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前发布命令,为什么魏延没有执行呢?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看不上魏延。当时魏延杀了韩玄前去投刘备时,诸葛亮觉得这人脑后有反骨,是出轨行为的人。若不是刘备道歉,诸葛亮当场就杀了他。

公元前234年春季,诸葛亮在印证了三年的劝农讲武后,他再一次带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提前准备率军北伐,为了增加北伐的成功率,他派遣特使到东吴,期待孙权可以在他北伐时一同进攻曹魏。四月时,诸葛亮带领的大军在到达了郿县后,就在那渭水龙洲湾的五丈原下安营寨,而司马懿则带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度用攻坚战耗费蜀军粮食作物,令蜀军自主撤离。为了防止钱粮变成此役的空缺,诸葛亮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中间屯田生产制造粮食作物。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率领的部队与司马懿僵持了数百日,期内不管诸葛亮怎样派人考验司马懿,司马懿都避战出不来,以致于两军对垒一直没有真正进行血战。

在这样的推迟下,诸葛亮的身体慢慢支撑不住,在这里年秋季,诸葛亮就已经生病,他自知自身大限将至,于是开始安排后事。诸葛亮最先向刘禅派来的英文李福交代了它的继任者,他称在他去世后,蒋琬能够接任他的位置,而蒋琬以后,费祎可堪重任。为了安全撤兵,诸葛亮也将杨仪等召到了他自己的帐中,逐渐嘱咐撤离的事情。但是使人令人费解的是,诸葛亮在这次嘱咐当中明明是让魏延拆断的,但他却并没有叫魏延来当场。诸葛亮在临死前安排后事,为什么没给魏延在现场?是因为他无法控制魏延吗?

实际上,这种行事风格与诸葛亮彻底不符合,要记住诸葛亮统管蜀汉天下兵马,人而无信,敏而好学,若魏延敢不听诸葛亮的指令,恐怕魏延早已做不成将军了。何况诸葛亮疑人不用,如果她真的对魏延有所猜疑得话,他肯定不容易选任魏延做先峰,也不会在安排后事时让魏延拆断了。

何况假如诸葛亮确实担忧魏延在他去世后不听命令,它就更需要集结魏延商讨撤离的方案才算是,或者安抚魏延,让魏延先撤销蜀汉再讲。而如果蜀汉精兵无论魏延,独自一人倒退,这就会让魏延独自应对司马懿的大军,如此一来,魏延即便不阵亡,还会投靠曹魏了。正是如此,诸葛亮在临死前也许通告过魏延撤离,只不过是之后魏延与杨仪互相争吵,这才有了之后两军对垒相斗,最后魏延被害的情况发生。

撤兵原是大事儿,务必命令军队,而魏延在军内身居高位,那时候不太可能不在场,后人有这样的纪录,该是蜀汉的历史文献纪录虚假,可能会导致大伙儿被诱导了。

现在你知道答案了吗?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08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他自知十日无多,于是留下遗言,命长史杨仪在自己死后接管军权,秘不发丧,指挥蜀军撤退,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负责断后,中监军征西将军姜维次之。如果魏延拒绝服从命令,那么大军就不用管他,自行撤退就是了。然而诸葛亮死后,司马费祎前往魏延营中传达命令时,魏延不仅拒绝服从命令断后,还要求费祎和自己一起给各军下命令,接管兵权。后来费祎还是以劝说杨仪放弃兵权为借口才得以脱身,回营将此事告知杨仪、姜维以后,杨仪指挥蜀军自行撤退。魏延拒绝服从诸葛亮的遗命,主要还是他心高气傲,和杨仪矛盾又深才导致的。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这个人心高气傲,桀骜不驯,加上他资历老,除了诸葛亮之外,对其他人都不服。关键魏延脾气还不大好,所以他和同僚关系不大好,别人见了他都要避着走,只有杨仪对他毫不客气,魏延因此极为恼怒,两人关系势如水火。一次诸葛亮召集众将商议军务时,魏延和杨仪起了争执,魏延一怒之下拔出剑扬言要杀死对方,还是众将苦劝才作罢,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差。魏延既然心高气傲又和杨仪关系不好,自然不可能屈居杨仪之下,为他断后。事实上费祎来传达命令时,魏延也对他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可能接受杨仪的约束,做他断后将领呢。对此诸葛亮其实也早有预料,知道自己一死可能无人能制约魏延,所以才在遗命中说明,如果魏延拒绝服从命令,大军就不要管他。只是诸葛亮没想到的是,魏延不仅拒绝服从命令,还想争夺兵权,失败以后又悍然起兵作乱,最终兵败身死,害了自己的性命。
第2个回答  2022-08-01
由于诸葛亮在死之前就知道魏延迟早要谋反就交给底下的臣子,在他死之后立马杀掉魏延,诉说诸葛亮的安排,魏延不会执行的。
第3个回答  2022-08-01
事实上,这样的行事风格与诸葛亮完全不符,要知道诸葛亮统管蜀汉天下兵马,言必信,行必果,若魏延敢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只怕魏延早就做不成大将军了。更何况诸葛亮用人不疑,如果他真的对魏延有所怀疑的话,他定然不会任用魏延做先锋,也不会在安排后事时让魏延断后了。 更何况如果诸葛亮真的担心魏延在他死后不听号令,他就更应该召集魏延商讨撤退的方案才是,或者是安抚魏延,让魏延先撤回蜀汉再说。
第4个回答  2022-08-01
就是因为他觉得诸葛亮的这个命令并不是很好,很有可能会导致国家灭亡,不敢冒这个风险。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