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古城八大特征

如题所述



盘点中国古城八大特色


北京大学李陵教授,经过多年对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城址、战场、祭祀场所的考察,在旅行日记和考察笔记的基础上,写出了《我们的中国》。书中提到,龙山时期中国的城市遍地开花;商周时期,初具规模;春秋时期,形成了制度;秦汉以后,大体定型。他还认为中国古代城市有八个特点。以下是相关内容摘录。


中国古代的城市不仅外面有墙,里面也有墙,甚至小城市甚至村镇都有墙。图为河北省阳原县开阳堡村,这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开阳堡城墙东西长350米,南北长210米,面积7.35万平方米


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有三个要素的文明:城市、金属和文字。这三个要素,年代最早,体系最完备,成就最突出,都属于城市。


中国的城市是从中国早期的农业聚落发展而来的。这些聚落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遗址,在地图上星罗棋布。中国的城市,在龙山时期,遍地开花;商周时期,初具规模;春秋时期,形成了制度;秦汉以后,大体定型。


秦汉以后,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以至于后来的地方志可以写成同一个州县,其历史可以代代相传。


中国的建城体系有八个特点,可以概括为。


中国城市,城市比城市更突出。


现代汉语的“城”字,见于古籍,最初是一个合成词。“城”是城墙,“城”是市场。古人用这个词的时候,总是把“城”放在前面,“城”放在后面,很有意思。在我们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宫殿、寺庙、市场、住宅,都是被建筑包围的,“城市”被“城市”包围。我们心目中的城市,从一开始就是指有城墙的城市。各国都有城墙,但中国最突出。在中国,不仅外面有墙,里弄里面也有墙。哪怕是小城市,哪怕是村镇,都有围墙。这与欧洲的传统不同。欧洲国家的城市大多指人口多、规模大的村镇以上的居民点。这种城市,除了国家首都、军事要塞、贵族城堡,不一定有城墙。这在现代城市中尤其如此,这些城市通常位于马平川,那里的建筑物周围没有墙。他们的城市更强调“城”,与中国相反。


中国城具有突出的军事功能。


城市是一个复合中心,它既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或宗教中心。几乎所有国家的城市都是这样。而我国城市的军事功能非常突出,不容忽视。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内战,外战。这些战争的规模如此之大,以至于世界上很少有人伤亡,尤其是农业民族和骑马民族之间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它是城市定居农业的发明,但不是农业民族的单方面发明。农业和骑马是老邻居。中国自古以来就受到东北森林、蒙古草原、中亚腹地和青藏高原的威胁。中国的文明是迎接这一挑战的产物。北方的入侵,一波接着一波,像洪水一样,也加强了这个发明。为此,秦汉帝国修建万里长城,像一道拦洪的堤坝,因为山是势,河是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说,“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的确是中国的象征。欧洲也有长城,比如罗马帝国对付北方蛮族的哈德良长城,波斯西北对付游牧民族的长城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有一个理想化的模式,就是周朝的城市。《尚书》,中的《召诰》,本版中的《洛诰》,都是讲这个城市的。洛邑,周不公的居所,视其为世界的中心。司马迁说,“此世,四方皆在宫道”。我们用“中国”这个词,这个词在西周的青铜器何尊上就有。这是本义。我们的城市,不同于欧洲传统的自治城市,不是分散的、孤立的、平行的城市,而是等级的、统一的网络。比如先秦时期有四城:国、都、县、市。“中国”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和中心。州以下二级城市有首府和县,首府和县以下还有各种镇。它们层层嵌套,最终归“中”所有。秦汉之际的郡县,“趋中”倾向更为明显。


