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死灰复燃,校园贷为何受学生的喜欢?

为什么有学生会掉入网贷陷阱?

校园贷之所以受学生的欢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个是在受众方面的需求上,学生消费水平会比较高,所以说现实花费的需求导致他们有着对于校园贷的需要。第二个就是在校园贷本身来说,校园贷的贷款门槛并不高。综合两个原因,导致校园贷受学生的欢迎。

首先在学生方面来讲,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每个月的生活费都在1500左右,而且由于大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集体,大学的同学们可能生活水平相差很多,而有一些人的家庭条件十分富裕,这样他们的日常生活花销就会给那些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的人造成压力,如果这些同学具有攀比心理的话,可能就对于钱有着更多的需要。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消费水平超过了家庭可以提供给自己的经济来源,当他们还想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的时候,就会选择去贷款,那么这个时候校园贷就出现在他们的选择范围之内。

而此时校园贷自身存在的优点,成为了学生最佳的选择之一,首先校园贷款流程并不复杂,有的时候只是需要学生提供一些个人的身份信息,以及提供两个身边监护人或者是同学老师的电话号码,就可以进行额度不小的贷款。所以说校园贷操作方便,与其他的贷款来比,还有着较高的安全保证,于是受到学生的喜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5

一、网络传播热度分析

该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网友关注主要是源自于8月5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 @新京报 等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相关的报道在网络上一经发布,该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热度形成并不断上涨。随后在一些自媒体大V和地方检查、公安等官微的传播助力下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度再度上涨,并在8月6日中午时分传播热度达到峰值。

二、直指供需双方

对于校园贷死灰复燃这一事件,网友对其表达了激烈的抨击并形成一定的舆论。从供需角度出发,舆论抨击直指校园贷和贷款大学生供需双方。

1. 校园贷平台黑心无良

从舆论抨击指向的数据分析来看,抨击校园贷平台的舆论占比为41%。对于校园贷平台的抨击主要是集中在这些平台毫无做人底线,害人不浅,无良黑心。有不少网友指出,当下的各种网贷包括校园贷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还有不少网友认为校园贷利用大学生的无知这一行为实在无耻。

2. 贷款大学生的智商不在线、虚荣心理、非理性消费。

相比于对校园贷的抨击,舆论对贷款大学生的抨击占比更多,为59%,抨击的力度更大。对大学生的抨击主要集中在当代大学生智商不在线,不具备识破骗局的能力;其次是抨击大学生虚荣心太强,对物质的索求和品牌的追求让别人有机可乘;除此之外,还对贷款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进行了批判,贷款大学生扭曲的消费观如消费无度、超前消费太过严重。

第2个回答  2019-08-14
校园贷为什么受学生喜欢?
因为校园贷门槛低呀,属于无抵押贷款。拿身份证,拍张照片就可以贷。银行或者某宝都需要信用,抵押等,很多学生还不够资格的。
而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学生在学校互相攀比,推崇各种名牌,心里很浮躁才是关键。家里给的钱不够买奢侈品,自然想到贷款。这时候,校园贷见缝插针,很容易就可以争取到客户的。
很多学生到最后根本无力偿还高利息的贷款,悔不当初。
要想不受校园贷的诱惑,学生们首先得从自身修养着手,不要太浮躁。不要把物质看得太重。克服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这样可以度过一个美好的大学时代。
第3个回答  2019-08-14
目前校园贷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这些:
  1、高出本金众多的的利息。目前网贷平台多数产品的年化借款利率在15%以上,所谓的“低利息”并不可信。0.99%月利率是营销把戏,学生容易“上当受骗”。
  2、连累身边同学家人。有的贷款很便捷,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有的同学碍于人情关系等原因,用身份证替别人办贷款。这种行为风险很高,因为一旦对方无力还款,剩余的债务就由“被”办理人独自承担。
  3、一旦逾期,催款就是“全方位”的。有些案例中,一旦学生贷款还不上,网贷平台并不会通过正当途径追款,而是采用给父母、亲友、老师群发短信、在校园里贴大字报,甚至安排人员上门堵截等威胁恐吓的手段向学生催款逼债。
  4、易滋生借款恶习,有的学生爱攀比,又有恶习,父母提供的费用不能满足其需求。这些学生可能会转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并引发赌博、酗酒等恶习,甚至因无法还款而逃课、辍学。
  5、易诱发其他犯罪,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诈骗学生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信息搞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
第4个回答  2019-08-14
校园贷主要出现在二三线城市,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
当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考生考入大学,有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无力负担孩子在城市消费学习的资金需求,急速膨胀的消费欲望会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贷款平台,甚至是高利贷。
校园贷严重扰乱校园环境,严重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