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教育反思,如何对待孩子

如题所述

不停哭型

入园前的亲子活动,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玩得都很开心,但是第一天开始上幼儿园,便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了,他们觉得十分害怕、不安全,所以从爸爸妈妈离开幼儿园那一刻起,就开始不停地哭,这样的情景短则一个星期,长则一个月有余。

老师做法:

徐老师(越秀区云台里幼儿园小班班主任):对这种小朋友,我们首先转移他的注意力,给他玩一些玩具,告诉他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告诉他爸爸妈妈来接他的具体时间。

其次,多抱抱他,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增强他的安全感

如果说理、转移注意力。都对此类孩子不起作用,我们会适当使用冷处理法,给他一些玩具,让他自己去玩,当组织其他小朋友进行活动时,会吸引他参加,并给予一定的关注。

给家长的建议:

2~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家长要理解孩子这种反应,孩子白天在幼儿园哭得太多,晚上回到家一定要让他多喝一些淡盐水补充体力,还要让孩子早睡早起,睡足9~10个小时。

2

又哭又闹型

这种小朋友又哭又闹,还把幼儿园的玩具扔得乱七八糟,吃饭的时候故意把饭弄在衣服和桌子上,打人、咬人、在地上打滚,时不时地开门就要往外跑。

老师做法:

陈老师(广州市军区联勤幼儿园小班班主任):这类小朋友性格比较外向,个别的比较暴躁,他们喜欢把不高兴发泄在外界环境上面,对这类小朋友,我们主要以讲道理为主,让小朋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注意多给他爱的关怀。还会适当地对他的进步进行一些奖励,像语言上的表扬和物质上的小红花等。

给家长的建议:

希望家长平时在家里,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让他学会一些简单的规则。另外音乐是抚平小朋友心灵的方法,在家里可以放些轻松欢快的歌曲给孩子听,比如《我爱我的家》、《小小人爱上学》等,对治疗孩子暴躁情绪有积极作用。

3

几天后才哭型

小朋友好奇心重,在幼儿园看到很多家里没有的东西,立刻产生了兴趣,去幼儿园的前几天很高兴,不哭不闹,也不嚷着叫爸爸妈妈来接,但是过了几天,当他熟悉了幼儿园的生活环境,知道自己要每天重复时,就会厌烦,开始用大哭表示自己的不满。

老师做法:

徐老师(越秀区华艺幼儿园大班班主任):这类小朋友怀有对新环境的向往心态,他们性格大多活泼开朗,喜欢刺激的事物。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我们会多介绍在幼儿园里他还不知道的事物,比如我们会带他去别的班级看看,告诉他哥哥姐姐们都在做什么。转移他的视线也是很好的方法,小朋友看到新鲜的事物就会很快忘记刚才发生的事情。

给家长的建议:

如果宝宝对幼儿园生活没兴趣了,想回家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家长可以在最初一段时间,让孩子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如:手绢、小公仔、水壶)到幼儿园,起一个间接情感寄托的作用,在孩子接受陌生的环境和老师伙伴初期起到熟悉、温暖的情感安慰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7
很多人都很苦恼,自己家的孩子不爱学习,总是贪玩,该怎么教育呢,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就是一点效果也没有,给爸爸妈妈们愁坏了,报了许多的补习班,也没用,孩子就是补血,一点办法也没有,那大家了解一下孩子该如何教育?

其实家长可以合理的让孩子做一些作业,比如写一小会就休息一会,或者写完了带孩子去玩一玩,这样可以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让孩子爱上学习,不要总是又打又骂的,孩子都是这样,你越打孩子,孩子越皮,要耐心的跟孩子沟通,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孩子才不会有心理阴影。

父母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使子女受到换的的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家长要在平常的日常生活组织好,处理好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行为为标准,形成一个又温馨又和谐的家庭,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

良好的生活规矩是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最有效的办法。教导孩子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布置好家里面的环境,教给子女怎么去好好的利用时间,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安排,父母在旁边辅佐就好了。
第2个回答  2020-10-07
幼儿园老师对孩子要有爱心、能细心、会耐心。

