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

如题所述

想要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 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 修读家庭教育相关课程: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社会工作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学校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探究。

2. 增加志愿服务经验:可以在社区或其他组织进行志愿服务,例如儿童福利机构,家庭咨询中心等等,从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经验。

3. 获取相关工作经验:可以在相关领域找到相关的工作机会, 例如在学校、咨询公司、社区机构等地从事家庭咨询方面的工作。

4. 取得证书认证:可以取得相关证书认证来证实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信任。

5. 继续学习和进修:保持进取心和好奇心, 并且不断学习和探究, 应该到相关组织中与同行交流和探究,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水平。

成为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经验,在这个领域里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声誉, 是关键因素之一。需要时常保持开放态度, 明确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以便更好地服务家长和孩子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18
由中心举办的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已开展了十六期,虽然课程已经结束,但是真正的学习实践才刚刚开始,每一位学员都有各自的成长故事,通过不断的学习,学员们都亲自验证了学习后生活中的细小变化和惊喜!中心也将陆续推出指导师学员的学习感悟,希望能够通过她们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带给广大家长一些教育启示,让我们一起把爱传出去,把幸福带回家!浅淡家庭教育中父母尊重与理解子女应注意的几个细节第十六期指导师丁LQ      2021年10月23日,《家庭教育促进法》顺利通过。这对于家庭教育而言,是一项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充足、有力的法治保障的好事和大事。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将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培育、引导和影响。专家指出: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精准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采取了狭义的概念,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面临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今天的孩子虽然生活物质条件等方面比原来好得多,但是他们在身体素质、心理品质、人格发展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需要不足。很多家长在孩子教育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效果并不理想,且难以得到有效的帮助与指导。      那么,家庭教育最先要做的是什么?了解孩子,读懂孩子。许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总希望有一剂良药,随时解决自己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孩子其实也是这样的,因为世界是永远都不可能有两片一样的树叶,更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因此,家长只有懂得了自己的孩子,理解了自己的孩子,才能如同手握一把万能钥匙一般可以打开不同的锁、解开不同的结。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爱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最不同的地方就是,这种教育一定要有情感的投人。所以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利用父母与孩子之间这种情感联结,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对每一个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积极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让孩子变得自信;良好的亲子关系会成为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持,减少负性情绪和问题行为的出现;温暖的亲子关系,使孩子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有积极乐观的认识,乐于与父母以及父母以外的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会让孩子成长中的家庭变得温暖。      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中,许多家长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经常会与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出现彼此不理解不尊重的现象。这使得建立亲子关系受到阻碍,或者是刚刚建立好的亲子关系无法再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发生呢?其实,家长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过程中,注意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往往会使亲子关系的建立变得高效,犹如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中加入了催化剂。细节一家长先自尊是尊重孩子的第一步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每一个孩子的所思所为都深受着自己父母的影响。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歪”并非是耸人听闻的俗语,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不良行为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自己孩子的成长。幼小的苹果树是否能结出健康的果实,关键要看园丁是否在育苗的过程中用最科学的方法呵护和照料它。      在家庭教育中,身为父母的家长最渴望得到孩子们的尊重,同理孩子在父母身边成长也需要父母的尊重。但是,往往很多家长一味追求孩子尊重家长在前,殊不知要想得到孩子的尊重,首先家长自己要先做到自尊。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长面对孩子骂街打人的时候烦恼不已,有的家长被请到学校,与老师沟通育儿问题;有的家长被其他家长指责、被要求道歉;更有甚者还会由于孩子过分打斗行为,而不得不配合受伤孩子的家长到医院赔礼道歉,到同学家中慰问安抚。有些打斗行为严重的孩子,还会受到学校的惩戒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我们家长不愿面对的。但是当我们指责孩子的时候,是否思考过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是否思考过,在孩子面前自己是否曾经或者经常出现过说脏话,打人等不理智的行为呢?是不是正是由于家长自我的不当行为而影响了孩子是非判断能力,从而最终形成了孩子出现骂街打架的行为呢?      曾经有一名初三年级的家长,在发现自己的儿子在家中吸烟时,破开大骂孩子,并且火冒三丈地动手打了孩子。孩子面对父亲的打骂,十分不理解地质问父亲:“为什么你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可以抽烟解决烦恼,而我偶尔吸一次烟解决一下烦恼,就不行呢?”父亲被孩子问题问得哑口无言。还有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幼儿园与小朋友游戏时就会出现说脏话的现象。老师教育过程中,孩子就会直言不讳地告诉老师,爸爸妈妈就是这样说话的。      相信孩子们的真心话,会让身为父母的家长难堪不已,甚至为曾经的不自尊行为和语言后悔。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在孩子咿咿呀呀开始学说话时,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家长都应该自始至终的保持一种理智、文明的待人接物状态,并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 净化和营造孩子成长的语言环境;2. 