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自己,是疗愈的开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拆书阅读《当我遇见一个人》2

引子《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有一次,我和朋友各自带自己的孩子出来玩。到了目的地后,孩子们开心的去玩了。在孩子们玩的时候,那位妈妈不停得要求自己的孩子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配合拍照。开始她的孩子还配合一下,不过很快就厌烦了。

这样不停的被妈妈打扰,她根本就没有办法尽情的玩耍,开始耍脾气,这位妈妈就责备自己的孩子不配合。

这位朋友觉得自己周末带孩子出来玩,拍拍照片,这是对孩子的了解和关心。拍照是为了留恋,同时也发个发朋友圈,宣告自己和孩子度过了快乐的周末,博一个好妈妈的称赞。

作为旁观者,我是怎么看,怎么都觉得难受。我心疼孩子不断的被打扰,也评判这位母亲不停的打扰孩子。

可是,我转念一想,这个朋友从某些方面的行动确实看起来是爱孩子的,关心孩子的。到底哪里不对劲呢?

李雪在引子中的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若孩子的本然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不过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

是的,这个当下,妈妈的需求是想要表达对孩子的爱,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就要求孩子配合拍照。

而当下孩子的需求是不被打扰的尽情玩耍。

妈妈看不到孩子真实的状态,她又在表达自己的爱,孩子就成了一个物体,成为她表达爱的道具。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育儿论坛里看到,一位妈妈是营养学专家,她严格按照营养学标准,准备儿子的每一餐饭。面对每一餐精致的食物,他的儿子却要吃上2个小时。

他太痛苦了,每一段饭都要吃下既定的量,既定的食物,没有商量的余地,因为这一切都是妈妈为他好。弱小的孩子无法反抗母亲“为他好”的意志,只能痛苦的熬上2小时吃完一顿饭。

这一餐母亲精心准备的食物,在孩子看来不过是毒药罢了,荼毒了他的自由意志,荼毒了他的感受,荼毒了他的思想,他必须麻痹自己的感受才能吃完那顿饭。

母亲这样精心的准备食物,难道不用心吗?那可是完全按照营养学的标准来制作的。可是,孩子呢?只是孩子真是的需要吗?我联想到的是,这个孩子就好像流水线上被制定好的生命,吃什么吃多少都是被指定好的。

这位妈妈一定觉得自己是爱孩子的,这么用心的为孩子准备一餐一饭。只是,这不过是她的需要,她需要对孩子表达她的爱,她的爱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想要表达爱。

她需要一个工具接收她的爱,孩子就是接受她的爱的最好工具。

所以我明白了,这些妈妈确实是有爱的,只是孩子不是接收者,妈妈在自编自演爱孩子的戏码,把自己感动的要死,而孩子却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长大了,可以在头脑里理解父母是爱我们的,我们对自己的头脑说的话深信不疑。而我们却很难在情感上得到共鸣,那份被爱的愉悦体验。

可是为什么那个真实鲜活的生命在我们眼前,我们却根本无法看见,为什么我们睁着眼,确是瞎子呢?

因为最初我们自己作为孩子,鲜活的生命也不曾被我们的养育者看到过。不曾被看见过,就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自己若是不存在的,又怎么能看见别人的存在呢?

李雪说:“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

若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自己表达爱的道具,只有先看见自己,自我疗愈,自己成了一个真正存在的人。这样才有能力看见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才能能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即使我们也曾把自己的孩子当成道具,没有关系,那是因为我们不曾具备看见孩子的能力,我们先来看见自己,从疗愈自己开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