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革命样板戏

如题所述

1966年11月28日,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首都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会,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组长康生在会上宣布: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部文艺作品为“革命样板戏”。

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为名,有关部门在北京举行了八部革命样板戏大会演。演出历时37天,共218场,接待观众近33万人次,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和中央文革小组的其他成员观看了部分演出。《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八部革命样板戏突出地宣传了光焰天际的毛泽东思想,突出地歌颂了工农兵。这次会演是革命文艺史上的一件大事,大长了无产阶级志气,大灭了资产阶级威风……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另外,京剧《龙江颂》(1970年正式定稿)、《杜鹃山》(1973年正式定稿)、《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磐石湾》和钢琴伴唱《红灯记》以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也曾在“八部”之后被列入样板戏,并均被拍摄成彩色影片在全国展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6
  “样板戏”的创作,在“文革”期间,被描述为是与“旧文艺”决裂的产物,强调它们开创“文艺新纪元”的意义。但在事实上,这些作品与激进派所批判的文艺之间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从题材来源和艺术经验上说,除个别外(如《海港》),大多数剧目在被纳入“样板”制作过程时,都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说,“样板戏”是对已有剧目的修改或移植。《红灯记》和《沙家浜》移植自沪剧。《智取威虎山》改编自小说《林海雪原》;在这之前,这部当时的“畅销书”的小说已改编为电影和其他的艺术样式。《红色娘子军》的电影1960年问世就获得很高的声誉。40年代初创作的《白毛女》,在很长时间里被认为是中国新歌剧的典范之作。另外,《杜鹃山》改编自60年代初上演的同名话剧(王树元编剧),而作为《平原枪声》创作蓝本的电影《平原游击队》,完成于1955年。“样板戏”的策划者虽然明白“抓创作”的重要,但也明白“短时间内,京剧要想直接创作出剧本来还很难”(注:江青《谈京剧革命》,《红旗》1967年第6期。),因而,“移植”(借助已达到相当水平的成果)成为“样板”创造的最主要途径。至于参加“样板戏”创作的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唱腔、舞蹈、舞台美术设计等的人员,都是全国该领域训练有素、而又经验丰富的优秀者(注:前后参加过“样板戏”创作、演出的著名艺术家有:作家翁偶虹、汪曾祺,导演阿甲,琴师李慕良,京剧演员杜近芳、李少春、袁世海、赵燕侠、周和桐、马长礼、刘长瑜、高玉倩、童祥苓、李鸣盛、李丽芳、谭元寿、钱浩梁(浩亮),作曲家于会泳,芭蕾舞演员白淑湘、薛菁华、刘庆棠,钢琴家殷承忠等。在拍摄“样板戏”的电影时,集中了一批著名导演、摄影师、美工师,如谢铁骊、成荫、李文化、钱江、石少华等。)。他们拥有的艺术经验本身,使“样板”的创作与艺术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样板戏”的创作过程中,也并不拒绝对传统艺术的吸取和利用。挑选京剧、芭蕾舞和交响乐作为“文艺革命”的“突破口”,按江青等的解释,这些艺术部门是封建、资本主义文艺的“顽固堡垒”,这些堡垒的攻克,意味着其他领域的“革命”更是完全可能的。但事情又很可能是,京剧等所积累的成熟的艺术经验,与观众所建立的联系,使“样板”的创造不致空无依傍,也增强了“大众”认可的可能性。