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学中新闻报道的价值

谈谈大学中哪些方面有新报道的价值

就业问题,学术腐败,新时期的学生婚姻关系 本科生泛滥

下面是一些如何寻找有价值新闻的方法,自己看看吧,用自己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可以找到许多新的出发点,新闻还是自己找比较好。

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 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进而言之,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其他定义:是指构成公共关系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新闻需要的素质

2004年的校园新闻,着实让一些媒体兴奋了一阵。马加爵事件、陆德明事件、教育收费、师生犯罪、学生自杀……
近两年来,历来相对沉寂的校园热闹起来了——校园成了新闻增长点。关注人才培养,反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表现师生的喜怒哀乐,揭露教育领域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张扬校园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凡此种种,涌现了不少好的新闻,也表现了媒体对社会的责任心。然而,以猎奇、刺激、煽情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新闻也不在少数,下面,是对国内三家影响较大,颇具代表性的都市报在10月份的校园新闻报道的统计分析�为尊重起见,我们隐去了报刊名 。
(说明:在上述分析中,我们把有关校园的犯罪、伤害�包括对学生、教师的人身伤害、精神伤害、物质财产伤害等 、违纪违规、两性关系以及其它与性有关的内容等归纳为“非正面新闻”。)

依据上述图表的分析和对其它媒体所作的长期观察,我们认为,校园新闻报道价值取向存在着严重误区,主要表现在:
主题迷失:失去重心的校园报道

如表所示,三报“非正面新闻”、比例最低的也有46%�B报 ,最高的竟达到82%�H报 。不仅如此,除去“非正面新闻”,剩下的校园新闻有很大一部分是一些事务性的简讯,如成人高考、考研等考试信息。更令人不安的是,“非正面新闻”常能得到较长的篇幅和不同形式的突出和强调。以B报为例,校园新闻有22篇获得了1/4以上版面甚至整版。其中“非正面新闻”12篇,占总数的54%。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网络等其它媒体。如在搜狐网的《孩子们为何走上黄泉路》专题栏目下,关于学生自杀的消息就有57条,并附有大量照片及分析性文章6篇。这些消息被冠以“最新消息”�9篇 、大学生自杀�18篇 、中学生自杀�21篇 、小学生自杀�9篇 四个小标题进行分类,同时还提供按自杀原因检索学生自杀新闻的链接。
校园新闻报道的主题,其重心理当集中在反映学校师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取得的成就以及校园的正常运转和进步。然而相当一部分媒体和它所报道的校园新闻重心显然不在这里。

不可否认,同其它社会系统一样,校园也存在诸多问题,然而报道主题如此偏重甚至集中于非正面新闻上,显然会对校园的形象产生误导。当人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不是校园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身影,而是大量的暴力、死亡、犯罪、伤害、两性时,原本宁静纯洁的校园被无情地建构成了危机、堕落、混乱之所。长此以往,势必在读者心中造成扭曲的校园形象,这种迷失重心的校园新闻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商业炒作:成为“噱头”的校园报道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校园也被媒体包括都市报作为重要的新闻资源给予了极度开掘。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校园新闻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的份量迅速超越其他一些领域的新闻报道,并显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方面,满足了受众对校园和青少年成长的关注,多角度反映了校园生活;另一方面,也使校园新闻陷入了炒作的怪圈。仍以上述三份报纸10月份的校园报道为例,其中的“非正面新闻”的主题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死亡�包括自杀、他杀、事故死亡、不明死亡等 ;②伤害�包括身体严重受伤,精神伤害,利益损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伤害等 ;③违法和违规�包括违反校内外各种规章制度、违法行为及一些严重犯罪行为等 ;④性�包括两性关系及师、生与性有关的违法犯罪行为 。

�如下表
如果说性、犯罪、死亡、伤害等主题是商业化报纸炒作常用的“噱头”的话,那么校园本身包括学生和老师已成为更特殊也更能吸引入眼球的“噱头”。当校园被上述主题套牢之后,形成学生+性,学生+死亡,教师+学生+性,教师+学生+暴力,教师+性,校园+暴力,校园+犯罪等结构模式时,炒作已然形成了,在通过各种策划、技术处理和包装之后,以追求刺激利煽情为表征的商业化运作便昭然若揭了。

