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的名声褒贬不一,那么他到底是不是昏君?他对历史有没有贡献?

如题所述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隋朝的灭亡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这一千多年中又出现了多少个朝代的更迭,就算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清朝的历史,我们都没法证实 所有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那我们又如何能弄清发生 在一千多年前的历史真相呢?

如果历史都能真实如初的记载的话,就不会有司马迁受宫刑的事情了,但是又有几人能做到司马迁一样?

历史上的有很多事情我们很难去分辨出它的对错, 我们学习历史更多的是要以史为鉴不重蹈覆辙,不带有历史偏见可能会更好地了解历史,从先人的历史经验上总结出更多的智慧。

杨广的对与错究竟有哪些?

首先来看看杨广的坏,杨广本是杨坚的第二个儿子 ,在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大哥,也就是隋朝的太子杨 勇,但是这个杨勇没有杨广有心机,杨广为了坐上太子的位置,处心积虑的想着法陷害他的大哥杨勇 。

杨广利用他母亲痛恨男人娶小妾不疼爱自己正室妻子的心理,在他母亲的面前说杨勇的坏话,而自己又装作一副好丈夫的形象,最终赢得了他的母后独孤皇后支持,隋文帝在独孤皇后的枕边风下,也渐渐地对杨勇产生了厌恶,直至将杨勇废弃转而立杨广为太子。

杨广靠欺骗与陷害得到太子的位置,最后甚至与他父皇的妃子私通,被隋文帝发现后,直接害死了隋 文弟,杨广就是一个不仁不义、不慈不孝,如果说 从他的私德来说,他确实是一个昏君。

杨广做皇帝后做了两件事成为了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一件事情就是三征高句丽,当时隋炀帝杨广为什么非要抓着高句丽不放呢?

因为高句丽当时已经控制了现在朝鲜半岛的整个北方土地,不仅如此,高句丽还不断地向北方,也就是隋朝的辽东地区蚕食,如果隋朝再不加以反击的话,那高句丽就会越坐越大,可能还会危机到隋朝北方领土的稳定。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后面的李世面也同样征伐过高句丽。

隋炀帝杨广就没李世民那么幸运了,他接连三次征伐高句丽失败,劳民伤财导致国内起义骤起 ,也就此拉开了隋朝灭亡的大幕。

除了三征高句丽导致隋朝最终的灭亡外,还有一件事也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修建大运河。

因为当时隋朝的政治中心是在北方,而因为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年年战乱,导致大量的汉人选择南渡,晋朝八王之乱导致的北方战事,更是加剧了北方的汉人向南迁移。

随着大量的人口南迁,经济中心也逐步的转移到了 南方,隋朝建立后江南水乡成为了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地之一,但是仅靠陆路运输已经很难再支撑庞大的货运和朝廷在江南地区征收赋税。

