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20210505

茨威格的名著,我很愿意他不带偏见的看历史。他或许没有带着偏见,他只是带着他自己的视角,看历史看人类看世界。

所以没有对错,只是认知不同而已。

这14个闪耀时刻,或许和我们每一个人认为的闪耀时刻不同,但怎样不同都好,这14个历史故事,的确满含深意,出现的人物,也都像星星一样闪耀。

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首次发现太平洋。

思: 不想落入俗套,不写哥伦布发现美洲,却写了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第一个从美洲大陆眺望太平洋的欧洲人。

这个历史故事,很野蛮很血腥。不管人类文明处在何种阶段,历史上总不缺冒险家,他们不安现状,他们打破常规寻求突破,看起来却似乎又都是只为了满足私欲和个人荣耀。

那是一段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历史,像极了动物世界里,为了争夺栖息地和配偶,不惜以命相拼,就算残喘着最后一口气也要血战到底的豺狼虎豹。

我是飞快读完第一个故事的,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触碰到了就会觉得悲伤难过的底线,第一个故事的残忍与血腥,就会让我有窒息般难受的感觉。

历史瞬间: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思: 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原本同根同源,版图和文化的离离合合,战来战去,更换了朝代和君臣,内里还是有相通之处。

不是所有的君主,都适合万人之上。穆罕默德,是天生的王者。非凡的军事和外交才能,既虔诚又残忍,既热情又阴险,学识渊博,爱好艺术,他是不知疲倦的工人、悍不畏死的士兵、寡廉鲜耻的外交家。为了让对手猝不及防,他竟然神不知鬼不觉让舰队翻越高山。这样的对手,拜占庭想要自保,谈何容易?只能,虽败犹荣。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成者王,败者寇”,虽然残忍,却很真实。古时候的改朝换代,总是会吞噬很多无辜的生命,如果说,那也是“闪耀”,那那种“闪耀”,一定是漂浮着很多不甘心的魂灵。

历史瞬间:1741年,音乐家亨德尔从偏瘫中奇迹般康复,创作经典圣歌《弥赛亚》。

思: 都说人的意志力能战胜一切,这个故事,对此做出了诠释,一个倔强的为艺术可以献身的老单身汉,如何从偏瘫中奇迹康复。

我们普通人,一个小家,一日三餐,简单温暖,到终生,学学钢琴,拉拉二胡甚至是小提琴,也不过只为娱乐,这不是小我,也不是禁锢,而是,世界上总有绝大多数人,是平凡的。

天才,总是稀缺的,才能难能可贵不是?

亨德尔,生在音乐不那么好换饭吃的时代,换做一般人,面临那样的窘境,十有八九会改行活下去。亨德尔偏不,就算偏瘫,灵魂也要在冥界与鬼王经过一番激战,胜利后回归人间,写下了一部又一部歌剧:《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快乐、忧愁与中庸》。还是入不敷出债主逼债,他抑郁、绝望,心力交瘁、心灰意懒,算了吧,放弃吧,死去吧,但天才就是天才,只要灵感和触动有了刹那间的交汇,一切好像变得水到渠成,《弥赛亚》带来了光明和激情,亨德尔复活了。

年老力衰,双目失明,音乐声响起,空洞的眼神,疲倦的面容,瞬间变得熠熠生辉,世间什么都是次要的,音乐,是他的生命,是他的全部。他是大才,他不属于小家,他属于大家,独身一辈子也就成了自自然然的事了。

历史瞬间:1792年,法军上尉鲁热在几小时内完成《马赛曲》的创作,此曲后来成为法国国歌。

思: 鲁热禀性谦逊、普普通通,像极小人物的特写。他不是作曲家,诗作也从未刊印过,写的歌剧也从未上演过,但他善于写即兴诗,《马赛曲》的写成,不是才能的喷发,只是即兴而成。

兴致过了,一切又归于平凡。平凡渺小到,《马赛曲》成为革命圣歌后,印歌词时,都没有人会想到把作者的名字一起印上,而鲁热也完全习惯于不被人敬重,并且也不为此而懊恼。

鲁热虽然是革命圣歌的作者,却不是一个革命者,他没有因此而收益,反而被牵连,因为写了这样的歌,他被赶出军队,取消退休金,他只是一粒尘埃,极其困苦甚至不太光彩的的度过了一生。

充满戏剧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赛曲》成为法国国歌,被人遗忘的渺小的鲁热的遗体竟被安葬在荣誉军人院里,与拿破仑比邻。

一夜诗人,得以长眠于荣誉之地,不知鲁热得知这些,会做何感想。

历史瞬间:1815年,法军元帅格鲁希错判形势,导致拿破仑惨败滑铁卢战役。

思: 一个强大的帝国,从来都不是只靠一个人支撑起来的。

拿破仑惨败于滑铁卢,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法军元帅格鲁希错判形势?