一、幼儿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幼儿园的教师要有爱心,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每一个孩子。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孩子,不能对孩子有偏爱。如果老师有偏爱,被偏爱的孩子会开心、会自信,不被偏爱的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歧视,会显得自卑。

幼儿教师要树立“儿童第一”的思想。要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儿童的快乐,儿童的健康成长,就是幼儿教师价值的体现。儿童的天资有差异,智力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儿童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幼儿教师不应要求儿童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水平。经常看到刚入园的个别孩子,没有午睡习惯,为了不吵闹别人,老师都是抱着哄他们入睡。

二、幼儿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能细心。幼儿的感情很丰富、很细腻,但也很脆弱。幼儿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情绪,注意保护他们的感情,不要轻易去伤害他们。特别是不能用语言或者暴力伤害儿童,让儿童对老师产生畏惧心里。要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总有些胆小内向的孩子,他们在活动中往往表现不积极,老师细心观察,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幼儿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会耐心。幼儿的认知能力比较低,适应能力也比较差,一种习惯的养成要反复地教他们,要耐心地等待他们。幼儿的是非观念也比较差,有的时候会犯错误,要耐心地教育他们。有时一个简单的规则也要坚持培养,才会让孩子遵守。

总之,对孩子有爱心、能细心,会耐心是幼儿园老师一定要具备的素质。也是广大家长信任老师的必备条件。
第3个回答  2020-10-07
人们都认为,儿童是不成熟的,需要家庭和教师去教育、去照顾、去为他们安排成长的道路,幼儿教师也是按照主观的意识,去安排自己认为合理的幼儿生活,将一日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几十到几十分钟不等的时间,将同样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几十位幼儿,比儿童掌握知识的多少之评价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忘记应该留给儿童思考、探索和分享的时间,使他们成为老师手中的一只风筝。在当它们出现一些如:打架、争抢玩具、挑食、不学习的问题时,常常用管、卡、压的办法来处理。而不过多地去了接他们的内心感受。   许多老师认为,如果每个孩子都是自主的,完全按自己的喜好做事,那班上岂不乱了套?所以更多强调的是纪律,统一规律,而牺牲的却是儿童的兴趣,独特的思维方式及创造力。显而易见,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一个好的教师应该会珍视孩子在园的每一天全身心地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保护好孩子的每一次惊奇,并能够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感受孩子的感受,智慧地引导每一个孩子成长。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个“石子换糖果”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看到大人将一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有一天,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买糖”,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这个小男孩就是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他后来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一生”。   这位杂货铺的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家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这是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看了这个故事,不由地想起了一件我做过的错事。记得刚刚坐进幼儿园的那一年,心里很高兴,面对着这么多幼儿,真是有一种不同的感觉,因为他们会给每一位教师带来快乐。起初,我几乎只是看着幼儿玩玩具,谁有问题就去给他们解决一下。有一次,我却和孩子们一起玩了起来,在娃娃家里,我发现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思想,我对其中一个幼儿说:“洋洋你真能干。”我连连夸奖他,洋洋微微一笑,“没什么,呵呵”。“你这么聪明能干,老师平时还真没发现。”“老师,您要是多能参加我们的一些活动,你不就发现了吗?”洋洋似乎是鼓足了勇气说出了这句话。是啊是啊,要是能多参加他们的活动就能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了吗?就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让那些调皮的孩子能够与你做朋友不就好了吗?   洋洋的一句话,让我反省了好长时间,为什么我总是看着他们玩游戏,不走到孩子当中去?为什么我有时候不会尊重他们的选择,为什么我就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是一本非常耐读的、不容易读懂的书,要读懂他,就要蹲下来,用自己的智慧,用孩子的眼光去细细阅读。   