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的父亲是谁

如题所述

陈凯歌父亲陈怀皑

陈凯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1984年,执导电影处女作《黄土地》,该片获得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1987年,凭借剧情片《孩子王》获得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2]。1993年,执导的文艺片《霸王别姬》成为首部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中国电影[3]。1998年,执导历史片《荆轲刺秦王》[4]。2002年,凭借剧情片《和你在一起》获得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5]。2005年,执导的史诗片《无极》提名第6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2008年,获得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黑泽明奖[6]。2010年执导古装片《赵氏孤儿》,同年获得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7]。2013年,担任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8]。2015年,执导剧情片《道士下山》。2016年,执导剧情片《妖猫传》[9]。2018年,获得第3届澳门国际影展电影精神成就奖[10]。2019年,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11]
2020年8月24日,凭借《我和我的祖国》获第11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9年度表彰大会年度导演提名[12]。9月27日,执导的微电影《淑贞》定档9月28日零点上线[13]。10月25日,导演、监制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6
陈怀皑老爷子算是49建国之后,中国内地电影口上非常重要的第一批人才。早先,这位同志在福建闹革命,被各种通缉,搞不下去了,就到了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习戏剧。这所学校,在抗战时期,性质类似咱们现在的中央戏剧学院。而那个时候的授课大师们,则是洪深、曹禺等人。民国戏剧大师手把手培养了陈怀皑等一批戏剧人才。
后来陈怀皑被国民政府通缉,混不下去了,就到了香港,在香港的电影公司里边做副导演,做一些辅助工作。48年北上北平拍戏,再次被国民政府通缉,老陈头一怒之下投了八路,也就是当时的华北解放区。在解放区,陈怀皑算是戏剧方面的顶级专业人才,因此,在建国后,拍摄了大量的电影艺术作品。
改开之前的陈怀皑作品风格,可以一言以蔽之,骨子里边是民国风,但作品内容上则表现新时代。现在主流话语方面,提到陈怀皑,经常会说他拍摄的《平原作战》啊、《青春之歌》啊之类的。中国这艺术史啊,每过一些年就会重新认定一下。我印象中,现在大学中文系里边用的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史选段,都已经改版好几次了。但是,在电影史方面,对建国后第一代导演的作品品评,一直没有什么改观。
第2个回答  2020-12-13
陈怀皑
陈怀皑(1920年9月23日-1994年11月28日),原名郑衍贤,出生于福建长乐,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今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内地男导演。 陈怀皑与崔嵬联合执导京剧艺术片《杨门女将》,曾获得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其主要作品有《朱门玉碎》《海霞》等。1994年11月28日,陈怀皑因肺癌辞世,享年74岁。
第3个回答  2017-02-13
陈怀皑
Huaiai Chen
性别: 男
生卒日期: 1920-09-23 至 1994-11-28
出生地: 中国,福建,长乐
职业: 导演 / 艺术指导 / 副导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30
陈怀皑

陈怀皑(1920年9月23日—1994年11月28日),原名郑衍贤,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今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内地导演。
1950年,参演剧情电影《陕北牧歌》。195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虎穴追踪》[1]。1960年,与崔嵬联合执导京剧艺术片《杨门女将》[2],该片获得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62年,执导戏曲电影《野猪林》[3]。1975年,与谢铁骊联合执导电影《海霞》[4]。1979年,独立执导戏曲片《铁弓缘》[5],该片获得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6]。1981年,与谢铁骊、巴鸿联合执导剧情电影《知音》[7]。1984年,执导剧情电影《双雄会》。1986年,执导戏曲电影《朱门玉碎》。1994年,陈怀皑因肺癌辞世,享年74岁。1998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三岔口》上映。
中文名
陈怀皑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
出生日期
1920年9月23日
人物关系
陈凯歌
儿子
陈飞宇
孙子
陈雨昂
孙子
陈红
儿媳

主要作品获奖记录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1920年9月,陈怀皑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首占村,一个家道寒微的木匠家庭。幼年名为郑兆炎,到上学读书时,老师为他正式取名郑衍贤。
共2张
陈怀皑
1937年,他中学尚未毕业,父亲病故,靠母亲为人家洗衣服以维持生活。因经济拮据,陈怀皑只得弃学去小学任教,以分负家庭的重担[8]。
1941年秋,陈怀皑考入国立戏剧专科学校[8]。1944年,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后留校当助教,负责导演、剧本选读、名著选读等课程,并担任学校的演出总干事及“校友剧团”的舞台监督[8]。
1948年,陈怀皑因参加学生民主运动,受国民党反动当局迫害被解聘,经张骏祥推荐,到香港永华影业公司担任副导演,开始迈入影坛。当时张骏祥正在执导影片《火葬》,来北平拍外景,陈怀皑随同来京。外景尚未拍完,陈怀皑又被国民党特别刑事法庭列为“匪谋”嫌疑,并限期“自首”。他被迫离开北平,毅然投奔华北解放区,参加革命。经短期学习后,参加筹组华北大学第三文艺工作团,该团成立后,陈怀皑任戏剧队长,并参加了第一个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话剧《红旗歌》的编导工作[8]。
1949年,被调到中央电影局担任副导演。1950年,参演由凌子风执导的剧情电影《陕北牧歌》。1951年,陈怀皑被调至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担任教员。1953年,陈怀皑调北京电影演员剧团担任导演,并执导了话剧《家》。1956年,转入北京电影制片担任导演,并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虎穴追踪》[1];同年,担任剧情电影《祝福》的副导演,该片由桑弧执导[8]。
1958年,执导由于洋、魏鹤龄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生活的浪花》,该片讲述了某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青年大夫金章、薄康、小齐三人间的恋爱故事;同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山里的人》上映。1959年,由其执导的戏曲电影《百凤朝阳》上映;同年,与崔嵬联合执导剧情电影《青春之歌》,该片改编自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