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大秦军队那么强,为什么他死了没几年,就弱到那种地步?

如题所述

关于秦朝,我们现今有许多电视剧再现过其辉煌,如“大秦帝国”系列的优秀影视作品就有好几部。

嬴政的丰功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历史的走向总是“出乎人意料”,一统天下的秦,在嬴政去世后迅速衰败,以至于“秦二世而亡”,秦朝只有14年,这便掩去了几分秦朝的壮丽。

嬴政还是嬴政,但是这迅速衰败的秦王朝不免成为后人议论的“谈资”,让人开始反思嬴政丰功伟绩背后的“致命弊端”。

是什么让秦朝在嬴政身死以后迅速衰败?

市面上主要想法是认为与法家“严刑峻法”思想有关。

但是,颜小二认为,当时嬴政面临的那个局面,一步错,则满盘皆输。守天下一点都不比打天下容易。嬴政或许明白这一点,但是秦二世未必明白。

有人说嬴政要为秦的灭亡负责,颜小二则认为,或许秦二世责任更大。也就是说,嬴政死后,秦迅速变弱,与当时复杂的时局有关,但与嬴政相比,更多与秦二世的私心有关。

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1、嬴政时期的“严刑峻法”真的“严峻”吗?

在《过秦论》中,有这么一段话评价秦朝的倾覆: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是在说,秦的倾覆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秦二世这样做,而且做的确实过了,但是嬴政在当时,或许必须“强硬”一些。

首先,我们知道,嬴政统一的天下,每一个诸侯国以前都是有各自的体系以及文化。

嬴政所做的,则是“统一”。

这种统一,在国土上,是全部举起“大秦”的旗帜,但要想长治久安,就要人“信服”。于此,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这一点,李斯提醒了嬴政,嬴政也在他的建议下“焚书”,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记录珍贵思想的典籍,嬴政也有单独收藏,类似种植、医术等方面的书,嬴政也并没有烧掉。

嬴政用“严刑峻法”,削弱六国旧贵族势力,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以此最大限度阻断封建贵族形成割。

并且维系了一个十分强大的军队,修长城,大兴土木,完成了巨大的国防建设。

2、嬴政面前的棋,让他不得不“严苛”

为何嬴政不惜让秦背上“残暴”的标签,也要统一文化,大兴土木,完善国防建设?

我们设身处地想想。

当时嬴政面前,是这么一盘大棋:

    首先,虽然天下凝一,但六国旧贵族势力依然不小,稍有不慎,就容易形成割据。其次,各国文化各异,各国百姓融合,或者说统一他们的文化风俗、甚至是信仰,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难度就好像,让我们放弃自己生来就有的信仰,放弃自己对故乡的归属感和骄傲,臣服于新来的“文化”,放弃自己故乡的“名字”和熟悉的一切,比如“风俗习惯”。

文化统一,说来轻飘飘四个字,但是却比征服天下难得太多,因为这次征服的是多变的人心,是人寻求安全感、排斥异己的“本性”。

如若嬴政不能靠严刑峻法制定新的制度,让万民安定于此,那么残余势力很有可能集结于文化上、思想上不停反抗的人,鼓动人心,掀起战争,这就麻烦了。

那么为何嬴政要大兴土木,大力进行国防建设?

战国群雄争霸,虽然一统天下,但风雨飘摇的国家在建立新的制度,并且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毕竟从夏商周到秦,社会制度都发生了转变。

社会制度转变、文化一统、压制六国旧贵族、战后家园重建,这个时候的秦朝,整个来说虽然充满无限可能,但是却是相对“最弱”的,也是最容易受“外敌”欺负的时候。

这个时候修建“国防”,说是“未雨绸缪”,或者不如说是当时的当务之急。要知道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对“匈奴”可是一让再让。

若没有秦在前面于国防上做的功课,汉朝可能更“难”。

所以,嬴政当时面对的“局”,若不严苛一些,如何震慑乱成一锅粥的“天下”?

