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是困扰前清皇帝们的一个头疼的问题。皇位的诱惑是如此的巨大,可是继承人却永远只有一位。
女真人组建的后金游牧部落兴起本来很原始,因为他们的文明还处于最低端,和汉王朝想必,已经落后了将近两千年,他们还在为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战。
在这样的境况下,游牧部落的人们为了获取足够的资源,只得推举有才干的人当他们的首领,来领导他们获得更多的财富和食物,由此,具有原始民主色彩的八旗制度在女真族产生并获得新生。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并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奋战中,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贵族政权。
努尔哈赤不再满足于他所在的部落区域,他频频向大明发起挑战,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野心不再止于女真各族,他要拿下大明的江山。可是在征战辽东的时候,一粒炮弹将他送上了西天。
努尔哈赤的突然离世,给继承人的问题带来诸多悬疑,但是作为第一代,尚有八旗推举制度在先,皇太极脱颖而出,成为女真族首领第一代继承人。有人把皇太极的继位看成是势力均衡下的阴谋,可是有谁还能记得八旗推举制度才是女真政治的基础呢?
随着皇太极建立大清王朝,单一的女真政治文化显然难以支撑起庞大的帝国政治,汉文化的不断融入让满清的统治者们不断汲取汉族政治的精髓。汉化,成为挡不住的“风情”时刻影响着满清的统治者们,女真八旗制度在汉化的过程中不断被稀释。皇权独尊的格局开始在皇太极的心里埋下开花结果的种子。
皇太极崇德元年,皇太极组建“国议”,即议政王大臣会议,增加参政议政的诸王大臣人数,以此稀释八旗制度。
皇太极的猝死,让继承人的问题再度摆到满清统治者的面前,此时的满清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与努尔哈赤时期都有巨大的改变,八旗推举制度已经逐渐稀释成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在皇太极手里已经得到极大的尊崇,这个继承人,按照汉族的政治制度,应该由皇权产生,可是皇太极猝死并没有允许他有时间来决定这一切,那么,按照满清祖上的规矩,即应该由已经被稀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决定。
但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各方势力丛生,以皇子豪格为主的集团和以皇太极兄弟为主的多尔衮集团对帝位趋之若鹜,争斗一触即发,为了稳定大清的基业,平衡各方的势力,在代善的主持下,拥立了皇太极只有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是为顺治帝。
顺治帝继位之后,多尔衮摄政,入主中原,建都北京,大清王朝推翻了大明帝国,完成大清帝国的统一。在此过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进一步增加人数稀释,皇权进一步加强。顺治二十四岁去世的时候,指定玄烨继承皇位,是为康熙皇帝。
到了康熙皇帝手里,皇权独尊已成现实,议政王大臣会议遂成摆设,康熙皇帝甚至设立了南书房,绕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实现皇权独大。
本来,在这样的体制之下,皇帝实行汉族的太子制度完全可以实现,指定一名太子便可以定下国本,然而,康熙晚年却因为九子夺嫡搞得焦头烂额,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原来满清有个优秀的传统,为了锻炼皇子们的执政能力,当他们成年之后,就让他们参与政务。康熙皇帝在平三藩的时候,迫于政治的需要册立了大清第一个皇太子胤礽,随后,当其他皇子们长大之后,分别委派任务和差使,参与到朝廷的方方面面。
这的确有利于皇子们的成长,为君分忧,为国分忧,要是没有参与政务的能力,是达不到的。
而恰恰相反的是,汉族的太子制度(嫡长子或者兄终弟及)却规定,确立了皇太子之后,皇子们是绝对不能参与政务的,并且,作为储君的皇太子,只有见习权,没有决定权,以此保障皇权的独立性。
满清的皇太子,皇子和皇帝纷纷踏入政治事务,必然形成对皇权的侵蚀,皇权独尊便成为一句空话,皇子与储君,储君与皇帝之间的矛盾便油然而起,相互争夺,党派丛生。
这就是满清继承人问题纷繁复杂的根由所在,康熙没有办法,直到驾崩也没有解决好。雍正皇帝是经历过九子夺嫡的,知道继承人问题要是没有解决好,一定会造成诸多问题。雍正上台后,在万般无奈之下,打击八爷党,打击老九老十,皆因继承人制度的问题。
康熙皇帝子嗣众多,争夺嫡位之势给朝廷和国家带来的动荡显而易见,所以,雍正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加以重视,也算是汲取前人教训。
雍正实行了秘密立储的制度,这样,皇子们和大臣们都不知道谁是储君,便少了争斗,朝中的大臣也不会乱结党羽,因为站队的风险比不站队更大。皇子们也在参与政事中磨练了才干和能力,谁能当储君,你若争,不是你的你也得不到,你不争,是你的也逃不掉,所以,这也避免了皇子们相互争斗的局面。
这相比于汉族的嫡长子或者兄终弟及来讲,更为科学,很多史学家说,大清的皇帝没有出过昏君暴君和庸才,就是因为秘密立储制度执行得好,如果是嫡长子或者兄终弟及,要是继承人是个呆子傻子或者暴君昏君,受伤的将是国家和民族。
秘密立储,说到底是帝王专制时代的产物,虽然巧妙,但是国家大义,终究在时代与人们的潮流之中,大清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帝王专制王朝,在国际大环境之下,走向毁灭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