格鲁的元帅之位,不是大才能,而是天长日久“熬”出来的,他的性格一向习惯于听从指挥,把如此重要的关键支持战役,交到他的手中,拿破仑也是很无奈吧?无将才可用,拿破仑就算滑铁卢不败,他又能支撑多久?

世界历史都还给老师了,就咱们来说,汉武帝,李世民,朱元璋,康熙爷,哪个手底下不是精兵强将一抓一大把?

那么厉害的拿破仑,把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和时刻,寄托在一个平庸且善良之辈手中,我的心被揪起来了,这哪是打仗啊,这不是开玩笑拼运气吗?猫或许真的有九条命,咱们人,可真只有一条命啊!也不知是不是欧洲版图小人口少(除了俄国),打起仗来怎么总感觉小打小闹,用的都是蛮力多智慧少呢。

想想就气,那么小,怎么就敲开了清政府的国门呢?!科技进步军事力量,真是放哪个时代,都是很重要的。又离题了,好在写着玩,没事没事。

拿破仑败了,忘记了正史是怎样的,看茨威格写的,败了,真的挺合乎逻辑的。

虽然最后,格鲁希知道自己该干嘛后,判若两人——审慎、干练、周密、责任心,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被五倍于自己的敌军包围,却能率领自己的部队突围而去,而不损失一兵一卒,不丢失一门大炮——堪称卓绝的指挥。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能转变得如此之快,那么富有戏剧性,感觉自己读的应该是野史。

可惜,一切都无法挽回,败了就是失败了,是自己的错,不能怪罪到别人身上。

战争是残酷的,远比电视剧演的残酷百倍千倍。将军们,大多无情,日日刀光剑影,看见的不是透露就是鲜血,哪来的情?

历史瞬间:1823年,74岁的德语诗人歌德,

写下爱情绝唱《玛丽恩巴德哀歌》。

思: 我不知道,歌德如此多情。

有些人的情感,天生异于常人,充沛丰富多彩,是幸还是不幸?

对于多情之人,我不知道该如何以对,更不知要作何评价。

他们天生能感知别人无法感知到的喜乐哀伤,温柔细腻,柔情似水。

歌德有没这么细腻我不知道,但他是容易恋爱的,他是容易陷入爱情中的“博爱”之人,他的爱情是创作源泉,爱情枯萎了,创作也就枯萎了。如果仅仅是这样,《玛丽恩巴德哀歌》应该不会如此有名气,这首哀歌是歌德“内心状态的日记”,坦率、清楚地记录了他悲怆的发问,幽幽的哀诉,但同时,这首诗又拯救了歌德。正如策尔特尔说的那样,“是这支刺伤他的梭枪本身治愈了他”。他因此战胜了痛苦,抛弃了最后一丝无望的希冀,结束了和心爱的“小女儿”过夫妻生活的梦想。从此以后,他的生命只属于工作,完成了:《全集》、《威廉·迈斯特》、《浮士德》。“欲念”和最后的“戒欲”之间,起点和完成之间,告别爱情的那一天就是那令人难忘的内心转变时刻,是分水岭,经过悲恸欲绝的哀诉而进入永远宁静的境界。

我想,这是《玛丽恩巴德哀歌》又一个重要的意义所在。

在爱情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的人,都该去看看歌德。

历史瞬间:1848年,瑞士人苏特尔引发美国西部“淘金潮”。

思: 苏特尔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遗憾而唏嘘的。

那些从苏特尔手中被夺去的土地,原本属于谁呢?他不也是从土著手里夺取而后所谓“法律化”了吗?那些土著又该找谁说理呢?在那个巧取豪夺的年代,守住富饶肥沃的土地,很难。所谓的法律公正,在野蛮和欲望年前,形同虚设,让人唏嘘。

苏特尔,有机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最终却成了一个最贫穷的乞丐,一个最最不幸和最为失败的人。他只是做了一个黄金梦,梦醒后,家破人亡。这样的历史或者故事,应该每个时代都有,毕竟财富权利和欲望,不管哪个时代,都有人不顾一切想要得到,得到了的,都只是少数,更多的,被无情的历史的车轮,烽烟滚滚的碾碎成泥。

未完,待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