有时候,黑黑白白太混乱,拨乱反正的“纲纪”才是最有效的。

那么嬴政是不是用力过猛?过猛是肯定的,只是上天没有给他缓和的时间,让他太早去世,如若多给他些时间安定时局,或许秦未必这般“短命”。

3、秦二世太“严苛”

嬴政“严刑”,是有计划,有阶段的,但即便有计划有阶段,依旧有很多问题出现,只是嬴政压得住。这就好像要做成一个艺术品,总是会有被消耗、废掉的“材料”。

而秦二世,他的严苛就有点不讲道理了。

举个例子,秦二世时期,因为嬴政统一天下以后依旧大兴土木、法令严明,民生恢复较慢。

于此,农民生活并不算好。

但秦二世似乎没太领会嬴政那么做的主要动机,对百姓的压榨有点变本加厉的味道。

比如他大量征发农夫修造阿房宫、骊山墓地,还调来五万士卒,并且命令各地提供粮草,而运粮草的人不能吃咸阳三百里以内的粮食,需要自己带食物。

实在不近人情。

同时,他常年无偿劳役百姓,还加大赋税,农民过不下去,自然就有陈胜吴广这样的“先锋”起义反抗。

有的人严苛、不近人情,其实是“以天下为公”为主。

有的人严苛、不近人情,则是满足自己的欲望。

秦二世则为后者。

所以,在颜小二看来,嬴政死后,秦迅速变弱,与嬴政有关系,但更多与当时复杂的时局有关,和秦二世的私心有关。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5

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逝世于公元前210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是公元前209年,秦朝灭亡于公元前207年,也就是说在短短的3年中,曾经无人可敌,威名天下的秦军就被山东六国的起义军所击败。此时距离秦国统一天下也就过去了15年,秦军竟衰弱至此?

其实大体上有三点,一、频繁的劳役使得关中地区的秦人以及秦军士兵早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积极性;二、秦军优秀将领大多已经病亡,而六国却有像项羽这样的万人敌;三、秦军兵力分散,被各个击破。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时候,秦国经过了数百年的积累,六代秦王兢兢业业,为秦国积蓄力量,到秦始皇的时候,秦国在经济军事上已经远超山东六国,并且秦始皇个人能力出众,最终一举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中央王朝。

可是自打统一六国后,始皇帝有些飘了,他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长城、骊山陵墓。虽说其中大部分都是征调六国之人,但秦国故地关中地区也是要出人力的,没完没了的劳役使民众苦不堪言,只是长期的法家制度让秦人没有起义,但秦人的心中也不愿意再为这个帝国力挽狂澜了。

其次,统一六国后,始皇帝军事上有两个大动作,第一、建立长城军团,戍守北部边疆,防守匈奴。第二、建立岭南军团,攻打百越,戍守南部边疆。这两大军团几乎囊括了秦国的主要兵力。在山东六国此起彼伏的起义中,岭南军团在赵佗的领导下,关闭关口,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

而北部的长城军团,统帅蒙恬被赐自尽,继任者王离是王翦的孙子,王翦王贲此时已经去世。王离保留部分兵力后,率领长城军团南下同起义军作战,也多次击败起义军,直到遇到了战神项羽,被彻底打败。

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很多秦军都驻守在六国故地,秦军兵力就这样被分散在全国各地。起义开始的时候,还能凭借一城之军力扑灭,可在六国纷纷起义后,秦军人数严重不足,各地的驻军纷纷被消灭或投降,以至于章邯在首次出战时,竟然带领着一群刑徒军出战。

所以,秦军还是那个秦军,只是军士们积极性不高,缺少优秀将领,兵力分散,山东六国的起义军力量强大,出现了项羽这样的战神。导致了秦军战败,最终秦朝灭亡。

第2个回答  2021-01-16

俗语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就是:一朝将领一朝兵。

自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军就实行了军功爵位制,通过打仗,很多底层的士兵可以通过军功以获取爵位,从而走上贵族之路,虽然这条路很仅,但却是秦国底层百姓上升的唯一通道,极大地激励了秦军的战斗力。

每当打仗时,六国军队一般是消极避战,而秦军正好相反,是渴望打仗,一打仗精神就来了,因为能换取爵位,能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爵位可以抵罪,可以获取奴隶,可以获取官职和收入,一上战场,像打了鸡血一样,砍了敌人的首级再绑在腰间,那种恐怖的样子被六国军队称为虎狼之师。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21年,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战争便开始减少,秦始皇在位期间只发动两个大规模战争,都是对外战争,一个是南征百越,另一个就是北击匈奴,但也很快结束了。

