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所谓的海外回流瓷器这样火还这样便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24
这两种“回流文物”均存在赝品,且比率不低,还呈逐年升高趋势。比较而言,第二种情况下的赝品率要高于第一种情况,据文物鉴定专家裴光辉分析。

二、海外回流文物现状
曾几何时,去海外淘宝捡漏,成为许多藏家和投资客的欣喜之旅,但如今,那些费尽心力淘来的“海外遗珍”,正成为许多人血本无归的噩梦:所谓的天价“国宝”,其实不过是些裹着炫目泡沫的普通文物甚至赝品。

三、民间投资型藏家现状
南京藏家张先生最近四处打听,想要把自己前些年从海外拍卖行拍回来的明代青花大罐卖出去。但令他吃惊的是,当初花上百万美元抱回的宝贝,现在的估价却不到百万元人民币。

更让他沮丧的是,一度对“回流文物”趋之若鹜的国内拍卖行,如今态度却相当冷漠,其不愿接盘的理由是“无法保真,且估价过高无人接手……”
和张先生藏品缩水相比,杭州企业家宋先生的遭遇更惨。原来,当他把早年在国外收购的青铜器拿去估值时,被多位专家一口认定为赝品,近千万元的投资全打了水漂。

事实上,像张先生和宋先生这样的民间投资型藏家的遭遇,近年来越来越多。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又对海外回流文物抱有高额回报的幻想,最终只能自己吞咽苦果。当然,回流的艺术品中不乏珍贵的文物精品,但更多的是高溢价的平庸藏品和赝品。

四、拍卖公司有意将赝品当“国宝”拍回?

一些拍出天价的回流“国宝”,其实也不能轻信。对于这背后的利益输送,裴光辉表示“一言难尽”,更可怕的是,一些大的拍卖公司有意将粗劣的赝品当“国宝”拍回。

“近日圈内议论纷纷的一件据称是从日本回流的“北宋汝官窑盏托”,造型呆板僵硬、修胎粗糙、釉面火光四射,与宋汝瓷内敛的宝光差距甚大。
裴光辉说,但这样一件粗劣得连拍卖行都没有确认其为宋官窑或汝窑底器的低仿品,却被国内某专家断定为“北宋汝官窑盏托”,最终以517.5万港元被该专家拍回。
而该拍品此前估价仅为60万港元至80万港元,标注也只是“12世纪高丽翡色青瓷五瓣花形盏托”,并非宋官窑或汝窑。

五、“新古董出口”利益链

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和收藏市场,赝品横行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些年,造假作伪更蔓延至海外,大量赝品由此产生。
裴光辉在谈及这些赝品的产生时表示:这些赝品大多是“出口转内销”,这些赝品大多是中国内地制造的,少数是国外或中国台湾制造的。

那这些产自各地的赝品,又如何摇身一变成为“回流文物”呢?裴光辉表示:这其中有一条长长的“新古董出口”利益链。“内地制造的赝品,先经包括拍卖行在内的古董商以‘仿古工艺品’送出海外。

一到海外,古董商便让它们变身为“文物”或“自我征集”带回国内拍卖,入关的手续则成为“回流文物”的凭证;或委托海外拍卖公司拍卖,自我拍回后再到国内拍卖,就完成了“回流文物”的系列操作。业内因此称此类“回流文物”为“假海龟”。

除此之外,还有“真海龟赝品”,就是回流的所谓文物其实是早年流传至海外的清代至民国的赝品,但被当成真品带回。“如故宫曾重金从香港拍回一件号称明成化的青花狮子钮盖罐,其实是近代仿成化的赝品。”裴光辉说。

六、赝品横行?

对古玩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收藏讲究“来源分明,著录有序”,而那些回流文物因为贴着洋标签,便对中国买家构成致命的吸引力。
正是看准了中国买家的这种心理,海内和海外造假者及古董商联手制造了这些陷阱,等待着盲目淘宝的中国买家上当。

在日本、美国、英国甚至伊朗等国,处处布满文物买卖的陷阱。中国内地一些投资型藏家在经验阅历缺乏、信息与资源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落入陷阱。业内人士表示,那些市场曾经热炒的“明清官窑瓷”“鎏金铜佛像”等,不过是那些炒家淘汰的“垃圾藏品”。

更可怕的是,许多著名的拍卖行也加入到制造陷阱的大军中。据一位中国内地古董商爆料,一家有200多年历史的英国著名拍卖行,其印刷精美厚重的大图录上的东西“全是新的,都是最近几十年的东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