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感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原文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中的.益:作“增加”讲;.损:作“减少”讲;.取:在这里是“管理”的意思。

这段话译成现代文是: 追求学问的人,只是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又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

我的理解和感悟是这样的: 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的主观妄念和幻想,从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减损到了“无”,就符合道了, 符合道后做任何事情,就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老子主要阐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

他对为学的观点是:要坚持不懈地向外探索新知,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永远没有尽头。庄子也说过“吾生也有崖,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指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中去;而我们形容在学海地永远探索还有句俗语,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在鼓励我们要对自然的知识进行永不停顿地探索。但是我们纵然是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不可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因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得认识宇宙和人类社会,而知识能使人们的认知更接近于真理,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识。不过,知识是无限的,这就好比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航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真理的中心,也就只好“望理兴叹”了。

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探索转向了对内在规律的探索,其实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也就是对道地追求。

为道则需要我们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最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前面说过,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更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符合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

“无为而不为。”这一思想贯穿老子《道德经》的始终,他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思想,尽管中国古代有许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这一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表面来看,“无为”是消极的、倒退的;但从本质上来讲,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了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穷的境界。

我见过秦皇岛的渤海,见过青岛的黄海,到过上海和浙江的东海,听过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看过中途岛之战,---------等等。在静下心来的冥想中,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无边无际的太平洋,想象着自己走进了深深的太平洋,像一条无忧无虑的小鱼一样,畅游在太平洋的深处,看到了一条年代久远已经斑驳的战舰,在战舰的四周,是各种各样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泳,看到了小虾、带鱼、黄鱼、水母等等鱼类,还看到了宛如潜艇的鲸鱼、鲨鱼、海豚、海象等等,我就想,这些没有思想、没有语言的鱼类,它们从远古到现在,一直遵从着自然的进化过程,它们能做的只是顺应自然的进化规律,它们没有能力想着怎样改变自然规律,所以它们才显得无忧无虑。相比于我们人类,少了许多的烦恼和忧愁,这也就提醒我们人类,要放弃改造或者改变自然规律的想法,应该更多的是顺应自然,把人类的欲念和妄想减少到最低,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达到与这个世界的完美融合。

仅以此文参与路法西殿下的圣贤书友会投稿,不喜欢的网友不用点赞,一带而过就行。但我还是感谢殿下组织的这个活动,让我们重读《道德经》等中华文化的经典,让我们在重读或新读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升华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