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坐拥无数美女,为何却对杨玉环情有独钟?

李隆基对杨玉环真心吗?

李隆基大杨玉环33岁,你说会是真爱吗?可以这么说,

李隆基上一任宠爱的妃子名叫武惠妃,同时也是扬贵妃的婆婆。她死后,李隆基思念过度,天天以泪洗脸,根本无心管理朝中大事。

文武百官眼看这也不是办法,于是引荐一名长相与武惠妃神似的女子,她就是杨玉环。李隆基第一次见到她,就真的沦陷了,差点没喊出“武惠妃”的名字。正当他准备巧取豪夺时,大臣告诉他这是寿王李瑁的媳妇,是您的亲儿媳!

被“色”冲昏头脑,谁还管这些乱七八糟的伦理关系,李隆基设计先让杨玉环出家当了道士,赐号“太真”,然后纳入宫中,经过这一过渡偷梁换柱。李隆基娶的是一女道士而不是儿媳妇了。

在那个年代,杨玉环是标准的“大美人”,白居易有诗句赞美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足见她有多美。不仅如此,她跳起舞来更是婆娑多姿,常常使皇帝禁不住在旁边击节赞叹,好像永远看不够!而且最重要的是她还懂得哄人开心,李隆基得到她后,整日与她厮守,如胶似漆,一刻不能分离。

你说,这样的女人,哪个男人不爱?

但是,好景不长,安禄山起兵造反,致使“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在逃亡的路上,玄宗面临要江山还是要美人的抉择,“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玄宗只好缢死了杨玉环,撕毁了以前的合同。毕竟没了江山,美人也难保;有了江山何愁没有美人呢?舍弃一个美人的小成本,换来江山的大收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非常理性的选择。

不过杨贵妃凭借着受皇帝的宠爱,也得到了应有的特权,其中杨国忠更是因为杨贵妃的关系成为了权倾一时的宰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5

李、杨之间并无多少“爱情”可言,只是封建时代普通寻常的皇帝与后妃之间的关系,最多也就是唐玄宗对杨贵妃有所偏爱而已。

唐玄宗自身就不是一个专情的人。玄宗所偏爱的也不只是杨贵妃,甚至有宠爱过于杨氏者。玄宗曾先后“专情”过几个女人,首先就是王皇后,作为玄宗的结发妻子,二人之间也曾经是有感情的,《新唐书》卷七六《玄宗皇后王氏传》云:“始,后以爱弛,不自安。”这表明玄宗曾经也是“爱”王皇后的,而后来导致王氏“不自安”的原因,正是玄宗对她的“爱弛”。除王皇后外,玄宗在即位前所宠爱的女人,还有赵丽妃、皇甫德仪和刘才人等。据《旧唐书》卷一〇七《玄宗诸子传·废太子瑛传》:“废太子瑛,玄宗第二子也……瑛母赵丽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玄宗在潞州得幸。及景云升储之后,其父元礼、兄常奴擢为京职,开元初皆至大官。及武惠妃宠幸,丽妃恩乃渐驰。时鄂王瑶母皇甫德仪、光王琚母刘才人,皆玄宗在临淄邸以容色见顾,出子朗秀而母加爱焉。及惠妃承恩,鄂、光之母亦渐疏薄。”

武惠妃

玄宗从来就不曾对任何一个女人“专一”。赵丽妃以才色得幸时,其父兄也都以此得到“大官”。后来武惠妃和杨贵妃得幸时,全家人也都随之鸡犬升天,与赵丽妃情况极其相似。这可以说是玄宗以高官美禄博取女人一时欢心罢了,而赵丽妃等人之所以后来失宠,正是因为玄宗有了新欢武惠妃。

实际上,武惠妃所受之恩宠,丝毫不逊于后来的杨贵妃。《寿王瑁传》载:“瑁母武惠妃,开元元年见幸,宠倾后宫”。《后妃传上》载:“上即位,渐承恩宠,及王庶人废后,特赐号惠妃,宫中礼秩,一同皇后”。《新唐书》载:“妃乃专宠。”这与杨贵妃的“三千宠爱在一身”实际上是同一回事,武惠妃家人因此所得恩幸也不比杨氏家族逊色:“所生母杨氏,封为郑国夫人。同母弟忠,累迁国子祭酒;信,秘书监。”甚至玄宗还打算立武氏为皇后,后来被御史潘好礼劝谏乃止。而史籍中却没有任何关于玄宗要立杨贵妃为皇后的记载。可见,玄宗对于武惠妃的宠爱,甚至超过对杨氏的宠爱。

玄宗对于女人,迷恋的只是容貌美色,他所宠爱的后宫嫔妃全都是美人、国色。赵丽妃“有容止、善歌舞”,皇甫德仪和刘才人“以容色见顾”。杨贵妃本人,“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可见,玄宗所爱的女人,首要条件是“容色”、“容止”,白居易《长恨歌》开篇即言:“汉皇重色思倾国。”强调是“重色”,而不是“重情”。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马嵬事变爆发,士兵要杀杨贵妃时,玄宗以皇帝身份,竟未能加以保护,更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气魄。开始的时候,将士要求处死杨国忠、杨贵妃,李隆基心情是十分矛盾和痛苦的,他为杨贵妃辩解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可是,高力士的一番话提醒了玄宗“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当时发动事变的高力士和陈玄礼二人手握禁军,是出逃蜀地的皇帝身边安全的唯一保障,杨贵妃与自身安全相比孰轻孰重,老于谋算的玄宗自能了然于心,当此不能两全之时,宁从高力士和陈玄礼而舍弃杨国忠和杨贵妃,正是玄宗必然做出的抉择。所以“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李杨之间的“爱情”也只是一场权力、物质与美色的交易罢了,于李、杨后来成为人们讴歌的爱情形象,乃是文学创作的结果,是文人的生花妙笔,赋予了他们可歌可泣的“爱情”。

