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

如题所述

得了支气管炎应该怎么治疗呢?平时如何调理才能有效控制不复发?治疗建议中药调养最好,现在有徳甫沁炎青茶是中草药袋泡茶对支气管炎的改善效果比较好。

为什么很多支气管炎患者在治疗后,多一段时间在受到外界刺激的因素下还会发作呢?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缓解期没坚持治疗:支气管炎患者缓解期没有坚持治疗,是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有很多支气管炎患者在治疗见效有就停止治疗,而这时的支气管炎其实并没有完全治好,支气管炎在这时应该坚持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以防支气管炎反复发作。

  2、不良生活习惯的持续存在:有很多支气管炎患者发病就是因为生活中存在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生活中吸烟酗酒、不讲究卫生、大量食用刺激性食物,长时间的在悬浮物或者是气味大的环境中工作等多种因素均可造成患者支气管炎问题,诱发支气管炎。而有些支气管炎患者在治疗后,并没有改掉以前的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的持续存在,这就导致了患者的支气管炎反复发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6
治疗支气管炎偏方有哪些?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得甫沁言清茶服用1-2个周期。
1、痰湿阻肺型
症状:痰白质稠而量多,胸闷,恶心,口淡食少,身重肢困,大便稀,尿少色清,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健脾燥湿,化痰降气。
方药:陈皮10g,姜半夏6g,茯苓12g,甘草5g,炒紫苏子10g,炒白芥子6g,炒菜菔子10g,厚朴8g,杏仁10g,苏梗9g,只壳9g。
2、痰热郁肺型
症状:咯吐黄痰,有腥味,胸胁胀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泄肺热,止咳化痰。
方药:桑皮10g,黄芩10g,浙贝母10g,枝子10g,杏仁10g,紫苏子10g,法半夏6g,黄连3g,桔梗9g,知母6g,栝楼9g,茯苓12g,鱼腥草12g。
3、肝火犯肺型
症状:咳时面赤,口苦咽干,痰少质黏,咳痰难出、胸胁胀痛,咳时胸胁疼痛加重,症状可随情绪影响而增加。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生甘草6g,海蛤壳12g,丹皮9g,生山栀9g,陈皮9g,黄芩12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知母9g,桔梗9g,枳壳10g,郁金9g。
4、肺阴亏耗型
症状:干咳、痰少黏白,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麦冬15g,玉竹12g,茯苓12g,桑叶12g,川贝9g,知母9g, 杏仁9g,花粉9g,沙参15g,炙甘草6g,山药15g,紫菀10g,冬花10g,百部6g,海浮石12g,黄岑9g,银柴胡9g,地骨皮9g。
第2个回答  2019-06-24
支气管炎患者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其诱发因素有很多,也非常复杂。急性支气管炎大多为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可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大部分慢性支气管炎是因为患者长期抽烟,长期吸入一些有害气体以及呼吸道反复感染,逐渐演变而来,慢性气管炎患者属于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改变,这种改变是不能治愈,因此,临床上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主要是以中药草药为主譬如得甫沁言清茶,为了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这样可以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

气管炎具体如何食疗,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平时可以多吃一些清淡饮食,比如西米粥或者是萝卜粥,也可以适当的用百合粥等,这样长期吃具有很好的润肺、清肺、止咳等功效。二、可以用冰糖炖梨,冰糖炖梨具有很好的润肺止咳,化痰功效,特别是针对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存在适当的用此方法也具有很好的辅助调理作用。三、可以用枇杷叶和米放在一起熬,一般熬制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这时可以趁热吃,也具有很好的止咳润肺功效。
第3个回答  2019-06-27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以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支气管炎属于呼吸内科的治疗范围。中医常用徳甫沁炎青茶来减轻改善支气管炎的症状。引发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是病毒和细菌的反复感染,形成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当气温下降、呼吸道的小血管痉挛,防御功能下降,都有可能会导致该病的发生。还有烟雾粉尘、大气污染等慢性刺激,也有可能会诱发改变。
支气管炎在临床表现上,急性支气管炎主要是表现为鼻塞、流鼻涕、声音嘶哑、低热、畏寒、周身乏力,另外,会有少量的咳痰,痰不容易咳出。经过两到三天以后,痰液变得粘稠。患者受凉,吸入冷空气,或者刺激性的气体有可能会诱发咳嗽加剧。
另外,有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这样的表现,再就是慢性支气管炎,往往表现为反复,逐渐加重的咳嗽,冬天比较多见。再就是咳痰,一般都是白色粘液泡沫状态,再就是伴有气喘。
第4个回答  2019-06-12
药物治疗是支气管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因使用抗炎止咳药物,戒烟戒酒,饮食要清淡,可以进行脾一成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加肺活量,每天坚持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