基的“军卫法”建议,各省设都指挥使统辖驻军,以下分设卫、所。每卫编制5600人,设置指挥;卫下辖5个千户所,每所1112人,设千户;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每所112人,设百户;百户下辖2总旗;总旗下辖5小旗。
满族军事实力在关外逐渐壮大的同时,开始建立八旗制度。其兵民合一、平战一体的基本编制是10人为1队,若干队组成“塔坦”(村落,设章京),4个塔坦组成1个“牛录”(以300人为标准,设佐领),5个牛录组成1个“甲喇”(设参领),5个甲喇组成1个“固山”(即“旗”,设固山额真,即旗主)。牛录为基本战术单位,固山为战略单位。这套编制后来推广于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但实际往往并不足额。比如蒙古、汉军八旗不到300人就可以编为牛录。入关后八旗兵长期维持这一编制体系。
到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曾国藩等人建立的湘军、淮军等都是全新的编制。基本制度沿袭的是戚继光在《练兵实记》中所创设的编制再加以变通。采用10进位的基本编制,每10名战斗兵加1名什长、1名伙勇,组成“队”;8队组成1“哨”,有哨官、哨长;4哨(前、后、左、右)组成1营,还有营官亲自指挥的亲兵6队。全营总兵员数500人(正勇336名,伙勇42名,什长32名,护勇20名,亲兵60名,亲兵什长6名,哨官、哨长各4名)。另有180名长夫提供后勤运输。营为基本的战术以及经制管理单位。后期又组编若干个营(4、5个)为“军”,设立“分统”指挥,但只是军事指挥关系。若干个军上再设立“统领”,为战役方向单位。
第2个回答  2016-12-06
明朝洪武年间,设立亲军都尉府,统领中、左、右、前、后五卫,专事对皇城的保卫。皇帝死后也有“御林军”,比如在昭陵神道的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等共六对十二个。今天,中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君主立宪制国家的皇家卫队,亦称呼为御林军,所司职责有保卫安全、参与外交仪式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7-04
古代一个军队的人数在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在周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为“什伍”。其中,步兵: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五十人一屯,百人一将。车兵: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骑兵: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军制皆有差异,然而其军队基层编制单位为核心的“什伍之制”。其中具体编制包括:吴国军制,10人为队,10队为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