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有什么文化历史价值吗?

如题所述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建筑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
扩展资料:
文化价值:
1、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
2、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边塞诗词已成了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参考资料:人民网-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查看全部16个回答
「天猫电器城」长城的信息,热卖爆款,超值包邮
关注包邮的人都在看
「天猫电器城」长城的信息,爆款品牌上新,巨献品质家电,闪电到家,正,快,省,新!
杭州阿里妈妈软件服..广告 
wey vv7报价及图片限时钜惠,新增大量低价传祺GS8,一键询底价!
关注故宫博物院的都在看
限时活动,好礼享不停,直击全国底价!wey vv7报价及图片真实报价,一键查询,专业汽车销售平台!wey vv7报价及图片论坛/新款车型/报价图片/参数配置/养车费用/空间舒适度,一键查询!
北京车之家信息技术..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长水航城春风里。典藏宽境洋房在售
长水航城新亚洲板式大宅,回归底密生活,4.4米阔景阳台,户型舒适,生活愈宜人,预约看房,专业顾问全程一对一为您解答疑惑,24小时免费接机,专车免费接送看房等服务,
572020-05-17
有关于长城的资料和信息
长城的资料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同时,长城于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000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4239.662米,堑壕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42342.265米。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32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519 浏览55672017-11-24
有关万里长城的信息
万里长城 即 长城 (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 。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长城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国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此前,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1]
27 浏览12322019-11-13
是否有关于长城的信息?
万里长城纵横谈   中国超过万里以上的长城有几道   一是秦始皇时期修筑的西起临洮(今甘肃省)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长5000多公里。   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至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约1万多公里。   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的长城,全长约6000多公里。   据司马迁《史记•蒙恬传》记:“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纷争局面宣告结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成。秦把它北面、东面沿赵、燕的旧长城,西起高阙,东到辽阳,再东行,抵达辽东所联接修筑的万里长城,即是根据巩固的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国家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政治军事措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15年里,由于采取了修筑长城这一防御工程和垦殖北方土地等措施,收到了好的效果。匈奴北徙,十余年不敢南下牧马。可见,筑长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出于防御而采取的较好形式。