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译文

如题所述

《酒泉子 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
潘阆在太宗和真宗两朝做过几任小官。太宗时,因言行“狂妄”得罪权贵,被撵出汴京,飘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落到杭州。杭州在钱塘江畔,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是潮汛的高潮期,皇朝把这一天定为“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每到这一天,皇亲国戚、达官要人、百姓居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还有数百健儿,披发纹身,手举红旗,脚踩滚木,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潮水将起,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声势越大,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白浪滔天,山鸣谷应。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弄潮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
人们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海宁观潮是明朝钱塘江改道以后的事。潘阆在杭州可能住过几年,涨潮的盛况当然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他用《酒泉子》这词牌写过十首词,其一、二忆钱塘,其三、四忆西湖,其五至其十分别忆孤山、西山、高峰、吴山、龙山、观潮。每首起句均冠以“长忆”二字,后半阕第三句俱冠以“别来”二字。十首中以这第十首写得最好,最为后人所传诵。尤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两句,使那些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钱江健儿的神韵跃然纸上。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所以在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要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补充注释

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酒泉子》原词共十首,都是对杭州名胜的回忆。它们和唐五代词人所填的《酒泉子》不同,是潘阆的自制曲。钱塘,今杭州市。

1.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

2.这是难得一见的壮奇画面江边,千万人正在翘首凝望,等待那江潮的勃涌。过不多久,它终于来了!裹带着雷轰鼓鸣般的巨响,江潮奔腾而至,沧海似乎要把它的水全部倾倒在这里,而更为神奇的是,涛头浪尖竟然敖立着几位矫健的弄潮勇士,他们随波出没,而手絷的红旗却始终不湿,这真是何等地惊心动魄和扣人心弦!

酒泉子(一)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

酒泉子(二)

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僧房携杖遍曾游。闲话觉忘忧。

栴檀楼阁云霞畔。钟梵清宵彻天汉。别来遥礼只焚香。便恐是西方。

酒泉子(三)

长忆西湖,湖上春来无限景。吴姬个个是神仙。竞泛木兰船。

楼台簇簇疑蓬岛。野人只合其中老。别来已是二十年。东望眼将穿。

酒泉子(四)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酒泉子(五)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酒泉子(六)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酒泉子(七)

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昔年独上最高层。月出见觚棱。

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别来无翼可飞腾。何日得重登。

酒泉子(八)

长忆吴山,山上森森吴相庙。庙前江水怒为涛。千古恨犹高。

寒鸦日暮鸣还聚。时有阴云笼殿宇。别来有负谒灵祠。遥奠酒盈卮。

酒泉子(九)

长忆龙山,日月宫中谁得到。宫中旦暮听潮声。台殿竹风清。

门前岁岁生灵草。人采食之多不老。别来已白数茎头,早晚却重游。

酒泉子(十)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2-20
潘阆在太宗和真宗两朝做过几任小官。太宗时,因言行“狂妄”得罪权贵,被撵出汴京,飘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落到杭州。杭州在钱塘江畔,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是潮汛的高潮期,皇朝把这一天定为“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每到这一天,皇亲国戚、达官要人、百姓居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还有数百健儿,披发纹身,手举红旗,脚踩滚木,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潮水将起,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声势越大,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白浪滔天,山鸣谷应。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弄潮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
人们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海宁观潮是明朝钱塘江改道以后的事。潘阆在杭州可能住过几年,涨潮的盛况当然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他用《酒泉子》这词牌写过十首词,其一、二忆钱塘,其三、四忆西湖,其五至其十分别忆孤山、西山、高峰、吴山、龙山、观潮。每首起句均冠以“长忆”二字,后半阕第三句俱冠以“别来”二字。十首中以这第十首写得最好,最为后人所传诵。尤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两句,使那些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钱江健儿的神韵跃然纸上。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所以在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要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补充注释