所以隋炀帝杨广就决定修建大运河,但是修建大运河是件非常浩大的工程,古代既没有挖掘机,又没有大量的运输车辆和各种工具,完全只能依靠大量的人力去开凿。

在古代本来就生产力低下,一下征调这么多人去修建运河,没有人生产了,粮食就会减产,粮食一减产和修建运河的许多工人本身就不是自愿去修建运河的,所以就加剧了社会危机。

直到杨广三征高句丽失败后,国内的各种矛盾就瞬间爆发了,这一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由此看来隋朝的灭亡更多的是隋炀帝杨广在征高句丽军事上的失败,才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23
说起隋炀帝杨广,我们的印象中,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阴险狡诈、骄奢淫逸、无恶不作,最后把国家亡了。他先是利用阴谋装单纯、装清纯、装清高,骗取了父母的信任,最后让父母改换太子,立他为为太子。而他上位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最后亡了国。
其实,隋炀帝之所以得到这个历史结论,完全是后世史学家篡改历史的结果,尤其是后来的唐朝李世民,为了美化自己,而故意歪曲历史。还有一个原因杨广是个亡国之君,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没有一个好名声。
查看相关视频
伽罗愧对给阿邕的承诺,杨坚誓言张口就来,很快就应验了
总之,杨广的印象早已臭名昭著,被描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魔头。但问题是,如果杨广真是这种十恶不赦的大魔头,那么,在他被宇文化及勒死时的一幕就难以解释了。
据说隋炀帝杨广的死讯传到各地反王的耳朵里时,这些反王就好像死了亲爹一样。长安城的李渊放声大哭,而正在攻打隋军镇守的河间郡的反王窦建德也立刻停止进攻,吊唁“先帝”;洛阳的反王王世充更加夸张,哭得几次用头撞地,弄得满脸是血。
何以如此呢?此时,这些反王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反叛者,他们发誓要为隋炀帝报仇,手刃杀死隋炀帝的凶手——宇文化及。
最后河北起义者窦建德抓住了宇文化及并将其斩首,以告慰隋炀帝在天之灵。
如果一个人真的十恶不赦,敌人为什么要为其报仇呢?
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隋炀帝杨广并不是十恶不赦。其实,隋炀帝做的事情,李世民也做了。隋炀帝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他不惜国力、亡国也要三征高丽,这个事情李世民没有做吗?也做了。不也没有捞取到什么好处吗?
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完全是站在了隋炀帝的肩膀上。隋炀帝的两大功绩产生的效果都留给了李世民来发挥。
那么,隋炀帝到底有哪些功绩呢?
第一大功绩就是灭南陈。隋炀帝杨广是隋灭南陈的总指挥。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任命20岁的杨广为总指挥,统帅50万隋军南下,攻灭陈朝。
这份功劳理应属于隋炀帝杨广,这就跟后来的李世民一样。杨广和李世民都有开疆拓土之功。相反太子都没有这份功劳,无论是隋朝太子杨勇还是唐朝太子李建成,都是如此。
杨广灭南陈,至少为隋朝打下一半的江山,李世民亦是如此。
而隋朝灭南陈后,南陈还有很多叛乱者,他们并没有归顺隋朝,很快就发动了复辟的暴动,而杨广利用自己的天才的交际能力,广泛收编江南名士为自己所用,还拉拢江南佛教界的领袖站在自己一边。当时佛教界在江南地区乃至全中国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江南的各派人士看到杨广如此宽宏仁义,纷纷归顺到晋王麾下,这次叛乱以不流血的方式平息了。
也正因为如此,隋文帝杨坚才传位给杨广的。至于史书上说的,隋炀帝弑父夺位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案子。
其实,隋文帝之所以选择杨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与杨勇相比,杨广似乎更能修正自己的路线。
众所周知,杨广的老爸杨坚是个小气鬼,执政期间一再巧立名目提高税率,从老百姓那里盘剥钱财,甚至发生饥荒的时候,也舍不得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但杨广不同,杨广是个富二代。他上台后,先是大赦天下,免去天下全年的租税。此后的十几年中,杨广多次减免老百姓的租税,并且不断降低征收的税率。
隋文帝杨坚对读书似乎不感兴趣,他自己都没怎么读过书,所以,晚年的隋文帝甚至认为学校都没啥用处,下令关掉学校。
但杨广表现出了极大的不用,他对文化十分重视,上台不久就扩编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还兴办了各类专门学校,培养算学、天文历法、法律和医学等方面的各种人才。
据统计,杨广在位的时候,全国在校生数目近20万,平均每6户人家就有1名子弟在政府开办的学校就学。如此大规模普及教育,这在古代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不仅如此,杨广还做了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隋炀帝大业三年,他下令建立“进士科”。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佛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膏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意义,就算拿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划时代的意义。
科举制非常伟大,打破了身份等级的限制,给了社会各阶层以平等竞争的希望。换句话来说,它防止了社会阶级的固化。
从汉朝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士族豪门控制的,他们不仅掌握了地方税收大权,甚至还能够举荐自己的圈内人做官,形成士族门阀,而平民百姓是根本无望进入高级官僚队伍的。而科举制打破了阶级固化,从法律上给予所有人以平等的机会。
科举制从理论上讲,任何人只要学识够都可以当国家的官员,实现人生的逆转。所以,科举制后来有一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给了社会各阶级以期待。
从这一点来讲,隋炀帝是一位战略前瞻性极强的人。
