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 2021 年 1 月 29 日小米首发自研的「隔空充电」技术?

1月29日上午,@小米手机官方微博正式宣布,小米将首发自研隔空充电技术(MI Air Charge),让充电能够摆脱线材、充电底座的束缚。整套自研系统下, 小米拥有17项专利技术,是一次革命性的创新。你怎么评价?

目前,小米宣称其隔空充电技术已经实现了数米半径范围内,多台设备同时5瓦远距离充电,甚至异物阻挡也不影响无线充电的效率。这项技术无疑是手机充电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创新。
小米这次发布的隔空充电,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为未来智能设备的供电问题提供了一个成熟的解决方案。想象一下,你带着即将没电的手机回到家里,当踏入家门的一瞬间,”叮“的一声,即将关机的手机奇迹般地冲上了电。人们再也不用火急火燎的找充电器了。
而对于日常使用者而言,现在常规的有线充电,线材长度在一米左右。相信有不少人都经历过想要边充电玩手机,但旁边没有插排的尴尬场景把。而隔空充电,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当然,隔空充电对生活的改变不止于此。如果叫我概括这个技术,那么就只有一个关键词:无感。
我们举一个相近的例子:苹果的Airpods为什么可以改变人们使用耳机的习惯?就是因为Airpods做到了摆脱任何连线的束缚,真正做到了戴上即用,取下即停的五感体验。在小米身上,如果技术足够成熟的话,未来的“隔空充电”也必然会改变用户的充电习惯。如果以后各大商场都提供隔空充电桩的话,那么共享充电宝的厂家想必会捶胸顿足吧。
虽然有人说,5W的功率相比现在动辄50W的无线快充显得不值一提,但要明确的一点是,现在主流的无线充电都将手机绑定在了充电板上,相比有线充电,只是省却了插线的步骤,离不受任何限制地边充电边玩手机,还有很远的距离。而隔空充电的功率虽然只有5W,但想一想只要你在范围内就可以无时无刻地充电,你还会觉得5W的充电速度慢吗?(如果还觉得慢的话可以问问苹果用户)
隔空充电技术的出现的意义,其实远不至于让大家边充电边玩手机。大家可以深入地想一下,小米除了卖手机,还卖什么?没错,就是米家智能家居系列。
小米米家作为国内智能家居厂家的领军厂商,旗下拥有不计其数的智能家居产品。而隔空充电技术的加入,无疑是让这些智能家居完全脱离了干电池或者电线的束缚。电视遥控器、体重秤、香薰机、智能猫眼、电动窗帘、便携台灯。这些家庭中常用的家居产品,几乎都可以被这个隔空充电系统直接覆盖,也就是说,我们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这些设备的供电问题了。5W的功率对于手机行业来说不算什么,但这对于智能家居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有一大批设备不再受插线板位置的束缚,有一大批限于电池电量,只能用蓝牙连接的设备,可以借助隔空充电来使用WiFi连接了。小米曾经发布过物联网路由器,将诸多智能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到了一起。而这次隔空充电的出现,更是将这些设备真正的连到了一起。
未来的智能家居,或许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新设备连到了网络上,各种芯片互相识别一下是不是自己人,能不能给它供电,然后通过物联网芯片定位一下,最后无线充电桩为这个设备供电。过程虽然看起来略显复杂,但这一切都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我们用户要做的,就只是将在app上把设备添加进家庭了。
其实,在这之前,我一直预测是苹果会先推出这个技术。然而,小米这次“勇闯技术无人区”,给诸多米粉带来了一个不小的惊喜,小米也逐渐甩掉了“供应链技术”“没有核心技术”的大帽子。只不过,5W的充电功率确实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不过,既然小米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那么优化一下充电功率,我想,用不了太长时间吧。
小米在用MIX定义了未来手机的方向之后,小米终于又一次让人感觉在提供面向未来的产品了。隔空充电是一个让人期待的技术,以后,在小米之家放一个隔空充电器,效果完全不亚于请明星代言。未来,就这么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3

远距离充电在技术实现上从来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这种隔空充电技术所能达到的距离和充电时间,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发射装置的无线发射功率,二是该无线设备工作的频率。

通过波束赋形,也得益于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阵列的带来的窄波束,可以把发射能量聚焦在手机小范围内。这样信号发射电磁场就不再是全向高场强,而是在某个方向场强比较高,这算是一种有可能避开电磁辐射标准限制的方案。