下面,以一次师生遇害事件的报道为例,具体分析媒体对校园新闻的炒作过程。2004年10月22日,B报刊登了一则内容为幼儿园一女老师和一幼童被杀的报道,占据了约2/3的彩色版面,此新闻在技术处理上运用了以下手法:
1、相对突出的版面安排。本期报纸除了重大突发事件:大平矿难分布在二个版面共占据了约两整版外,除体育、文娱以外的国内新闻中,只有《众多岗位找不到合适人选,北京还缺高技能人才》�2版 、《周末红叶正当时》�14版新闻日市 两文的版面能与此文匹敌。
此文为10版“燕京啤酒杯”社会新闻头条。
2、耸人听闻的标题。
北新幼儿园发生惨案一女老师和一幼童被杀�引题
5岁男童目睹凶案全过程�主题
警方分析可能为连环命案�副题
其中引题、主题为黑底反白。通栏题,主题为约60磅大字;“5”字被以红色放大至110磅冠于题首加以突出。整个标题制作相当醒目。除大平矿难外这是本期报纸“规格最高”的一条标题�头条、通栏、大字号、双色、反白、三行 。值得一提的是,被加以着重突出的主题“5岁男童目睹凶案全过程”这一新闻事实仅在倒数第3自然段�全文共13自然段 的一句话中出现一次:“另一5岁多的孩子日睹了整个事情的过程

”。
3、“三照一图”的突出处理方式。全文共配三幅照片及一幅占据版面正中心的案发现场位置示意图,并标明照片在示意图中的位置。而同期分布在三个版面占据约两整版的大平矿难的报道也仅有4幅照片,没有制作示意图。

4、煽情的写作手法。主要表现在大量信源不明的描写。全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对凶手行凶过程及案发后现场处理过程进行了详细、富有动感的描写。使用了诸如“残忍地、呼啸、迅速”等形容词。另外,这两段描写始终未提供确切的新闻来源,从后文看记者当时也并不在场。不仅如此,后文又出现了“据了解”、“据说”、“从知情者那里了解到”、“据有关人士透露”四处不明确信息源。倒数第三段还详细描述了师生被害后的惨状。整个报道共13个自然段,有消息来源的直接与事件相关的内容仅5段。没有采访警方,全文有一大半篇幅为作者、编辑事后对现场周围的印象以及对附近居民、学生家长和未交待身份人员的采访。
一件本来并不复杂的令人痛心的校园悲剧,就这样被醒目的标题、照片、猜测式的描写、记者的印象、对惨状的直接描写和大量背景,炒作成了娱乐化的花花绿绿的大半个版面。很可能,它能吸引许多读者的注意,但这是我们需要的新闻价值吗?

像这样对校园新闻的炒作在各地都市报上都普遍存在,在电视、网络媒体上也不少见,甚至成为一些网站竟相转载的对象。通过一番煽情炒作之后,校园新闻成了媒体的又一娱乐新闻、社会新闻生长点,原本应有的校园的神圣、纯洁、宁静已荡然无存了,这再一次使人们不禁向媒体追问:校园新闻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
人文缺失:不该受伤的校园报道

校园的特性之一是她的脆弱性,学校系统在社会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由于教师对自身形象要求较高,形象若是受损对其教学活动影响很大;至于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既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义无经济来源,心理承受能力也远不如成年人。因此,校园是最需要社会呵护和关怀的。

