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一)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放量扩展。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在2006年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基础上,放量由建省办经济特区前1987年的57.28亿元扩张达到122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6倍,年均递增11.4%,快于全国同期增长水平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8亿元,增长4.1倍,年均递增8.5%;第二产业增加值363.8亿元,增长15.8倍,年均递增15.1%;第三产业增加值483.0亿元,增长9.0倍,年均递增12.2%。
(二)从低收入地区一跃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以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达1463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9.7%;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已由1987年的249美元提高到1909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海南已由低收入地区步入了中等收入地区的行列,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健迈进。
(三)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在上年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基础上,由1987年的2.96亿元增加到152.42亿元,增长50.5倍,年均递增21.8%;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987年的5.2%上升到12.4%,上升7.2个百分点,支撑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
二、特色产业结构逐步形成
(一)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50.0∶19.0∶31.0转变为2007年的31.1∶29.6∶39.3,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0.6和8.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二)“一省两地”特色产业基本形成。
新兴工业省雏形日益凸显。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达到27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年增长16.9倍,年均递增15.5%;工业占GDP比重由1987年的13.5%提高到22.6%,工业化水平提高了9.1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汽车、林浆纸一体化、汽车等一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成为支撑海南经济的增长点。
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不断壮大。2007年,全省农业实现增加值比1987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8.5%。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花卉、热带作物、种子种苗等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83.0万吨,比1987年增长15.3倍;水果产量221.76万吨,增长14.1倍;肉类总产量73.47万吨,增长4.7倍;瓜菜产量414.65万吨,增长6.9倍,实现了生猪、瓜菜、水果等农产品由净调入到大批量调出的重大转变,2007年生猪从建省初期年调入120多万头转为调出72.6万头,家禽出岛2150万只,瓜菜、水果出岛量达449.31万吨。文昌鸡、东山羊等传统名品牌农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2007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845.51万人次,比1987年增长23.6倍,年均递增17.4%,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75.31万人次,增长3.4倍,年均递增7.6%;旅游收入171.37亿元,增长149.3倍,年均增长28.5%,其中,国际旅游收入3.02亿美元,增长26.2倍,年均递增17.7%。海南已逐渐成为新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
三、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融入世界竞争与合作取得重大突破。20年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先后设立了洋浦开发区、海口保税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转变。着力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从对日本、泰国、韩国等21个国家旅游入境居留15天免签证到面向全球的落地签证,率先实行了落地签证政策。从开放第三、四、五航权到“南面开口,北面开放”的航路调整,成为全国第一个航权开放的试点省份。以博鳌亚洲论坛为平台,加强与亚洲和世界各国的合作,境外大财团、大企业来琼投资日益增多。获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成为全国第四个、华南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海南建设开放型经济已进入新的阶段。1988—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55.8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3.58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24.2倍,年平均增长17.5%。其中,出口18.38亿美元,增长15.0倍,年平均增长14.9%。
多项重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在洋浦试行土地成片承包开发模式。率先在全国进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强化了政府的服务功能。率先在全国实行由省直接管辖市、县的行政体制。第一个在全国明确提出要在一切经济成份的企业中实现平等竞争,通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率先在全国实行交通规费“四费合一”、取消一切收费站的燃油附加费改革,实现“一脚油门踩到底”。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推动一批国企改制、关闭、破产、重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财政、金融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年来,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4085.94亿元,是建省办经济特区前38年投资总和的34.8倍,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大规模开发海南营造了良好的硬环境。
“三纵四横”公路网络贯穿全岛。先后建成投产环岛高速公路和海文高速公路,改建、扩建国道、省道的道路,形成了密布全省的“三纵四横”公路网络。2007年,海南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7794公里,公路网密度达52.49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26公里,占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5%;公路货物周转量达82.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9倍,年均递增10.2%;公路旅客周转量133.15亿人公里,增长2.6倍,年均递增6.6%,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和部分行政村通水泥路、柏油路和村村通公路。
结束海南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建成、投入运营西环铁路和粤海铁路,东环城市快速铁路正在加紧建设,结束了海南岛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实现了海南人民坐火车跨越琼州海峡的百年梦想,打破了人员和物资进出岛的运输瓶颈。2007年,铁路营运里程由1987年的214公里增加到579公里,铁路货物周转量达15.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9.7%;铁路旅客周转量2.47亿人公里,增长2.7倍,年均递增6.7%。
航空运输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全国率先开放第三、第四、第五航权,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开通民用航线由1987年的5条增加到474条,旅客吞吐量在全国148个机场中分别位居第17位和20位,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四大航空公司之一。2007年,民航旅客周转量180.33亿人公里,比1987年增长256.6倍,年均递增32.0%;民航货物周转量3.19亿吨公里,增长530.7倍,年均递增36.9%。