汉代长城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高祖刘邦及文帝、景帝时期,面对匈奴奴隶主的掠扰,曾多次给以回击。汉总结了秦的经验,修筑长城以抗匈奴,因此,在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土地之后,把秦始皇万里长城的规模扩大了,并筑了外城,它们的长度达到了1 万公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到了明代,万里长城的修筑更日趋完善,其防御功能更加明显,明朝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扰掠,便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原来朱元璋在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就采纳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这里所说的“高筑墙”就是修筑长城加强防务的意思,在朱元璋正式建国号的洪武元年(1368年)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到1600年前后,经过200多年的时间才算基本完成这一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的万里长城修筑工程。(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长城上为什么要建战台   战台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在加强和构筑蓟镇长城时,创造性地构筑的一种防御工程建筑物。它的位置通常构筑在城墙里边附近有利于作战的制高点上,能居高临下,支援长城线上的作战。在与城墙之间,以战墙连接,掩护战台和突入城墙之敌进行战斗。所以战台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第二梯队的阵地。战台的平面形状呈方形,高度为12米,长度和宽度各为15米。每座战台的断面分作三层。上层构筑1.7米的雉堞墙,供作战射击和值勤巡逻士兵以烟火、灯笼、旗子等报警与相互联络。中层是供守御士卒作战,在四壁构筑炮窗和供箭弩用的射口,能向任何方向和角度实施观察和射击。下层能保障士卒休息、食宿和储存兵器、粮食、饮水和各种作战物资。战台的周围和掩护的障墙相连接,战台的三层之间以及战台与障墙之间的上下进出,均以木竹梯或绳索软梯连通。这表明,战台和城墙、障墙之间在工程配系中既有联系,又能进行独立作战和长期坚守。   什么叫敌楼   建于城墙上、并突出于城墙外侧用来防御攻城敌人的高台,称为敌楼。北宋时期敌楼是建于马面上、向外悬挑的木构高台,每面一间有二柱或三间四柱;向外三面安装厚木板,开箭窗;上面平铺木椽,做平顶;顶上覆盖厚土以防矢石;有的部位还裹以牛革以防火箭,明长城的敌台,多骑墙而建,做成二至三层、中空、四面开有箭窗,供守城兵士居住和储存粮草、武器。也称为空心敌台。   长城关隘处为什么要建关城   关城通常建于关津要隘之处。从地形上说,关城所处位置都控制着内外通路,而且地势险峻,凭险筑关,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它通常选择和构筑在具有重要战略、战术价值和敌我必争的高山峻岭之上,深沟峡谷之中,依山傍水的咽喉之地;或构筑在能控制江河海湾的要地,能以较少兵力抗击较多敌人的进攻。关隘上所构筑的关城,是长城防线上起支撑骨干作用的守御要点,是和长城防线在某一地区的安危直接相关的。关隘的关城,能驻扎和部署较多的兵力,储备足够的兵器、粮食和军用物资,直接供应和支援关城所管辖范围内长城线上的防御作战,它又是封锁突破口、保障纵深内控制的兵力反击入侵之敌和堵塞突破口的有力支撑。明代长城防线在九边的各个镇内,这种关城、关塞、关堡等很多,其中著名的关城,如山海关、居庸关和八达岭、雁门关和嘉峪关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长城上为什么要修墙台   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突出于墙外侧的台子,称为墙台,俗称马面。墙台与城墙本身高度相同,其凸出于墙外部分,三面均砌垛口(雉堞)。墙台的功能与敌台差不多,当敌人逼近城墙、准备登城时,城上守兵可凭借墙台从侧面射击来犯之敌。   雉堞、女墙各是干什么用的   雉堞又称垛口,是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以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了望孔,用来了望来犯之敌,下部有通风孔,用来保护墙体。女墙又叫“睥睨”,指城墙顶上的小墙,建于城墙顶的内侧,一般比垛口低,起护栏作用。有的女墙也设有了望孔。   长城上的障墙有什么用途   为防止敌人攻上城墙后夺取战台而在城墙上构筑的横隔墙。