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县的文化

如题所述

阳山县境内使用的方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阳山白话(本地话),属粤语范畴。使用者占全县总人口的55%;一种是客家语,使用者占全县总人口的35%。此外,零星分布着瑶话、惠州白话、星子话、胡广话方言点,使用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0%。县城与某些大集镇同时兼用广州白话和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相比较而言,阳山白话在全县的影响最大,客家语方言区、瑶语区的居民进城一般都操县城白话,境内普遍存在双语双方言兼用现象。
阳山白话
在粤语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分布于阳城、高峰、江英、青莲、水口、杜步、东山、大莨、犁头、岭背、黄坌、小江、石螺、白莲、杨梅等乡镇,使用人口26.6万。
阳山客家语
阳山讲客家语的人,大部分祖先从粤东的梅州、河源、惠州和韶关的新丰迁来,主要分布于县境西部的黎埠镇和西南部的七拱镇、太平镇、杜步镇等。此外青莲镇的南山、杨梅镇的河皮、大(上大下平),秤架的大陂、黄坌镇的北部。全县讲客家语的人口近20万。
阳山湖广话 阳山县湖广话方言分布在阳城镇元江村委会蕉迳村,全村近四百人,阳城镇石彻村委会圹下村,约三百人,七拱新圩大江村委会齐头坑村,约一百人,均来自湖南宜章县麻田村。据了解,黎埠镇界滩村李氏家庭也讲“湖广话”。 韩愈是唐代唯一一位一生曾三次入粤,两次在粤担任地方长官的大文学家、诗人。韩愈十岁时,曾随兄嫂谪居韶州两年。韩愈36岁时,曾因谏旱饥为民请命贬阳山令,第二次入粤,治阳一年两个月。韩愈52岁时,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第三次入粤,刺潮八个月。韩愈在令阳和刺潮过程中,施政以仁,为政以廉,轻徭薄赋,关心民瘼,兴修水利,办校兴学,尽责尽力,为人民办好事,做实事,大大促进了阳山、潮州乃至整个岭南的开化、开发和开放,赢得阳山人民“生子名韩”,潮州“一片山水尽姓韩”的美誉。从这个意义上说,韩愈是唐代开发岭南的先驱,为岭南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就阳山来说,韩愈是阳山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字,史迹记载的县令。阳山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县,至韩愈803年贬阳山令,之前913年的县令无一记载,可以说,阳山有名字记载的县令自韩愈始。韩愈是阳山文化史上由蒙昧走向文明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韩愈还是唐代第一位把阳山县名冠入诗文的大文学家、诗人。他804年在阳山写的《送区册序》,第一句是“阳山,天下之穷处也”。同样,他在阳山写的《刘生》诗,第一句是“阳山穷邑唯猿猴”。阳山县名便遂他的诗文闻名天下,走向世界。后人称,世人先知有韩愈,然后知有阳山矣。从这一点说开去,阳山、潮州乃至广东弘扬韩愈文化就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优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