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上课爱讲话的孩子?

如题所述

     许多孩子喜欢在课堂上讲话,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邀请,但收效甚微。 如果父母对这个习惯不够重视,就会把这个习惯带到高年级,孩子就会逐渐进入青春期早期,叛逆心理就会萌芽,更难管教他们。

【如果孩子在课堂上一直说话,老师该怎么办?】

  1.建议老师适当调整座椅。

  有的孩子更喜欢自己说话,只要身边有人,就会忍不住说话。 如果孩子的同桌也是一个健谈的孩子,那么两个孩子见面时会说不完,甚至是在课堂上。

  因此,家长应主动与班主任沟通。 一方面,要向老师说明孩子的性格,帮助老师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情况; 通过安排您的孩子坐在他或她自己的孩子旁边,或让他的孩子独自坐下,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您的孩子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 当然,家长还是要听听班主任的建议。 毕竟,老师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更有经验。 只要家长积极支持老师的实践,就能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老师也会加强对孩子的监督。

  2. 鼓励孩子主动举手说话。

  有些孩子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因为他们正在和同学讨论老师上课的内容。 虽然说这是孩子上课认真听课的表现,但会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其他同学听课。 因此,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  . 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会注意控制自己的行为。

 同时,家长要向孩子强调,听老师讲课是课堂上的重头戏,要按照老师的想法积极思考。 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应在这些地方做标记,并在课后向老师或老师汇报。 问其他同学。 当然,家长也应该鼓励孩子主动举手说话。 如果孩子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比较有信心,就应该举手争取机会回答,大声说出自己的答案,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家长如何对待课堂上老是说话的孩子?】

  第一,父母的教育很重要。

  很多孩子都是父母在家里的宝贝,所以很多时候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的一些过失而责备孩子,但这其实是溺爱的表现。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平时有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否则以后的生活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当孩子喜欢在课堂上讲话时,家长要端正孩子的态度,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尊重老师。 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当孩子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时,他们会立即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甚至在课堂上与老师讨论。 这样的孩子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他们的问题是缺乏集体规则意识,不知道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说。

  第三,多关爱孩子。

  孩子们用顽皮的方式来吸引周围人的注意。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仍然来自家庭。 比如父母平时工作很忙,所以不理他,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多倾听,经常表扬和鼓励孩子。 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而其他领域的关注需求则不那么强烈。

  第四,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孩子上课时经常跟身边的同学说话,这是一种严重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买一本专注于专注力的书籍或玩具,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一段时间后,孩子的专注力会大大提高。

  第五、孩子的自我反省是关键。

  孩子只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有质的飞跃。 因此,家长和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才能有效解决孩子课堂上爱说话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27

一是:部分学生情绪不稳定
学生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较差,管不住自己。
对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的学生,督导老师要在班级内为其设定客观的约束,比如调整学生的座次(与自制力强的同学同座)、课堂上重点督导等;还可以和学生共同商定矫正办法,协助他们去执行。



二是:部分学生精力过剩
学生精力过剩,活泼好动,上课的大部分时间无事可干。
对那些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能够顺利过关,学习成绩又比较好的学生,可以一上课就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就布置给这些学生,让他们提前思考,到讲到相关点时请这些学生讲解,老师补充,这样有利于正确引导这部分学生的兴趣,又稳定了课堂的秩序。



三是:部分学生思维开阔
学生思维开阔,对老师讲课的内容深有感触,又有比较强的表现欲,所以容易产生“上课说话”。
对那些思维活跃,因为和老师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而按捺不住“上课说话”的学生,则要保护好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火花,给他们交流自己思想的机会,给他们在全体同学面前一展身手的机会。



四是:老师以自我为中心
老师以自我为中心,经常以“师道尊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上课说话。
这就要求老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这门课,会因为喜欢老师而愿意听老师的话。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早已悟出了“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



同时还可以利用心理学中的条件反射原理,来加强课堂纪律。
案例:
上课两分钟铃响之前,老师提前出现在教室门口,铃声一响,提示学生:“同学注意,铃声正在向我们提示什么?”老师强调铃声,而不是本人的声言厉色。
经过一个阶段的提示,肯定学生的进步,再问:“如果老师不来提示,铃声响过,大家能自觉安静下来吗?”学生回答:“做得到”。
再问:“如果有的同学忘记,由班长提示,能不能听从?”回答“能。”这样,问题基本解决。
理论依据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给学生铃声的刺激效应,而不是老师的呵斥。全班反复重复这一简单的动作,即一听见上课铃响就安静下来,时间一长自然就形成了这个班的良好学习习惯。



此外孩子上课说话的原因还可能与家庭关爱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忽视、家长对孩子成长只要求分数的单一化要求、家长的教育模式不统一、孩子本身的多动症等其它原因有关,当然纠正这些孩子的问题已不再局限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学矫正也是必须的。从好动到安静并耐心学习,是很难的。因为,很多年来,家庭因素已经养成孩子的个性了。

而家庭环境几乎不能有所改变。父母必须意识到是自己的环境和自己的问题,同时要做到改变自己,或自己的环境,这绝对是超级难的。举例说明:爸爸说妈妈的不是,妈妈说爸爸的不是,谁都在推卸自己的错。看看离婚的那么多,就知道要相互理解,共同退让有多难就有多难。

不能指望父母能有所改变,那么就需要外力进行弥补。

靠外力,指的是请家教老师直接改变孩子。

改变孩子,首先要获得孩子的认可,父母的认可。让孩子看到自己进步和优秀,获得同学的尊重,也就是说成绩好了,孩子就会有主动改变自己的动力。孩子信任了老师,就会听话,并按照老师的嘱咐完善并慢慢的改变自己。外因和内因,同时并存,方能让孩子变好。

一年级和二年级,成绩都不错,导致了父母不愿意花钱请外力。同时孩子也因为自己的成绩不错,导致了不愿意改变什么。要知道,人们不会在得意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弱点,人们只会更骄傲自己,听不得说自己的不是。因此,也只有当孩子成绩一落千丈的时候,才有机会让外力介入。

所以,现在并非改变的最佳时间。要等到父母重视,孩子成绩落后,想好的时候,才是外力介入的时机。

同时,学校并非是让孩子优秀的场所。学校的责任是让孩子毕业。因为,要带一个孩子从差到优秀,就要耗尽时间和精力,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比如,让孩子信任就要每天沟通,这不是任何一个学校老师能承担的起的。同时家庭的环境不改变,老师又如何让孩子静的下心学习呢

因此,如果指望学校老师,这不现实。毕竟老师们是拿工资的,花时间花精力去影响差生,毕竟是人,也有家庭,所以想一下就懂了

所以,要改变,就要面对现实。等待时机。就看父母的运气。看着每一个班级好多成绩中下的孩子,怎么想都知道,一切都要靠父母自己了。能为孩子拼的家长中,还需要智慧,能分辨谁是好老师,谁是不好的。因为啊,很多家长请的都是大学生,一点点用都没有。白白的浪费钱和孩子的宝贵时间。这些都是父母要经历后理解的。再者,最终是给孩子报名最昂贵的名牌,想着最贵的就是依靠,最终实践中才会明白那些都是虚无缥缈。经历过会,才明白,原来那么多孩子和自己家的一样,成绩上不去的焦虑在名牌辅导班补课一年后才开始。

经历中成长的父母,永远不知道自己错过了改变孩子的最佳时间。因此教育是不可逆的,到了五年级后期,一切将太晚太晚。这个社会,只有广告,都是请父母入局的,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懂教育,空悲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