由此可见,隋炀帝杨广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获得了万民的称颂,他的声望远远超过了隋文帝。
其实,如果杨广就此收手,啥事也不做,他也将在中国史书中位列明君之列。但这位年轻的皇帝似乎并不满足,又做了很多大事,最后终于把自己搞得身败名裂。
第2个回答  2021-08-23
隋炀帝杨广,又名杨英,小字阿摩,公元581年封为晋王,在南下灭陈和抵御北方突厥的过程中,他立有大功,并笼络了一批人材,一心要取代兄长杨勇的太子地位。杨勇由于生活奢侈,渐渐失去了隋文帝的欢心。杨广就迎合文帝的心意提倡节俭,伪装出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的样子。有一次,杨广外出狩猎,正逢大雨。侍卫给他送上雨衣,他拒绝着说道:“兵士们都在大雨中淋着,我一人岂能穿上独自避雨呢?”文帝听了以为杨广还具备仁爱之心,更加喜爱。为了得到皇帝这个位置,他伪装圣人14年,不露任何马脚,令人叹为观止。此人可比初进关中的汉高祖刘邦,胸怀大志且处心积虑,这岂是一位昏君所能做到的。他在位以后,开通京杭大运河,击溃吐谷浑、突厥、高句丽、契丹等国,阔疆五万里,建立科举取士制度。为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洛阳人和扬州人应该感谢隋炀帝,洛阳从西周起,陆续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因而被誉为九朝古都。隋炀帝继位后立即在此建立新都,新都是一座七平方公里见方的大都市,建好后,洛阳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以致在隋以后的的唐代一直被做为东都。扬州城的兴衰更是离不开隋炀帝和他举全国之力量修建的大运河,到了明清时,扬州的经济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没有隋炀帝,没有大运河,哪会有春风十里的扬州。扬州,作为一个王朝的缩影,留下了隋炀帝很多故事。扬州,是隋炀帝事业的起点、生命的终点。和秦朝的大一统一样,隋朝的建立打破了各地民族间的壁垒,完善了建立统一大国所必备的各种国家制度,例如,将土地全部分配给农民,对其征税的均田制均以实行,将数目庞杂的法律归纳为五百条的《律》,以及行政法令中《令》的制定,用律宜刑以防犯罪,以律采运营政治方针,这两者是国家的两根基础支柱。确立于隋的这一套《律》《令》此后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隋炀帝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雄心勃勃,雷厉风行,把隋文帝废止的学校全部恢复起来,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开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举制。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隋炀帝为了使行政区域的划分摄制四海,慕秦王而重设郡县制,大大扩大了郡的辖境。除了整治内部隋炀帝还把目光投向扩展和巩固疆域。从他三次亲征高句丽来说,也不是个胆小和无作为的皇帝,只不过“胜者为王败者寇“。隋炀帝在位之时,滥杀朝臣,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多次巡幸江南,国库空虚,致使国内兵民之变蜂起,最终被禁卫军勒死于江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开疆辟土,为唐代的繁盛和强大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丰厚了民族心理积淀和创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样板;在文化上他促进了南北的交融和联系。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说成是为了到江南游玩,这显然不可信。开凿大运河,其实是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是为了沟通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大运河边的那么多的大粮仓可以作证。隋炀帝在文才方面也不是平庸之徒。史书说他自幼聪颖,敏慧好学,颇有文才。他一生之中作了不少有一定水平的诗赋、歌词,而且整理、收集了一部分文集以传后世。隋宫中流传的音乐,有很多是采用了杨广所作的歌词,颇有南朝华丽之风。在中国历代皇帝中,隋炀帝的文采虽然不能和南唐后主、北宋徽宗这些才子相比,但亦绝非泛泛之辈。纵观隋炀帝的一生,可以说他是文士、武帅、阴谋家、野心家、暴君、昏君、懦夫等等角色集于一身的人,他的人生之复杂,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评价的。就是这样一个帝王,为什么为后人所唾弃,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过秦论》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隋炀帝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是好大喜功而伤了民心,隋炀帝建立的那些工程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做成了,发挥了效益,你就是功臣,做不成,你就会遭到骂名。隋炀帝修一条大运河毕竟还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反观我们有些面子工程,完全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步隋炀帝的后辙。
第3个回答  2021-08-08
这个是不是昏君,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但是我觉得他不是昏君,要看谁评价 ,假如当时犯了罪,被杨广抄家了,他死里逃生,那么这个人一定会诋毁杨广 。另外一个人如果被杨广提拔做大官,被杨广重用,那这个人就会赞颂杨广 ,说杨广是明君,有识人之明 ,重用忠臣 。如果你先看到第一个人对杨广的诋毁 ,那么就会让你觉得杨广就是昏君,如果你先看到的是第二个 对杨广的赞颂,那你就觉得杨广是一个明君。对于这些历史问题一般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别人的意见只能做参考作用 。
第4个回答  2021-07-28
是的,他是一个昏君。当然是有贡献的,他的功绩其实非常多,但是负面影响太大了,名声特别不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