显然,校园这一脆弱而又孕育希望之所是更加需要媒体在报道中给予人文关怀的。至少不应该在报道中伤害她。纵观如今各种媒体的校园报道,当“校园”、“女大学生”、“教师”等词语成为噱头时,原本应给予的人文关怀注定要大打折扣,甚至对校园的伤害也就在所难免了。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报道中缺乏对青少年的保护。新闻报道在涉及青少年时,尤其是伤害类及负面消息时,隐去当事人的真实姓名和过于具体的个人信息是对青少年应有的,起码的人文关怀。既使是犯了错误的学生,暴露他们的个人信息也是不应该的。然而,处于炒作中心的校园新闻有时已顾不着这些了。常常将文中学生�很多是未成年人 姓氏、地址、学校班级等信息暴露无余,甚至学校周边情况、家庭住址也会作详细介绍。
如H报2004年10月12日的一篇校园新闻
家境不好心理压力过大�引题
中专生生日当天欲跳楼�主题
文中透露了这名中专生以下方面的个人信息:①年龄:19岁,生日是10月11日。②学校:西安市自强西路某高职院校。③班级:2002级电机班。④家庭信息:自小父母离异,和弟弟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去年被查出患了癌症,家里经济拮据。以上信息已足够很多人包括学校同学确定该男生具体是谁了。
另外,都市报校园报道中关于学生受伤、死亡的报道占很大比例。其中一些报道对学生受伤、死亡时的情况进行细致、残酷的描写也是对学生及其家人感情的一种伤害。如前文所述B报幼儿园师生被害一文中,对师生遇害后的情况进行了如下描述:“贺老师下身裸露被人杀害,身上没有刀伤,只是头部有致命伤,满脸都是血,急救人员到场时已死亡。……一个5岁半的男童被歹徒用绷带盘住身体,放进了洗衣机水桶里。另一个5岁多的孩子目睹了整个事件的进程。”
其次,不恰当的报道和炒作对校园问题解决的负作用。校园是一个纯洁、封闭、相对稳定的场所,校园里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非功利的,较为稳定的关系。因此,校园问题的解决通常都是很慎重的,尽量避免对教学活动和师生的负面影响。然而许多校园新闻经媒体炒作后,原本不是什么问题变成了有问题,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甚至变成了学校自身已完全无法控制的、有很大社会影响的问题了�这当以复旦大学陆德明事件报道为最 。而这种对当事人的巨大影响�往往是负面的 ,对教学秩序的干扰,对学校形象的不良影响,往往不可避免甚至很难消除。
事实上,校园如同所有的社会系统一样,出现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许多被媒体炒作的校园问题若是发生在社会其他子系统也许只是一件小事甚至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报道的价值。然而,一些媒体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吸引眼球,迎合某些并不高尚的趣味,就紧盯着校园不放,一有事就炒作、煽情放大,力图制造出社会价值和新闻价值。
H报10月21日刊登了这样一则校园新闻
中专女生遭女同学凌辱施虐�主题
两名施暴者手段下流令人惊讶学校已对其作出停课检讨和记过处分�副题
文中讲述了某中专学校两名女生虐待另一名女生的事件,值得注意的是:1、当事人年龄都很小,施暴女生分别为17岁、14岁,受害女生也仅16岁。2、校方已对两名施暴女生作山了停课检讨和记过处分,两名女生也向受害女生道歉了。3、同时受害女生也表示只要对方知道错了,她也不愿此事影响二人的前途。H报先是对此事作了1000余字的报道,其中三分之一篇幅冠以“他们逼我脱衣服,烟烫仙人球刺”的小标题通过受害女生之口用来进行虐待过程的细节描写。第二天又发表追踪报道《“女生遭殴打凌辱”受关注�主题 读者呼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副题 》,引用读者、学生、学生家长等不同人士的话,对两名女生的行为进行谴责,甚至有读者提出“是否可以追究法律责任,公安机关应该进一步调查”。至此,这一校园内已初步处理的未成年人间伤害事件被作为议题放大了。尽管受害女生表示不愿意此事影响二人前途,但报道在校内外对学校和当事人所产生的压力已是客观存在的了。这样的报道方式对问题的解决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很值得商榷。
要知道,媒体具有很强的制造议题,赋予意义,扩大影响的能力。这些,往往是校园所无法承受的。一方面,当事人由于媒体报道很可能在校园内成为关注、议论的焦点,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学校也可能面临外部因报道而突然而来的压力,影响其处理校内问题的方式。如师生冲突、学校在管理方式上的某些偏差或不到位。一些新闻报道通常不是着眼解决问题,而是大肆渲染。
说到底,校园需要的是媒体充满关怀的关注,而不是充满商业味的炒作。尤其是媒体越来越发达,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媒体炒作校园新闻对校园形象的扭曲程度,对校园伤害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大。而正确反映校园形象,维护校园的纯洁和宁静,引导人们以关爱的眼光注视校园,帮助校园排忧解难才是负责任的媒体真正应尽的职责。
值得指出的是,在我们对党报、省级以上卫星电视台的跟踪观察中,并没有发现这种趋向,他们恪守着自己的信念,成功的抵御了“潘多拉魔盒”的诱惑。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利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也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止是大学生,中小学生也是如此。媒体炒作校园新闻,这种显然不利于营造学生需要的良好社会环境,有悖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宗旨,背离新闻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的行为,应当休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24
大学中新闻最好都是正面新闻,比如学校历史、学术成果,新生对学校的赞美,学生的精神面貌
第2个回答  2010-09-24
主要看你针对的媒体和目的了。
如果是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可以调查一些性方面的东西,比较容易引起主意。
如果需要文献方面资料,价值观是个不错的主意。

现在这个社会,比较争执的社会观是个不错的题材。

例如:
女大学生想嫁富二代比例。
女大学生想嫁富二代原因。
物质保障还是精神保障?
大几最容易破处。

虽然有些恶俗,但比较引起别人关注。

而且现在本科生比较肯说,你取材方便。
第3个回答  2010-09-24
就业问题,社会形势,出校后的人生方向,告诉学生学习的重要,如何在社会中立足等 ,或者人的价值观,也可以调查男女之间的事
第4个回答  2010-09-23
就业问题,学术腐败,新时期的学生婚姻关系,我能想到的就这些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