中国大部分城市都建在靠近水的平地上。


在古代中国,城市的位置非常重要。中国早期的城市,三代君王以及后来的咸阳、长安、洛阳、开封,基本都在35纬度线上。《考工记》,《史记周本纪》,有一门学科叫“形法”,与城市选址有关。班固说,这个题材的第一个特点是“九州下大力气的趋势是设置城墙的形状”。中国城的地理位置非常环保。地理,川随山转,路随川行,路交会,常有城。古人在选择城址时,必然是以山形水势为依托,考虑人口、财产、交通等因素。有一段话非常有名。它说:“每个国家都不在山下,而在山上。干旱附近不要去高处,要用足水;水和沟附近不要下去,以防省”。中国的城市一般都位于山下广川之上,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虽然中国的一些古代城市,因为地处黄土高原,只能利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城,有些变通,但所谓都城一般都建在黄河流域的低地,像其他国家那样在丘陵或山坡上建城的并不多见。


中国的城市一般都是土城,但是很久以前就用砖盖起来了。


古代的城防主要靠三种设施,第一种是城墙,第二种是护城河,第三种是城楼。有门楼,四角有角楼,马面有敌楼,都可以用来守望。在中国建筑中,一般用石头做地基和台阶,木梁、木柱做框架,夯土或砖椽做四面墙,斗拱盖屋顶,屋顶铺瓦。中国的建城方法就属于这个体系。中国古代的城墙大多是土墙。很多古城,还有断壁残垣,都存在于地面上,没有仔细辨认,就像荒野中的土埂。中国的古城早已被砖覆盖。比如北魏的洛阳城,城门的大门已经用砖盖起来了。谈邺城,说“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以砖装饰”。还有唐代壁画上的城,《汉书艺文志》,卷十二,宋《数术略》,都是砖墙。


中国的城市一般都是方形城市。


中国早期的城市,从5000年前到4000年前,有的是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但近三代来越来越方。中国的城市设计一直以方城为主流。古代人理想的方形城市都是朝南的,方方正正的。比如《管子乘马》描述的周王城,九经九纬十二门,就体现了这种理想。但在早期的古城中,唯一接近这种设计的例子是曲阜鲁古城。事实上,中国早期的城市几乎没有一个能完全达到这个标准。《水经注浊漳水》说:“城墙不必符合规矩,道路不必符合准绳。”


中国的古城,据文献记载,天子之城为九里方,多数为三里方,中间为一又五分之一里方,小都为一里方。根据唐代的注释,推断巩城在七里外,城在五里外,紫南城在三里外。方九里,长宽3742.2米,最大;最小的一平方英里长415.8米,宽415.8米。城墙的高度,据文献记载是天子城九雉,诸侯城七雉,都城五雉。高个子野鸡20.79米。据前辈说,即使是最短的城市也不会低于三只野鸡。野鸡的高度是6.93米。中国的古城早期比较大,很多都属于方一里到方二里的大城市。周古城和偃师商城、郑州商城一样,都是四里大城。东周古城一般在四平方里以上,大的可超过九平方里。如燕下渡古城、齐林子城、楚姬南城、中山灵寿古城,都超过这个数字。很多后来的古城都没有这些古城大。郑谷城现存地面高度仍为17米,比明清北京城高出5米。


中国,人口众多的城市,自古就有。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有大量的生育人口。尽管战争,死了无数人,但还是能维持在几千万的水平。汉高祖Xi平二年,中国人口为59594978人,近6000万。城,西汉末年,郡、路、国、市,全部加在一起,有1587个。那时候县一般都是一样大的。加起来是1728.9平方公里。人口平均到县,大县1万户以上,小县1万户以下。中国四万户以上的大城市有七个,长安人口最多,可达24.62万。两年前,我们没有可靠的数字。但是战争的规模可以提供一个参考。战国时期,很多大国都有几十万军队,秦国军队,甚至上百万。很多战争,伤亡人数都是10万。总体来说,估计和西汉差不了多少。


战国时期,攻城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说“十物围之”。还说,当时守城,十万敌军,四面出击,攻城队形最宽500步,4000人足以迎敌。其他三面,用不了多少人。一万人左右的兵力就够了,敌我比例正好是10:1。攻城十倍于敌,守城十倍于敌。


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技术含量最高的,属于攻城和守卫。刘《左传》之《考工记》记载了四种兵书,攻城、镇守是最后一种,被古人称为“兵书”。这些军事书籍几乎都散了,死了,只有一本幸存下来,就是《汉书地理志》的城守。这是一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