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伤心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再错也别指责他
琦琦养了一年多的小花猫突然丢了,找不到了。琦琦很爱这只小花猫。总是和小花猫一道吃饭,一道睡觉,一起玩耍。琦琦伤心的饭也不好好吃,觉也不好好睡。这天,琦琦又在家里别扭起来,妈妈就对她说:“等着让爸爸再给你要一只”。“不嘛,我想那只小花猫,它真可怜,她回不来了,会在外面饿死的。”琦琦说着说着,便大声的哭起来。
孩子的哭声,吵的妈妈心烦意乱,她便对孩子发起了脾气:“你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我已经对你说了,她丢了,回不来了,你叫我有什么办法?”妈妈的话更刺伤了琦琦的心,她一转身,生气的跑进了里面的房间,关上门,伏在床上抽泣不已。年轻的妈妈后悔自己脾气暴躁,但她又想不出什么办法安慰孩子。
指责会导致孩子自我封闭
母亲与孩子交谈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孩子的感情,认真对待孩子的感情。在母亲看来,小花猫丢了虽然可惜,但除了再养一只以外,没有可以补救的办法。再要求得到那只丢失的小花猫是不可能的事,原因很简单“它丢了,回不来了”。在琦琦看来,恐怕就不是这么理性,也不会这么简单。她要求得到那只丢失的小花猫,准确的说这是她的愿望。她的要求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对小花猫的依恋与同情、想念与担忧。只不过,她的这种情感是以执着地想把它找回来的方式曲折地加以表达而已。
母亲对这件事的反应完全忽视了琦琦的感情,完全是用大人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和回答琦琦的问题,无论是对小花猫的命运,还是对琦琦的悲伤都显得缺乏同情心。琦琦觉得母亲没有能够理解她的心情,因此,她进而“就要那只小花猫”,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而母亲的不耐烦和指责就会刺伤孩子的感情。这样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会出现自我压抑的倾向,感情埋在心里,不愿意向别人诉说和沟通,遇事容易偏执,对别人缺乏理解和同情,用以封闭自我的消极方式面对人生和社会。
应对策略,设想小花猫的几种结局
孩子貌似无理的要求实际上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琦琦妈妈完全可以在心里这样想:小花猫丢了,找不回来了,琦琦一定会非常难过。但我可以帮助她想想办法,最好是表示对她的同情,以及我是理解她的痛苦和悲伤的。妈妈可以这样和孩子交谈:“小花猫真可怜,走丢了,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说不定她会碰上一家好人家,他们能够收养它,并且像你一样喜欢它,照顾它。”
“你肯定很想它吧,我也和你一样。”“你对小花猫那么好,如果可能的话,她一定会回来的,就是万一回不来,她那么招人喜爱,也会有好心人收养它的,你不用太担心。”这样回答,肯定有助于在母亲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密的气氛,对肯定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起到一种良好的作用。孩子认为有人理解她的感情,她的难过就减轻了,因为她获得了理解。
同时因为这件事而引发的一场有意的对话,孩子对母亲爱与尊敬也会加深,因为她觉得母亲是理解她的。母亲的理解本身就包含着对孩子的爱,也是医治孩子心灵创伤的良药。这样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会富有同情心,既能正地对待别人的感情,也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感情,通情达理,性格坚强开朗,在生活中敢于创造,不怕困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