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火灾时不得组织什么扑救火灾

如题所述

发生火灾时,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扑救。

未成年人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心智发育尚未健全,超出自身能力参加火灾扑救虽属公益行为,但显然无法与未成年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相提并论。因此,条例规定“禁止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火灾扑救”,重点强调了普通价值理论所体现的内涵――关爱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呼唤社会道德的理性回归。

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迅速报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为报警无偿提供便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为扑救火灾提供帮助的义务。在消防队到达火灾现场前,有关单位应当迅速组织力量扑救,减少火灾损失。禁止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火灾扑救。

维护消防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和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时,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

大型商场、公共娱乐场所应当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专职消防组织,承担本单位的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公共娱乐场所、宾馆应设置防烟面罩等辅助人员逃生设备,公共交通工具也应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逃生救助设施。

发生火灾后,正确报火警方法是:讲清着火单位、详细地址、着火物质及火势大小,是否有人被困,留下报警人姓名及联系方式。

常用的灭火方法

1、冷却灭火法

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自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停止;用水冷却尚未燃烧的可燃物质防止其达到燃点而着火的预防方法。

用水扑救火灾,其主要作用就是冷却灭火,一般物质起火,都可以用水来冷却灭火。

2、窒息灭火法

可燃物质在没有空气或空气中的含氧量低于14%的条件下是不能燃烧的。所谓窒息法,就是隔断燃烧物的空气供给。

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或用惰性气体稀释空气中的含氧量,使燃烧物质缺乏或断绝氧而熄灭,适用于扑救封闭式的空间、生产设备装置及容器内的火灾。

火场上运用窒息法扑救火灾时,可采用石棉被、湿麻袋、湿棉被、沙土、泡沫等不燃或难燃材料覆盖燃烧或封闭孔洞;用水蒸气、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等)充入燃烧区域;利用建筑物上原有的门以及生产储运设备上的部件来封闭燃烧区,阻止空气进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25

发生火灾时,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扑救。

未成年人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心智发育尚未健全,超出自身能力参加火灾扑救虽属公益行为,但显然无法与未成年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相提并论。因此,条例规定“禁止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火灾扑救”,重点强调了普通价值理论所体现的内涵――关爱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呼唤社会道德的理性回归。

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迅速报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为报警无偿提供便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为扑救火灾提供帮助的义务。在消防队到达火灾现场前,有关单位应当迅速组织力量扑救,减少火灾损失。禁止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火灾扑救。

维护消防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和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时,该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

大型商场、公共娱乐场所应当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专职消防组织,承担本单位的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公共娱乐场所、宾馆应设置防烟面罩等辅助人员逃生设备,公共交通工具也应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逃生救助设施。

发生火灾后,正确报火警方法是:讲清着火单位、详细地址、着火物质及火势大小,是否有人被困,留下报警人姓名及联系方式。

常用的灭火方法

1、冷却灭火法

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自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停止;用水冷却尚未燃烧的可燃物质防止其达到燃点而着火的预防方法。

用水扑救火灾,其主要作用就是冷却灭火,一般物质起火,都可以用水来冷却灭火。

2、窒息灭火法

可燃物质在没有空气或空气中的含氧量低于14%的条件下是不能燃烧的。所谓窒息法,就是隔断燃烧物的空气供给。

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或用惰性气体稀释空气中的含氧量,使燃烧物质缺乏或断绝氧而熄灭,适用于扑救封闭式的空间、生产设备装置及容器内的火灾。

火场上运用窒息法扑救火灾时,可采用石棉被、湿麻袋、湿棉被、沙土、泡沫等不燃或难燃材料覆盖燃烧或封闭孔洞;用水蒸气、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等)充入燃烧区域;利用建筑物上原有的门以及生产储运设备上的部件来封闭燃烧区,阻止空气进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