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他们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师在对待幼儿的态度上,首先要平等,充分尊重幼儿的自尊心。   尊重是儿童的信任,信任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也是一种动力,老师的信任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乐于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并积极主动地实施。信任儿童,就是不能把成人的意愿强加于他们,而是鼓励儿童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他们的见解,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尊重儿童,教师首先应该是儿童的朋友,与他们建立平等、合作、理解、宽容的氛围,使幼儿在心理上受到安全的放松。能与老师无话不谈。理解不同年龄的幼儿的各种奇思妙想,与他们共同建构一些梦想。平时也要蹲下身子与孩子说话。抚摸教育,就是对儿童关爱、尊重的一种具体表现,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他们要面临多次选择,选择玩具、图书、活动区、同伴等,选择的权利有时在他们自己手里,当儿童被选择尊重时,他们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而当他们的选择被拒绝时,他们表现是消极,甚至产生破坏意识,敌对意识。有些活动,本是尊重幼儿意愿,可老师为了省事,一手包办。假如一个幼儿被分到了图书区,可他想到建筑区,搭积木,向老师提了出来,可老师没有让他去,幼儿失望的来到图书区,把书翻得很快,却没认真看。如果老师尊重了这位幼儿的意愿,那将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尊重幼儿的选择,并不是放任自由,不管不问,但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应当尊重幼儿的选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由于家庭和不同环境的影响,儿童会存在着发展差异,这是很正常的。作为教师要正视、尊重儿童之间的差异,正确引导,因材施教,而不要轻易就下这样结论:这孩子真聪明,这孩子真不成,怎么教也不行等。应该认真了解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情况,兴趣爱好,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有的语言表达能力突出:有的特别喜欢绘画,手工做得很精巧,有的身体棒,喜欢运动:有的爱动脑,喜欢提问题。这正是儿童多元智能的体现,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潜能,需要我们不同的去对待,科学合理的去引导、开发,使每个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幼教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衰,面向新的世纪,全面实施幼儿园素质教育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些需要我们每一位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能真正做到走进儿童、了解儿童、做儿童的知心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与儿童一起欢喜、悲伤、想象、创造。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美好、欢乐,为他们一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4个回答  2020-10-07
在师幼互动中,尊重和爱都是相互的。教师不能只要求幼儿单方面尊重自己,反过来则觉得幼儿年纪小,无知幼稚,不懂事,不值得尊重。教师要意识到,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与成年人一样享有充分的生存权、发展权,他在人格上与成人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他们年龄小,就无视甚至侮辱他们的人格。
  早晨,老师刚来到教室,就有一位家长领着一个男孩走进来了。“老师好!”孩子一声清脆的问候打破了教室里的寂静,而老师似乎在低头忙着今天的教学准备。“嗯,好!”老师头都没抬地答道。孩子扫兴地自己玩去了,家长也败兴离去。
  看到有小朋友来到班级,老师应立刻放下手中一切事务,走到门口蹲下身子来迎接孩子和家长的到来,首先热情地回应孩子“早晨好啊,×××”,接着转向家长问候一句或送上一个微笑,请孩子跟家长说“再见”,然后跟孩子聊聊“早晨吃饭了吗?…‘昨晚看了什么动画片或图书啊?”等等问题,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沟通感情,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让孩子觉得老师像朋友。
  要形成积极的师幼互动,首先,教师应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接纳每一个孩子。幼儿的相貌、智力、性格、家庭背景千差万别,有些教师本能地喜欢长得漂亮、聪明伶俐、性格开朗的孩子。对相貌较差、反应迟钝、性格木讷或过于顽皮的孩子则“另眼相待”,甚至流露出厌恶情绪,这是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
  第二,每个幼儿出生时就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与外界交往。虽然有时气质会导致行为问题,但对每一个孩子来说,他的气质都是正常的。有些教师认为可以用纪律、奖赏来塑造或“纠正”孩子的气质,他们试图为孩子重塑金身。他们这种力图改变幼儿自然行为模式的行为,无异于揠苗助长。但是气质特征虽然不能完全改变,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虽然不能改变孩子基本的气质,但他们可以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