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举制度盛行时代的一种特有的考官回避制度,锁院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科举制度大约产生于隋炀帝时期,一直到清朝末年才退出历史舞台,它是古代社会发明出来的一种非常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读书人不分身份地位都可以参加科考。通过科考筛选出来的人才,大多数都成为历朝历代各行各业的顶梁柱。

然而,从古至今,我们生活在人情社会里,一些有私心的考官会向自己的学生或亲戚透露试题内容,让科考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朝廷为了杜绝这些现象发生,就发明了许多监察制度,其中,“锁院制度”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监察考官徇私舞弊的制度。

一,锁院的目的。

现代人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考生要把自己的姓名写在试卷的旁边,然后装订起来,杜绝了阅卷老师看到熟悉的名字而起了私心。

古代的锁院实际上跟现代人在试卷上封住姓名的作用一样。

锁院里的“院”指的是考试的场所,在古代叫贡院。锁院顾名思义就是在科举考试前把整个贡院封锁起来,目的在于限制考官跟外界接触,杜绝考官徇私舞弊。

古代一期考试大约历时55天左右,在这些天里,考官不能走出贡院大门一步,吃喝拉撒睡都在贡院进行。

二,锁院的形成。

唐朝时,科考最初由吏部管理,在736年交给了礼部管理。也是在此时,为了防止科考中层出不穷的舞弊手段,“锁院制度”正在酝酿。

历史记载,锁院正式形成于唐玄宗时期。752年十二月,3年一次的科考即将来临,唐玄宗发布了一道圣旨:阅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诃出入,以防假滥焉。

这里所说的“阅试”指的就是贡院科举考试,说明贡院在考试时要严设兵卫,并且用荆棘围住,对相关人员的出入要严加搜查。

从此,锁院制度正式确立下来。

三,锁院确立之初存在的不足,以及后来的完善。

唐天宝天宝十一年(752年)锁院制度刚确立下来后,由于是摸着石头过河,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知贡举官(考官)由谁来担任,由谁来监督?

二是知贡举官到底有哪些权力?

《唐遮言》卷二《争解元》记载了发生在824年的一个故事,很快暴露出这些问题。

故事这样说:唐穆宗长庆四年李宗闵任知举,合肥考生李群赴京赶考,由于路途遥远,赶到时发现贡院已经封锁。为了参加考试,他不断敲门,惊动了李宗闵。李宗闵看到他仪表堂堂、气宇轩昂,就放他进去考试,没想到李群最后一举夺魁,被传为美谈。

后来,朝中大臣对这件事一直争论不休,认为李宗闵把李群放进来,不但给其走了后门,还破坏了规矩,扰乱了考场秩序,以后其他考生效仿怎么办?

这个争论直接促成了锁院制度的逐步完善,唐朝中期时,朝廷先是确定,一般情况下,由礼部侍郎来担任知贡举官。唐朝晚期时,由御史台来承担封锁贡院的任务,并监督知贡举官和考生是否有违规的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19
为了防止徇私舞弊,历代都规定了各种考试规 则,锁院以防请托,就是历史上实施的一种防止科举考试中发生徇私舞弊行为的有效方法。试官一旦被任命必须立即入住贡院,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交通。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规定的更加严格:“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锁院前一个月就不许官员请假了,可见朝廷对锁院的重视。如此,势力之家想利用主考官定下后锁院前的时间请托的愿望就落空了。这是锁院制度在宋代的一大进步。
第2个回答  2022-11-20
为了防止徇私舞弊,历代都规定了各种考试规 则,锁院以防请托,就是历史上实施的一种防止科举考试中发生徇私舞弊行为的有效方法。 隋唐至北宋初年,考生在参加考试之前,为了使自己考试能取得好的名次,考生事先将自己 比较得意的诗文,送给在京的达官贵人,以求得到他们的推荐,因此投卷之风盛行。
第3个回答  2022-11-19
为了防止徇私舞弊,历代都规定了各种考试规则,锁院就是历史上实施的一种防止科举考试中发生徇私舞弊行为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