在战斗中,敌人如登上城墙,不仅可以沿城墙由侧方进攻战台,而且可以用火力侧射战台守兵,战台将陷于敌军、敌火的夹击之中。因而在战台附近的城墙上,构筑一些高约2-3米的横障墙。障墙一端与雉堞墙相接,另端距宇墙约1米,使能容单人通过。障墙上设有射孔,守兵可据以射击。由于战台皆建于制高点上,与战台联接的一段长城,类似登城梯道,倾斜角度较大。如仅筑一二道障墙,起不到掩护敌火的作用。所以在倾斜地段的长城上,根据倾斜度每隔一定距离筑一障墙,使每个障墙射孔均能实施超越射击,而重叠的若干障墙,可遮蔽战台不受敌侧射火力的射击。显然面对这样的结构布局,攻击的敌人要攻入战台是极其困难的。(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长城主墙前面构筑战墙有何意义   战墙多数构筑在长城线上重要部位的主城墙前面40-50米处的有利地形上,有的地方有几道战墙。如北京西北小张家口—西红山—三司一带就有四道战墙。战墙通常是以砖、石为材料,垒砌而成。它能迫使敌人提前展开,在主城墙前方杀伤敌人,使敌人不能轻易接近主城墙;还可以割裂进攻敌人的战斗队形,有利于大量歼灭进攻的敌人。所谓战墙,也可以说是在敌人易于接近的主城墙前方增筑的一道边墙。战墙的规格根据地势情况而定。在较平坦的地段,构筑得较高、较厚,并在墙上构筑雉堞和宇墙。在较为陡峻的地形上,构筑得矮一些,其高度通常为2.5米。战墙的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墙面上构筑可供卧、跪、立三种姿势的射孔,射孔是0.3米见方。这三种射击姿势的三排射孔,呈梅花形交错配置,这就能保障在战墙内侧有更多的守卒参加战斗,同时能保障有高、中、低三种火力杀伤敌人,提高火力的密度,增大杀伤效果。由于守御者在战墙之后,大大减少了伤亡程度。为了守卒在作战中能及时向墙外出击与敌人交战,或包抄敌人的后路,战墙上每隔50-100米,预留一个用砖石砌筑的小巷门,或在适当位置将战墙断开,供人员正常进出。战墙断开的结合部,其结构采取前后重叠,重叠的间隙为0.5米,前后战墙重叠的长度为15-20米,在重叠部分的后墙上,每隔3米预留一个射洞,用火力控制结合部的狭缝。从敌方任何角度观察,这种结合部都是处于封闭的。这种建筑技术和作战要求密切配合,为长城防线的积极守御创造了有利条件。   什么叫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墩台、烽堠、狼烟墩等,体有圆、方数种,圆者上盖圆屋。烽台由来已久,汉代叫做烽燧,多筑于远距城体之外的高山之巅或平川地高亢之处,俯控交通要地,专作了望和报警之用。有的烽台和长城支脉相连,在建造上多土石合筑,圆形者下大上小,内侧筑有台阶以通上下。烽台外有的加方形围墙设施,《太白阴经》卷五《烽燧台篇第四十六》云明烽燧“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常山三五为准,台高五丈,下阔三丈,上阔一丈”。其尺寸和实际调查情况相符,但因台子多毁,设置情况已不清楚。据记载台上小屋以板为之,上覆下栈,屋上置三灶,台上亦置三所。流火绳三条,举烽烟用。台内备旗、鼓、弩、炮石、垒木、水瓮、乾粮、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羊粪等,每烽六人,五人值班,一人传递文书符牒。有的烽台基制和敌台基本相同,一般下部以石为基,有门。上部以砖为台体,中空,周设箭窗,这种烽台可上可下。台顶可以举烽火,或派遣付堠到敌区寻探消息,迂警回报,古北口卧虎山西编号29的烽火台,位于山顶,西北和墙体相接,平面为圆形,东西开门,门为圆拱形,门前有高3.8米宽2.1米的墙体,显然是进入烽火台的踏道。门为青砖砌筑,拱券式,高1.8米,宽1.03米,进门后为深2米、宽1米的拱券洞,成直角南拐,有台阶八层可达台顶。台子为圆形,下部用毛石砌起,高8.2米,再上为高1.5米的砖墙,通高9.7米。台顶直径10.2米,周围砖砌高1.5米的短墙,台西南有一宽约1米的门道可通向城墙体,短墙上布满了望孔,今存12个,孔长30厘米、宽20厘米。烽火台往往数个相连,在险要高山之巅,用信号构成了一个为防御体系服务的联络网。   当年修建长城的材料是怎么运上山的   根据记载,当时搬运材料上山的办法大约有三种:一是人力搬运,用人背、肩扛、筐挑、扛子抬,有的还采用把人排成队,依次传递的方法。二是简单的机具运输,如小车推、滚木、撬棍或山上安装绞盘把巨大石块绞上去,在深沟峡谷运送材料还采用了“飞筐走索”的办法,把砖瓦石灰装在筐里从两岸拉固的绳索上滑溜过去。三是利用动物运输,传说古人曾用善于爬山的毛驴、山羊等,毛驴驮砖、山羊角系砖,以代替人力运输。   明长城修建时共分几个等级   根据已发现的明代关于修建长城的石刻碑文记载,明长城大致是按三个等级建造的。一等长城多修在要塞部位,一般以方条石为基座,墙身内外两侧用砖或条石砌筑,墙心填以灰土或毛石砌体,上部的垛口和女墙一律用砖砌出;墙顶也用砖铺墁,以供人马行走。二等长城墙身外侧用砖或条石砌筑,内部用毛石砌体,内侧表面做虎皮石墙面,并用白灰勾缝,垛口及女墙全部用砖砌筑,墙顶也用砖铺墁。三等长城多就地取材,一般用条石砌筑,内外两侧表面均做虎皮石墙面,墙的厚度、断面尺寸,墙顶上部的做法均根据防御需要和地形条件而定。