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与人之间,认知水平最大的差距在思维?

如题所述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思维和认知水平。无论你承不承认,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活在自己的执念里。

所谓执念,就是根植于大脑中的顽固念头,它们可能来自于过往的经历,可能来自于读过的书,也可能来自于周围的人。这些念头,根植于大脑深处,有时候,我们甚至无从察觉,它们是从何时何地开始进入我们的脑海。它们的顽固在于,当遇到一些事情时,我们甚至来不及仔细思索,这些念头就跳了出来,不知不觉间就指导了我们的行为。

从做人做事的角度来说,执念有时候是件好事,比如,节省我们的精力,让我们不必每件事情都费尽心力;比如,正是因为怀抱这些执念,我们才能心无旁骛不受外界影响地坚定自己的选择,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执念又是一把双刃剑。它们把我们紧紧地禁锢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在这个圈子内,凡是跟我们的观念一致的,我们就接受,跟我们的观念有差异的,我们就下意识地将它排除在思考范围以外。

记得刚开始接触社群时,自己的想法是:“哇,这种模式真好,可以跟一群有着相同爱好的人一起学习和进步!”

觉得“好”,是因为以前从来没见识过,带着对新鲜事物的热切期盼,同时也是因为社群宣导的模式暗合了自己“学习就能进步”“大家一起会走得更远”的想象。

回想一路走来,参入的社群和活动并不少:

猫群。007。得到专栏。一块听听。英语学习群。樊登读书会。3个知识星球。

...

对自己有没有帮助?自然是有的。比如: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一些见识,培养了一些习惯,结识了一些优秀的朋友。但是,给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多大的改变?有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

很多人的答案是:没有。

这个时候,另一个执念出现了:这些东西,一点用都没有!

当初觉得社群有多“好”,现在就会觉得社群有多“不好”,如:最初的热闹过后,群往往陷入沉寂,最后就变成了一个人的战场;以前对社群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期待,最后发现其中功利的成分后无法释怀。

这分明是从一个执念转换到了另一个执念。

比如写作变现这个问题。

一部分人坚定不移地认为,写作必然要走向变现啊,我们需要得到现实的利益和精神的认可;另一部分人也坚定不移地认为,写作不要跟利益挂钩,我们只想单纯地写作而已。

其实都没有问题。都是一种选择。无论哪一种选择,符合自己的初衷就好。

很多问题和矛盾,归根到底,都取决于心底最深处的执念。

有没有一条路,是既能取得现实的利益,又能保住初心的?

一定是有的。很多人,出于初心写作,不断精进,写着写着顺带就收获了利益。这个过程,自然是不简单的。

当我们说写作不能跟利益挂钩时,关键点在于: 不是我们不想写作变现,而是我们无法实现变现 。我们按自己的方式方法去写,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无论是写作的数量,频率,逻辑结构,语言组织,文章深度,并没有实现自我突破,只是按既定的思维模式,一遍一遍地简单重复而已。这才是赤裸裸的真相!

我不喜欢也不推崇通过各种爆款文的分析,为写出10W+而写文章。

我欣赏那样的写作者,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写,每篇文章都是精品,真实,坦诚,充满智慧,坚持自己的节奏和文风,不断打磨作品,最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水到渠成地收获现实利益。

一条路走不通,往往并不是这条路选错了,而是,并没有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如有,心是安定的,而不是摇摆不定的。想把一项本领练到炉火纯青,必然要经过持续的学习,打磨,精进。凡事皆如此,写作,也不例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