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

如题所述

在当今自动化生产十分普及的情况下,剩余价值依旧是普遍存在的。其原因简而言之就是,自动化过程的本身就是剩余价值的标准实现。也就是说,自动化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剩余价值来实现的。我们所指的自动化就是最高程度的生产机械化,也就是变人力为机器的力量,以机械取代手工。自动化与非自动化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无取代人力的相关设备,那么,设备是哪来的?人造的,人手造出来的--剩余价值的典型表现。人制造了机器来代替自己工作,制造机器的过程中出现了剩余价值。机器造出来了,要开始生产,还是人来操作机器,人也在工作。说到底,人类要生产,不管条件多先进,多少要有自己的参与,这种参与就是一种劳动形式,这之中必然就有剩余价值的产生。有生产,就有人的劳动力转化为剩余价值。
  举一个例子。各单位的人事部门过去用笔纸的方式来记录人员的档案,现在都用了计算机来进行数据存储管理。看上去是简单多了,不需要什么人力。但是计算机哪来的?数据库软件哪来的?科学家发明了计算机,工程师设计了各种软件,这过程中他们都创造了大量的剩余价值。数据库的管理需要有技能的人员进行操作,他们同样创造了剩余价值。
  乍一听这个问题会愣一下甚至被蒙,都自动化了还有没有剩余价值?想通了也就不怀疑了。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怎么可能少的了它。剩余价值不会因为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存在或消失。我个人感觉似乎书上的语言对剩余价值比较有敌意,把他当作资本主义敌人的武器来警觉对待。其实何必呢,事实是不靠剩余价值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发展不到今天,更别说加入WTO了,不是吗?
  剩余价值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是否自动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1.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也只是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能取消劳动的作用。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而不会增殖。这种价值的转移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实现的。由于自动化机器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使每个劳动力动用的生产资料增加,从而改变生产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比例。但是,这种变化并不能改变生产资料的作用,不可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价值是一般一类劳动的凝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也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机器再完善也是由人来使用的。马克思指出:"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这里所说的"总体工人",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的劳动者,又包括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剩余价值是由他们共同创造的。而且,在"总体工人"中,劳动的复杂程度大为提高,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或采用比其他企业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器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雇佣工人数量,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因为该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来源是这些企业的工人劳动的生产率特别高的缘故。
  4.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成为该部门的正常生产条件,则资本有机构成大为拉高。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将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过来一部分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仅来自本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且来其他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如果生产自动化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普及,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全体资本家都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这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