告诉孩子打人、说脏话是错误不文明的行为;3. 选择讲文明、懂礼貌的小伙伴与孩子交往;4. 如果家长或家人在孩子面前出现了不文明语言和行为时,要勇于在孩子面前向孩子道歉,承认错误,赢得孩子的原谅。细节二家长先倾听才能准确理解孩子      在家庭教育和家长培训课程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倾听”这个词。大多数家长会惯性的把“倾听”理解为听孩子说话,或者理解为让孩子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里话。其实,当孩子表达自我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其实就是读懂他们,而家长真正需要倾听的应该是听到孩子们的心声。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总是习惯于将让孩子表达当作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一个环节,流程化的与孩子进行沟通。有时候,家长听着就不耐烦了,最终将自己强势教育思想直接灌输给孩子,不管孩子是否理解接受,让孩子闭上了嘴。由于家长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听到孩子的心声,或者没有真正听懂孩子的心声,使得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更有一些孩子从此关上了心门,不再与家长沟通。      在大多数家庭步入小康生活以后,很多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努力营造物质世界充足的生活,很多孩子被家长宠成了“妈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了孩子成长的常态,甚至有些家长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受到挫折的体验,永远希望孩子一帆风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别人家孩子有的东西,自己家孩子必须有,而且要高标准的拥有;只要别人家孩子上的兴趣课,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愿意上,也要给自己的孩子报名上课;只要别人家孩子获得优异成绩,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要有好成绩。其实所有的孩子当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渴望独立成长探索世界的,他们愿意亲自体验劳动、体验成功、体验成长中应经历的一切生活带来的快乐的。大多数孩子的心声就是“放开手,让我自己飞扬吧!”“我需要的不是名牌,而是爸爸妈妈的点赞与微笑!”等等。      要知道,作为家长要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不是现有的优越条件,而是要帮助孩子从小拥有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而具体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成长需求,他们需要沟通、理解、表达,更需要父母在爱的基础上的了解与读懂。      家庭教育需要交流,家长只有准确的倾听到孩子心声,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孩子。在倾听孩子心声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不轻易打断孩子的表达,努力做到面对面倾听,眼神交流是倾听孩子心声的重要保证。2. 不要笑话孩子在表达时候的用词不当,更不能指责孩子在表达时的激动情绪的宣泄。3. 在倾听孩子心声的时候,家长要适当的与孩子共情。这样孩子才会在没有顾虑的情况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心声。细节三家长先陪伴才能在观察中理解孩子      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是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的。我们做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育儿方法,常常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领悟。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要做好家庭教育,家长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也就是自己的孩子。1岁和5岁孩子,7岁、10岁和14岁孩子的身心发展不一样,大脑发育也不一样。一两岁的孩子,很难做到七八岁孩子所做的运动和认知活动。一个只会爬的孩子,让他走是很困难的,同样,每个孩子不经过爬和走的阶段是很难进入奔跑的阶段。要让家庭教育有好的效果,家长首先要不断学习,学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并在此基础上科学育儿。      在科学育儿的过程中,家长会经常听到“陪伴”这个词。陪伴的字面意思是陪同作伴。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只将对孩子的陪伴停留在随时陪同,随时作伴,或者只将陪伴停留在形式上,那么这种陪伴并不是真正的亲子教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亲子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在公园,在孩子学习的书桌边,在孩子的活动空间里有大多数家长在拿着手机看着视频陪在孩子身边,有些家长边聊天边看管孩子,甚至还有一些家长干脆在陪孩子的时间空间里,再将孩子委托给家教或者课外班的老师,自己只是做到了人在孩子身边,心思却飞到了另外的世界。因此,家长的这种陪伴是无效的陪伴,只是形式上的陪伴,更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      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几乎是全天候的有效高效的陪伴。由于孩子过小不会表达,自我保护能力很弱,成长中的危险随时存在,因此婴幼儿需要家长的呵护。家长在孩子身边几乎是目不转睛的陪伴,对于孩子的一颦一笑全部收入眼底,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无言的表达,家长都是懂得与理解的。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自我管理能力一点点增长,家长的目光、家长的陪伴、家长的话题也随着时间一天天减少。当然,在孩子的成长中仍然离不开家长照顾与陪伴,比如上课外班、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以及孩子与小伙伴一起参与的活动等等。但是随之变化的就是家长在孩子幼儿期的陪伴已经渐渐变成了形式化的陪伴了。有些孩子在谈到家长这个时期的陪伴时甚至以“添乱”来定义,他们认为家长这种陪伴是“监工”的工作,是“监控器”的拍摄。孩子是不需要这种陪伴的。      那么怎样的陪伴才是有效的陪伴呢?家长在陪伴孩子时,首先应该树立全身心投入的理念,将陪伴的最佳效果确立为观察到孩子,了解到孩子。家长陪伴孩子成长目的是更好的了解孩子,明白孩子在成长中真正的需求。因此,在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做到留心的观察,用心的陪伴。在陪伴过程中,家长应关注到一下细节:1. 家长陪伴孩子之前要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告诉孩子父母陪伴的目的,得到孩子的理解与接受。2. 家长陪伴孩子时要不接听手机,最好全神贯注的陪伴,不要让无关事情干扰到与孩子的亲子时光。3.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尽量做到有些事情要亲力亲为,不要让家教、教练等专业人员的加入,使亲子时光失去了应有的温馨与快乐。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一些兴趣爱好的时候必须找专业人士。其实,孩子培养兴趣爱好的时候,更多是在家长与孩子游戏时光里一点点培养出来的。      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家长而言,都是一项漫长的修炼,更是每一个家庭重大的工程。家庭教育的成功在于家长在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的同时,掌握育儿规律、按规律教育孩子。在育儿过程中,家长难免会遇到孩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只有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在这些过程中与孩子一起成长。关注家庭教育的细节,读懂孩子的成长需求,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掌握科学的育人策略,才是家长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根本。
第2个回答  2023-06-22
想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首先自己要一身作则,把正确的教育方式摆正,这样才能够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学习,知道孝敬,知道社会上一切好的现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