在创作和排练的过程中,江青等会让在文革中被“打倒”的老艺术家为样板戏的演员示范,也会拿出被宣布为“封、资、修”的作品供学习,以提高无产阶级文艺“样板”的质量。(注:在排练《红灯记》等剧目时,江青要人把已被宣布为“反动权威”的京剧演员张世麟从天津“拉”到北京,给剧组表演如何走碎步,以提高李玉和的扮演者表演受刑后的动作的“艺术美”。拍摄“样板戏”的电影时,也多次放映《网》、《鸽子号》等西方影片,以提高参加拍摄的艺术家的“魄力”和对技巧的钻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与《天鹅湖》等经典剧目在艺术结构、舞蹈编排上的联系,更是显而易见。)因而,在“文革”中,激进派强调“样板戏”等创作与过去文艺(包括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决裂,这之中包含着策略上的考虑。
  但是,作为“文艺新纪元”标志的“样板戏”,也出现了若干重要的特征。这些特征的确立,为当时社会、文艺思潮的状况所制约。从具体过程上说,则与江青等从1964年以后,在这些剧目的修改、演出上直接“介入”,并把“样板戏”的创作、演出,作为“运动”展开有关。(注:江青对各“样板戏”的创作和修改,都作出大量的具体“指示”。这些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的“指示”,涉及剧名,人物安排,主要情节,细节,台词,演员表演,化妆,服装,舞台美术,灯光,音乐唱腔,舞蹈编排等等。如从1964年5月到7月,共观看京剧《红灯记》的5次彩排,1965年到66年,也多次观看《智取威虎山》的彩排和演出。对这些剧目,各提出多达一百几十条的或大或小的修改意见。对这些“指示”的实施,极大地改变它们的总体面貌。)“样板戏”最主要的特征,是文化生产与政治权力机构的关系。在30年代初的苏区和40年代的延安等根据地,文艺就开始被作为政治权力机构实施社会变革、建立新的意义体系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组织、制约文艺生产的方式和措施。政治权力机构与文艺生产的这种关系,在“样板戏”时期,表现得更为直接和严密。作家、艺术家那种个性化的意义生产者的角色认定和自我想像,被破坏、击碎,文艺生产完全地纳入政治体制之中。“样板戏”本身的意义结构和艺术形态,则表现为政治乌托邦想像与大众艺术形式之间的结合。“样板戏”选择的,大都是有很高知名度的文本。在朝着“样板”方向的制作过程中,一方面,删削、改动那些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纯粹性”的部分;另一方面,极大地利用了传统文艺样式(主要是京剧)的程式化条件,在脸谱化人物和人物关系的设计中,将观念符号化。不过,这一设想的实施,在“样板戏”的不同剧目中,存在许多差异。一些作品更典型地体现了政治观念阐释的特征(如京剧《海港》),另一些由于其创作的文化来源的复杂性,使作品也呈现多层、含混的状况(如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而这正是这些剧目在政治意识形态有了很大改变的时空下,仍能保持某种“审美魅力”的原因。文化人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民间文艺形式的借重,以及从“宣传效果”上考虑的对传奇性、观赏性的追求,都使文艺革命激进派的“纯洁性”的企求难以彻底实现。正统叙述之外的话语系统的存在这一事实,“既暗示了另类生活方式”,也承续了激进派所要否定的文化传统,而使某些“革命样板戏”在构成上具有“含混暧昧”的特征。(注:参见黄子平《革命 历史 小说》第60-61页。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可参阅陈思和《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3)。)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1-22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当中,革命样板戏在中国文艺园地百花凋零之中
一花独放。如今,中国大陆老百姓在文化艺术方面有了同当年不可比拟的多种选择,但是,当年的样板戏
却多次掀起重演热潮。海外的大陆学者认为,样板戏虽然在政治上已经被否定,但是它在艺术上仍然是京
剧现代戏非常成功的改革例子。而民间对样板戏的热衷还有一层怀旧的情感。
*艺术成就值得肯定*

