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将王越,曾威震塞外,为何晚景凄凉被后世遗忘?

如题所述

王越(1426年12月3日 [1-2]  -1499年1月12日 [3-4]  ),初名王悦 [5]  ,字世昌。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朝中期名将、诗人。

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进士第,授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两位为王骥、王守仁)之一,世称“王威宁”。亦为首任三边总制。成化十九年(1483年),权宦汪直被贬后,王越遭夺爵除名,谪居安陆。

明孝宗即位后,王越获赦回乡。后以左都御史衔致仕。弘治十年(1497年),起复原职,并加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其后兼制延、宁两镇。次年,于贺兰山击破鞑靼,以功进少保兼太子太傅。旋受命经略哈密。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9年1月)在甘州逝世,年七十三。追赠太傅,谥号“襄敏”,后世称其为“王襄敏”。

王越被后人遗忘主要是他被文臣排挤,后又信任宦官,交友不慎,被李广牵连罢职,空有才华不得施展,逐渐被世人遗忘。当时明朝采用文人领兵,武将势力彻底退出了朝政,而王越虽文人出身,却拥有与普通文官不一样的性格。

经过几次领兵作战,王越的性格也变得豪爽,从他的诗歌里就能看出来他的慷慨豪迈。这与文官的性格相悖,导致文官排斥,而且他立下了许多军功,导致大臣的嫉妒。

王越后来又与李广有了牵扯,李广倒台后,他被罢职,年级大后又被打为李广同党,遭受牵连,再不得理朝政,最后郁郁而终。

王越他用兵诡异,敢于去冒险,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把鞑靼打退。可惜,最后他被文官排挤,交友不慎,被宦官牵连,导致最后的郁郁而终。若他当时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或许能享受一世的荣华富贵,名垂青史,也不至于被后世遗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2
他是一个务实的人,因此他心里还是以实事为主,别管宦官是怎么样的,能保证不耽误国家的事情就行,王越在孝宗朝的时候又与李广这样的宦官有着亲密的联系,后来李广倒台,他也被打为李广的党羽。
第2个回答  2019-09-23
我觉得是因为他晚年归隐山林,所以自然而然被后人遗忘了
第3个回答  2019-09-23
因为后来他没有什么作为了,而且也不想再崭露头角
第4个回答  2019-09-23
因为他只懂得杀敌,不懂得怎样笼络人心。这是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