现代港口体系基本建成。全省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海口新港等大小港口24个,万吨级泊位由1987年的3个增至2007年的31个;专营和兼营海洋运输的公司100多家,各类船舶712艘,总吨位达75.31万吨,其中远洋货轮10余艘。2007年,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7年的770万吨增至4511万吨,增长4.9倍,年均递增9.2%,
缺电省的历史一去不返。20年来,先后建成投产海口火电厂、大广坝水电站、洋浦电厂、南山电厂、清澜电厂等,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由1987年的20.39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256.5万千瓦,建成了220KV环岛电网、110KV电网覆盖全省各市县及开发区、35KV线路延伸到每个乡镇的电力覆盖网。2007年发电量达108.02亿千瓦小时,比1987年增长13.0倍,年均递增13.7%,一举摘掉了缺电省的帽子。
通信业迅猛发展。以光缆通信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立体通信传输网和相应的业务网、支撑网,形成了光缆、卫星、微波多手段且自愈功能极强的传输保障系统。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8.4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8.4部/百人。2007年,电信业务总量103.21亿元,比1987年增长573.4倍,年均递增37.7%。
五、新型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97亿元,比1987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15.4%,消费结构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加快升级,汽车、住房、通讯、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国美、家乐福、大润发等一批著名的流通、零售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海南,多渠道、少环节和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07年,全省城镇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87年的16.6%上升到47.2%,城镇化水平提高了30.6个百分点。先后建成了一批公园和景观带,绿地率大幅度提高,绿化、美化了城镇环境。海口市从一个滨海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现代化外向型的中等省会城市,三亚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初具规模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加积、那大、文城等一批城镇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田独镇、凤凰镇、博鳌镇、灵山镇、老城镇等一批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的小城镇正在崛起。
七、城乡居民总体步入小康社会
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7元,比1987年增长10.2倍,年均递增12.8%;农民人均纯收入3791元,增长6.6倍,年均递增10.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293元,增长了8.0倍,年均递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32元,增长4.6倍,年均增长9.0%。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由59.9%和61.0%降至了42.8%和55.9%,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4%,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贫富标准,海南已总体进入了小康社会。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年来,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不断增加社会事业投入,切实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进步。
1,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在全国率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完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创建桂林洋大学城,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规模;完成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海南大学的两校合并,推动创建国家“211工程”大学。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0.81万人,比1987年增长16.7倍;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8.58万人,增长12.8倍;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2.11万人,增长90.7%;适龄少年入学率达83.5%,毛入学率达98.1%;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90年的5.6年增加到2007年8.3年。
2,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体系,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改造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覆盖全省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3%,城镇“三不靠”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室)2319个,病床位2.08万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6万人,比1987年增长16.6%。
3,着力创建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加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海南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2007年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43%和95.39%;出版报纸25006万份,出版杂志1135万册。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村达到6523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接近三分之一。
4,切实加大科技投入。2007年,全省科技经费支出达16亿元,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8项,是1987年的20.1倍。2007年共申请专利564项,其中获得专利授权265项。创建农业科技服务110成效显著。自2002年创建以来,向500多万人次提供农业科技110服务。
5,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扶持再就业,全面启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努力实现全民充分就业。2007年全省就业人员401.22万人,比1987年增加121.61万人;全省城镇就业人数达136.88万人,比1987年增加29.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以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不含离退休人员)达到141.5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含退休人员)达到104.0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33万人,生育保险人数达到47.03万人,农村低保人数达17.63万人。
九、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
2007年,全省75.8%的监测河段、82.4%的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84.4%,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86.7%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城市(镇)噪声略有控制。森林、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