第2个回答  2019-11-14

因为杨玉环漂亮啊,李隆基真心觉得她好看啊。白居易《长恨歌》描述她的美貌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清平调-其一》描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旧唐书》: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

杨玉环体态丰腴,妩媚温顺,音乐才华过人,精通胡旋舞,身段飘摇,翻跃如风,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不足够李隆基对她情有独钟吗?杨玉环家世显赫,传至他父亲这一代时家境有所衰弱。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母亲是当时宠冠后宫的武惠妃,见杨玉环一见钟情被皇帝亲自下诏册立为寿王妃,两人十分恩爱。

可当李隆基亲眼见到杨玉环,放弃礼义廉耻、伦理纲常,通过一系列的复杂操作,终于名正言顺接她入宫临幸宠爱。李隆基对杨玉环是不是真心?笔者个人认为是真心的,因为李隆基爱屋及乌,为讨杨玉环开心:其姐妹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妃父玄琰,累赠太尉、齐国公;母封凉国夫人;叔玄珪,光禄卿。再从兄銛,鸿胪卿。锜,侍御史,尚武惠妃女太华公主,以母爱,礼遇过于诸公主,赐甲第,连于宫禁。

这待遇,李隆基的叔伯姑姨、兄弟姐妹、儿子女儿都没有过。

第3个回答  2019-11-14

李隆基对杨玉环是真心吗?这个可以说是肯定的。

我们先来看一句诗,“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是诗人白居易写的《长恨歌》里面的一句。

这句话怎么理解,也就是说李隆基在赐死杨玉环的时候,心情很复杂,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被勒死也是无法相救,三千粉黛都不如一个杨贵妃。从此阴阳相隔,李隆基不禁泪流满面,肝胆寸断的心情。从这个来看,杨玉环在李隆基心里可能真的比江山还要重要。

再来看一些细节。第一,就是赐予杨玉环的贵妃称号。我们知道,在后宫中很讲究地位。而贵妃,是古代皇帝高级妾室的封号,在古代史地位较高的妃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后。地位与外命妇中最高等的亲王妃及长公主相当。公元745年,李隆基就封杨玉环为贵妃,可见唐玄宗对的爱。

第二,杨玉环的娘家人很多都得到了飞黄腾达的机会。比较突出的表现在这六个人身上,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而堂兄杨国忠更是高居宰相职位,杨倨官居鸿胪卿,杨铸官至侍御史。因此一时间,“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第三,赐予杨玉环“太真”的称号。我们知道,李隆基为了能得到杨玉环,曾让杨玉环出家为道士,并以为唐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册封杨玉环道号为“太真”。这个“太真”充满玄妙,因为“太真宫”就在唐明皇的皇宫里,这是为杨玉环铺路。

第4个回答  2019-11-14

唐玄宗李隆基坐拥无数美女,为何却对杨玉环情有独钟?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说,首先不可否认,杨玉环的条件必然是十分优秀,她不仅在颜值上是千古流传的美女,而且色艺双绝,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要不然的话,阅尽花丛的唐明皇又怎么会单单看中一具皮囊?

杨玉环

李隆基富有音乐才华,对唐朝音乐发展有重大影响,李隆基能够演奏多种乐器如琵琶、二胡、笛子、羯鼓,无一不通、没有不晓。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春光好》,《秋风高》等百余首乐曲。

《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登基以后在皇宫里设教坊,“梨园”就是专门培养演员的地方,经常亲自坐镇,在梨园弟子们合奏的时候,稍微有人出一点点错,他都可以立即觉察,并给予纠正,这是后来称戏班为“梨园”的由来,李隆基也被梨园弟子奉为祖师爷。

其次就是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确实超出一般人,但是要看与什么比。

唐明皇与杨贵妃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武惠妃逝世,玄宗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寿王妃杨氏召入后宫之中。天宝四载(745年),唐玄宗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就相当于皇后。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复制新曲《得宝子》,足见宠幸之隆。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呼杨氏为“娘子”,实居后位。

唐玄宗是个风流天子,整日和杨贵妃在一起已经玩腻了,便背着杨贵妃召幸“花鸟使”到民间搜罗的美女,杨贵妃吃醋,与玄宗大吵大闹;玄宗也生气了,妃子竟然管起了皇帝的私生活,实在是不像话,于是,一气之下,下令“撵回去”。

杨贵妃

杨贵妃就这样被撵回了娘家,贵妃一走,唐玄宗突然觉得心中空落落的,很快就后悔了,当天晚上,趁着夜色,唐玄宗就派禁军将贵妃从杨家接了回来,如此两次,杨贵妃自知得宠,杨家人气焰更是嚣张,比皇子公主的派头还大。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

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马嵬驿兵变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可怜千古难得之红颜,在江山面前还是差了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