如何解释样板戏在中国大陆仍然受到欢迎的现象?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现在美国纽约州凡萨大学任中国
文学和亚洲研究副教授的都文伟说,样板戏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现象,今天有人要求复演又是个文化现象。
他说,样板戏是现代戏中改革非常成功的例子。虽然政治上的创作原则,如“ 三突出”,已经被彻底否
定,但是其艺术上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都文伟说:“它成功在于用传统的方法来表现现代生活,在音乐方面的改革,在舞台艺术上,包括布景等
的改革。新戏在艺术方面有它可取的地方。比如说有些唱段流行,你现在搞新戏,很多戏它不流行,那么
其中有个唱腔的问题。样板戏的唱段容易上口。”

*引起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回忆*

纽约皇后区图书馆国际资讯中心邀请都文伟教授和四位前中国大陆京剧院的演员最近在法拉盛图书馆举行
了一场文革样板戏的演讲与示范特别节目,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告诉听众什么是样板戏,它同传统中国戏曲
的传承关系和异同。

国际资讯中心负责节目的图书馆员李江琳说,台湾来的移民不了解样板戏是什么。李江琳说:“台湾来的
移民只听说过样板戏。我有一个同事以为我们说八个样板戏是开玩笑。她不知道我们真的是八个样板
戏。”

而大陆的侨胞喜欢样板戏很多因为了怀旧。李江琳说:“我说的这个怀旧不是说怀念当时的这种状况。而
是当时的文化现象能够引起你对青年时代、少年时代甚至童年时代的一些回忆吧。”

*现代戏和传统戏*

应邀出席演讲会进行示范的有原山东京剧院著名张派青衣薛亚萍、原天津京剧团著名老生武广生、原山东
中山京剧团著名文武小生房玉鳞和原上海京剧团文武丑角韩奎喜。他们在文革年代都参加过样板戏的演
出,有的还是当时样板戏的担纲主角。他们通过示范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
片断,以及传统戏《四郎探母》、《五家坡》、《甘露寺》等片断,说明从演员发声到程式动作设计,现
代戏都是从传统戏发展而来的,它们之间既有同也有异。

韩奎喜说:“比如说我唱小花脸的,我演崇公道,一开始上来就是:‘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
公道,只有天知道。’现代戏不可能这么念,比如我演的鸠山,‘老朋友,你好吧,怎么样?’他讲的都
是普通话、白话。”

*华人观众的反应*

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不同地方的华人,甚至还有不少欧洲移民都饶有兴趣地出席了这一活动。来
自大陆的观众有的随着台上的艺术家的示范情不自禁地合著拍子跟着唱起了熟悉的曲调。原在中国大陆是
国家干部的邓丽丽和他丈夫张云争说,他们在大陆都并不喜欢京剧,但是今天在这儿却听得感慨万千。张
云争说:“我感到她在这唱我听得挺好听,挺亲切,而且也勾起我那个年代吧。而且这些艺术家们,一边
打工,一边还想着我们这些人,很难得。”

一位二次大战时来美国的老华侨说,当年管这些唱戏的叫戏子,现在看到大陆培养的艺术家的素质真好。
老华侨说:“他们唱的《红灯记》的词写的真好,我听得眼泪都要来了。”还有一位自称是慈禧太后第四
代的那拉氏老太太也激动地鼓励艺术家们要好好保留中国的国粹。那拉氏说:“我是清朝西太后的家族,
西太后从前在皇宫里都是演戏看戏,我希望你们能够非常努力把这个京剧继续研究下去。能够发挥到世界
上各地方。”

*样板戏与文革政治*

不过在演讲会上也有听众质疑,从教育、社会的观点来看,今天样板戏是否还有发展的必要。在凡萨大学
讲授中国文学、戏曲的都文伟教授说,样板戏只是现代戏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阶段,而现代戏在整个历史
时期中是京剧改革过程的一部份。因此今天并不存在发展样板戏的问题。

应邀与会示范的艺术家们表示,文革旗手江青为创造样板戏确实起了关键作用,但并非她一人的功劳。现
代戏改革从六十年代初就开始了。江青为了替毛泽东发动文革制造舆论,利用了当时京剧现代戏的改革成
果,动用了巨大的国家资源,动员最优秀的文艺人才,耗时十年为其服务。当时在艺术创作方面对她有不
同看法的艺术家都被说成犯了政治路线错误受到了残酷的政治迫害。
第3个回答  2007-01-23
红灯记和沙家浜是最简单易学的
第4个回答  2007-01-21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