(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古时修筑长城的主要劳力是什么人   长城修建工程中的劳力来源,大约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服役的士卒,这是修筑长城的主要力量。如秦始皇时修筑的长城即是大将军蒙恬在打退匈奴之后,以三十万大军戍防并修筑的。二是征调的民夫,这是修筑长城的重要力量。各个朝代修筑长城都大量强征民夫,据史载,每次修筑长城征调十万、数十万,甚至百余万劳力的情况屡见不鲜。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在秦汉时候,有一种刑罚叫做“城旦”,就是罚去修长城的人。此刑甚为苛酷:白天要轮流巡守,夜间才让筑城。刑期4年。四是巧立许多名目,强迫劳动人民修筑长城。   修筑长城的经费主要来自何处   长城工程修筑经费主要靠封建政府的财政拨给,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代修筑长城的目的及当时客观形势不同,对长城工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财政投入多少各个朝代各个时期都不尽相同,并且兴建时期常根据形势而有变动。秦汉时期是万里长城工程兴建的高峰,因而这一时期长城工程经费的需求很大,尤其秦和西汉前期更为突出。当时长城工程经费所依靠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田租(土地税)和口赋(人口税)。秦时税率较重,田租为什一之税,汉时税率比秦代有所减轻。汉初为筹措国家财政经费还税及人身,每人到3岁时开征口赋,后又调整为7岁,税率20-30钱。此外尚有算赋,即对15~56岁的成人课税,初为每人120钱,后因人口增加,税钱有所减少。这些都是成为长城经费的主要来源。除田租、口赋外还有户赋、关税、算缗钱以及牲畜税等,特别在汉武帝时期,对外用兵,为筹措军费、修筑长城、加强边防经费,还实行了盐、铁、酒类专卖政策,以便增加政府收入。后来由于战争旷日持久,财政消耗极大,正常收入已不足以支付使用,统治者又采取卖官鬻爵、入钱赎罪等非常性收入措施。以至西汉后期至东汉年间,社会经济衰败,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秦汉以后各朝修筑长城工程的经费,也主要来自田租和户税,直到明代,始增田赋加派,即在正赋正额之外再加征一部分。加派始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其后加派逐步加剧。在军费上所加的赋税日益庞大,至明末边饷加派高达900万两,使农民再也无法承受,加速社会经济破产。长城工程主要用于军备,构成国家强大的屏障工程体系。但由于工程浩大,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巨大,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国家财政承受能力,成为百姓的沉重负担。   秦始皇万里长城遗址哪里保存的最好   秦始皇万里长城建于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10年,多少世纪以来,这道延绵万余里的古长城饱受北方严酷气候的侵袭,大都已经湮灭无闻或破败不堪。近年国家文物局计划拨巨款对内蒙古西部的一段秦长城进行维修。这是中国首次对秦长城进行部分维修。该工程从1999年春开始,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总计维修好断墙300多米,砌筑石料1万立方米。这段秦长城位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个名叫小奈太的阴山深处,它是保存至今最好的一段秦始皇万里长城遗址。这段长城全用石块砌筑而成,长200多公里,高3.5米,底宽4.1米,顶宽1.5米,大约平均每隔1公里就筑有一个烽火台,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近几年地震的破坏,使这段长城多处残破和坍塌。在今后的几年里国家有关部门还将继续对此段长城进行维修,并有选择地对其烽火台、屯兵城堡和哨所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以进一步了解秦长城的构造及其当年建造时的人文历史情况。地方有关部门也期望在维修之后,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秦始皇长城是怎么跨越六盘山的   六盘山,又叫陇山,山脉大致为西北至东南走向,总长近250公里。西起于宁夏海原县境,东南抵渭河峡谷。在行政区划上,六盘山大部分属宁夏固原地区,少部分属甘肃平凉、天水两地区和陕西宝鸡地区。六盘山的主体,由两列近似平行的山脉所构成,东侧的一列为黄峁山、瓦梁亭山等,长约70余公里,平均高度2200米,山坡陡峭,多深沟峡谷;西侧的一列是六盘山的主脉,为西峰岭、香炉山、米缸山、大雪山、关山等,长约140多公里,平均高度在2700米以上。海原西部和南部的西华山、南华山、月亮山,是六盘山的西北延伸的支脉,高度都在海拔2600米以上。在六盘山主脉同这些支脉的交接地带之间,有一段较为开阔的覆盖有黄土的谷地。