鉴于窄波束作用范围很小,那如果能追踪到手机感应线圈的位置,就可以实现远距离充电,这部分可以通过手机信号对充电天线阵列的角度估计做到(144天线阵列,毫米波频段的角度分辨率是足够的);也可以通过手机UWB定位+充电天线信号到达角估计联合作用提升定位精度。

这是很主流的想法。

当然,用3D大规模阵列实现算法和人的轨迹追踪是非常困难的,就工程成就上要给小米点赞。

此外,对两个有误导性的说法,宣传扣分:

1.异物遮挡不降低充电效率,这不可能。毫米波信号指向性高,导致绕射能力弱,均是视距传输(LoS)。这意味着如果存在遮挡,必须通过其他墙体等环境「反射电磁波」,才能到达终端,这是从功率最强的信号主径切换到次径,会导致到达信号衰弱。

另外一个问题是,毫米波频段接近水蒸气吸收频段,而人体是水组成的,因此,可以预见的是,用身体遮挡终端与充电器,就会造成信号衰弱。这个和手机里的毫米波天线设计不当会造成手握时信号严重降低是一个道理。

当然,如果增加发射功率来克服环境反射带来的信号衰减,也可以,不过,这个发射功率到底能不能过电磁辐射标准?这里是存在一个危险边缘的。

又看了一遍新闻,我觉得可以把「异物」写成「衣物」。

2. 多设备同时充电采用的MU-MIMO波束赋形,它也会导致发射功率分散,降低单设备充电效率。且,支持多少设备与这些设备和充电器之间的距离有关系。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如果最大作用范围10米,在1米之内可以最大支持5个设备,那同样5个设备在10米,不可能都达到5w的。

波束赋形不能提高阵列发射功率,在克服信号路损和服务用户数目这两个指标上,也存在折衷。

最后,鉴于隔空充电距离和功率的权衡主要在于发射功率和国家法律法规之间。那我对这个发布,想问的唯两个问题就是:

    它的发射功率到底多大?是否通过电磁兼容(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认证,可以上市?过了哪个等级的?使用的毫米波频段是否通过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授权?(Google Soli项目FCC批准了数年,耗资数亿美元)
第2个回答  2021-02-03
2021年1月29日,小米首发自研的隔空充电技术是非常先进的,打破了传统充电技术的壁垒,不用任何的线材,就可以完成充电,实用性是非常高的,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革命性的创新。
第3个回答  2021-02-03
2021年1月29日,小米首发自研的隔空充电技术,个人认为还是一个很先进,很吸引年轻人眼球的技术,这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这更让我们感到骄傲,为国产自主品牌的手机,能够在技术上有这样的突破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2-03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小米的标签都是“饥渴营销”“组装工厂”“没技术”。而且针对“组装厂,没技术”这一标签,雷军也公开解释过。关于具体的言论,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后来的日子里,小米为了摆脱这一“标签”,它的自主研发空间站技术已经出来了。此项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只要手机在一定范围内,不需要安装充电板,就可以通过一个隔空的充电桩无线充电。

对手机无线化的发展而言,这依然是小米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小米这一新技术却受到了公众的质疑。

其中一位微博上的通信大V对小米的这项技术提出了质疑,当然通过了各个方面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对于手机充电,基本上没有实际价值。”简而言之,这件事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它没有什么用处,而且量产也是个问题。

而且在公众对专业人士提出质疑后,不少网友也跳出来说——小米还是“没有技术”,这种言论对小米来说何其“苛刻”,现在缺少的是芯片制造。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应该开发光刻机,制造芯片,这样的人才会觉得小米有技术。

虽然没有谈到小米这个技术的实际用途有多大,但是个人认为,至少小米正在走向自主研发的道路上,这是值得称赞的。与此同时,一项技术能够被开发出来,其中包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是相当多的。有了这种背景,就可以存在质疑,就像业内专家那样,拿出专业水准来质疑,而不是一个外行人,也能把这样的新技术“踩在脚下”一文不值。

尽管如此,还是看得出,不管小米如何努力研发新技术,只要目前还没有研发出芯片方面的东西,暂时就摆脱不了“没技术”的标签。

小编一直认为,技术实力的展示不能说只有芯片研发这一条路,手机中的零部件太多,未来的科技领域太多广阔的天地,难道就只限于一个芯片?诚然,目前芯片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技术企业都在做芯片。换一句话说,现在所有人都在研究芯片,其他技术就不用?等待其它被限制的时候,又开始悔恨。当初为什么没有企业在做其他技术呢?小编想说的是,不管这项技术存不存在什么实际的价值,但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