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第2个回答  2005-12-24
常常想起那观潮时的壮观情景,那雄伟的景象,宏大的场面,弄潮儿高超的弄潮技巧都令我无法忘怀.
还记得,在那潮水快要来的时候,人们争相抢着坐或站在江干上下的十多里的地方,哪怕是一席之地也不放过.人们争着,抢者向江面上翘首凝望,等待那江潮的勃涌,生怕看不到那精彩的一幕.放眼望去,满目的华丽,那是妇女们的珠翠首饰和游人们的精装服饰.
在不经意间,潮水如玉城雪岭一般涌过来,高入天际,似乎海水都要被淘空了.水天一色.那阵势,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声音也十分的大就好像打雷和霹雳.巨大的浪潮震动着,摇撼着,激荡飞射,似乎要把天给吞下去,给太阳洗个澡.气势极其雄壮.
这也正是弄潮儿展示自己本领的时候了.他们一个个披着头发,身上画着文采,手里执着用十幅大绸布缝制而成的大彩旗,鼓起满腔的勇气,逆着这汹涌而来的潮水,在万丈巨浪中出没,舞动着旗子,腾跃着身子,变化着种种姿态,展示着卓越的技巧,而彩旗的下角一点也不沾湿,他们向人们展示:他们的本领是多么棒!我相信,他们的雄姿,会让观光者们今生不望.他们同样也会获得那观光者们的阵阵掌声.
在观潮后,我经常梦到那奇伟的景象,现在我已与这样的情形离别了,但梦中,却反复回放,那无法形容的风采,感受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徘徊于中,无法忘却......
梦醒后,是一身的惊怕,满心的凄凉,使人心惊胆战的感觉更是比观潮的景象更无法让我释怀与忘却.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第3个回答  2005-12-16
常常想起那观潮时的壮观情景,那雄伟的景象,宏大的场面,弄潮儿高超的弄潮技巧都令我无法忘怀.
还记得,在那潮水快要来的时候,人们争相抢着坐或站在江干上下的十多里的地方,哪怕是一席之地也不放过.人们争着,抢者向江面上翘首凝望,等待那江潮的勃涌,生怕看不到那精彩的一幕.放眼望去,满目的华丽,那是妇女们的珠翠首饰和游人们的精装服饰.
在不经意间,潮水如玉城雪岭一般涌过来,高入天际,似乎海水都要被淘空了.水天一色.那阵势,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声音也十分的大就好像打雷和霹雳.巨大的浪潮震动着,摇撼着,激荡飞射,似乎要把天给吞下去,给太阳洗个澡.气势极其雄壮.
这也正是弄潮儿展示自己本领的时候了.他们一个个披着头发,身上画着文采,手里执着用十幅大绸布缝制而成的大彩旗,鼓起满腔的勇气,逆着这汹涌而来的潮水,在万丈巨浪中出没,舞动着旗子,腾跃着身子,变化着种种姿态,展示着卓越的技巧,而彩旗的下角一点也不沾湿,他们向人们展示:他们的本领是多么棒!我相信,他们的雄姿,会让观光者们今生不望.他们同样也会获得那观光者们的阵阵掌声.
在观潮后,我经常梦到那奇伟的景象,现在我已与这样的情形离别了,但梦中,却反复回放,那无法形容的风采,感受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徘徊于中,无法忘却......
梦醒后,是一身的惊怕,满心的凄凉,使人心惊胆战的感觉更是比观潮的景象更无法让我释怀与忘却.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第4个回答  2005-12-12
酒 泉 子
作者:潘阆
经常怀念杭州西湖,它吸引我整天倚靠楼上栏杆遥望。只见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舟,与点缀在湖中的小岛露出一派清秋。
笛声隐隐约约地荡漾在芦花丛里,一行行白鹭受到惊扰突然飞起,离别西湖之后,一有空闲就整理好钓鱼竿,打算驾舟入湖玩赏秋日水波烟云的冷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