发源于六盘山的葫芦河就流经此地。秦始皇万里长城,起于甘肃临洮,由西南而来,沿葫芦河插入六盘山中,又由将台堡沿葫芦河支流转向南,最后盘山而去,越过六盘山而进入宽阔平坦的陇东黄土高原,离六盘山向东偏南方向蜿蜒而去。这种横切一个大山脉而贯东西的情况,在长城的修筑中是很少见的。如果能到实地去看一看,你会被古人选择长城横越六盘山路径之妙而折服。   老龙头入海石城是怎么修筑的   老龙头入海石城是明万里长城唯一建筑在大海中的一段。民间有种说法:入海石城的城基是由无数反扣的大铁锅构筑的。这种说法源于康熙帝所写的老龙头《澄海楼序》一文。文中说:入海石城“城基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覆釜历历在目”。这个说法不足信,因为至今从没有发现过一口铁锅以至残片。据实测,原来入海石城长为22.4米,宽8.2米,入海顶端为桥墩状梯形布局。城基巨石的建筑是采用了古代的银锭铁榫的工艺作法,就是在每块重2-3吨的巨大的条石前后左右上下分别凿出榫或卯,让榫与卯互相连结,再在榫与卯的连接处浇灌一种用白矾、松香、铁末加热的拉结剂,最后在巨石之间再用纯白灰浆灌注。1987年重修后的入海石城又恢复了宏伟的旧观,气势磅礴地屹立在海中,世上绝无仅有,堪称“长城之最”。   长城带横跨的省份有哪些   以雄峙中国的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天的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它的范围南北宽约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东西长约几千公里。   长城建筑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是什么   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中国传统宇宙观在中国传统美学方面体现为优美和壮美,简言之,阴柔之美,即所谓“杏花,春雨,江南”;而阳刚之美,即所谓“骏马,秋风,冀北”。长城的美,则属于阳刚之美,即壮美。壮美是以雄伟、刚健、宏大、粗犷为特征,以气势取胜。优美则以柔媚、秀雅、文静、和谐为特征,以情趣见长。长城和《离骚》、李杜诗、韩愈文、苏辛词,以及书法中的魏碑,雕塑中的秦俑,云冈、龙门、乐山的佛像,建筑中的故宫等,体现出一种“天行健”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阴柔之美的感受过程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那么,阳刚之美的作品会在刹那间震慑人的心灵。从这两种形态的美的功能来看,可以说,阴柔之美侧重于影响个体人格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操方面的修养,它对于完善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阳刚之美则对于鼓舞一个民族的自信心,振奋一个民族的精神,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著名诗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悲壮、拼搏。长城所代表的阳刚之美,正是具有这种影响历史创造力的深层内涵。长城的这种阳刚之美,或称为壮美、崇高美,来源于它外部的巨大的体积所形成的磅礴气势。长城,以它的奇伟、雄险和绵延万里的雄姿,征服了无数的瞻仰者。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描绘的特洛亚塬发现者,现代著名考古学希里曼在第一次看到中国长城时,发出这样的惊赞:无论是“从爪哇岛火山的高峰上,从加利福尼亚的西拉利瓦达的山顶上,从印度喜马拉雅山的山顶上,从南美洲的哥地来的高原上见到过的宏伟壮丽的景象”都“永远不能和我现在眼前展开的这一幅美丽奇伟的画幅相比拟,我惊讶着,震动着”“它对于我就像洪水以前巨人族的神话式的创造”,长城壮丽奇伟“超过我想象中的一百倍”。每个人在初次看到长城的一刹那,都会被长城那种气吞山河的形势所震撼。这也就是长城建筑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长城最多的地区在哪里   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止游牧民族而构筑防御工事的必然地带,榆林地区计有6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是我国长城最多的地区。战国魏长城。建于公元前351年,东起黄河西岸的神木马镇,西南行,沿榆溪河西岸、无定河西岸,止于绥德西北7公里大理河南岸的霍家沟村。基宽3至4米,夯层厚18至20厘米,残留最高者3米,黄土构筑,长200多公里,遗迹稀少。战国秦“上郡塞”。建于公元前324年,东起黄河西岸的府谷墙头乡,西止定边上暗门之南2.5公里的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