没有战争,就没有军功可拿,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底层秦军就失去积极性,秦始皇在位15年,等到秦始皇去世时,灭亡六国的那一批秦军老兵基本上都退出军队序列了,一方面是年龄大了,另一方面战场上的士兵本来寿命就不长。

秦末时期,百姓的平均寿命不足30岁,就算灭亡六国的秦军中有15岁的小兵,到秦末也已经是30多岁的老兵,要不退役,要不老了,要不病了,而且多年内部没有战争,士兵也都消极了,秦末的秦兵跟秦统一天下的那一批秦兵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了,这就是一朝将领一朝兵。

别说士兵了,就连那些参与过灭亡六国的秦军将领也没有几个还在军队中了,王翦、王贲、李信、杨端和、羌瘣等猛将,全部不在军队中了,要不退休,要不就是病了,只有一个蒙恬,还被赵高等人逼死了,秦军参与灭亡六国的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卒,到了秦末,基本上都不存在了。

像在反秦战争中稍有些名气的秦军将领,比如王离、苏角、涉间、章邯、赵贲等将领,几乎都是没有多少战争经验的将领,有的甚至是文官转过来的,毫无战争经验,比如章邯。

秦军虽然弱,但是反秦义军也不强,之所以在三年的反秦战争中秦军看起来似乎很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也就是说秦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中枢

反秦战争期间,秦朝廷内部忙着权力斗争和清洗,胡亥逼杀扶苏、蒙恬,以及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赵高又害死了李斯,在前线作战的秦军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朝廷指挥,是非常忌讳的,比如章邯,他没有军事能力吗?当然有,但是他受到赵高的迫害,直接就投靠了项羽。

但凡秦军指挥系统强有力,也不至于会输成这样,这个时候的秦军没有英明的将领,即使有也受到政治的制衡,在六国反秦军队面前表现得非常离迷和不自信,再加上秦军遇到了中国历史上千年一出的战神项羽,所以才会大败,要知道项羽的军事才能实在是太强了,秦军中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包括王翦的孙子王离,这就导致了秦军的大败,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就是秦军非常弱,实际上是各种原因综合起来的结果。

第3个回答  2021-01-28

要是说到战场上那个非常强大的君主,首先人们想到的就是秦始皇,是他结束了原来混乱的小诸侯,成立了第一个统一的政权,在这之后他还提出把所有的钱币和度量合作的统一,同时还命令手下的这些文职官员编写了法律,来对人员进行约束,当然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和祖先们的努力,也是有着很多大的关联。据说秦朝的军队非常的强大,能够和周边的那些少数民族政权,形成强大的对抗,经过了九代君主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自己统一中原的愿望,当然秦国的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在平原获得如此响亮的名气,就是因为他们对这个国家非常的忠诚,可是有些人就好奇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军队,在秦始皇死了之后的几年间,就战斗力突然的下降,从原来的猛兽却变成了温柔的小羊,被几万人的楚国军队,全部在巨鹿这个地方被杀死了。

在这其中又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从原来秦朝的建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个小的诸侯国,中间经过了600多年的时间,才把秦国的旗号,插在了全国的很多地方,当然秦国人在这之后,也成为了中原的主宰,他们能够用凶猛的军队,让非常强大的诸侯国,瞬间夷为平地,但是在秦始皇死了之后,这些人却怎么也打不了胜仗了,而且还是被人数很少的楚国军队打败的?在这之后,居然大家抱在一起,被这些楚国的军队用土坑全部的活埋了,在这个时候他们手里的兵器去了哪里?他们心中所谓的军魂,为什么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难道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秦朝军队里面的这些人,就已经更换了自己的身躯吗。其实这也和胡亥和赵高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两个人完全都把秦始皇的遗书给修改了,而在这之后太子扶苏根是蒙冤死去。

作为守边疆的将军蒙恬,却被关到了大牢里面,在这位忠臣死之前,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他说从爷爷老爸一直到我,我们们家这三代人,都是受到了秦朝君主的信任,现在我手里有了30多万的兵马,如果说要反抗朝廷的话,完全是有实力的,但是我却要坚持坚守,是不愿意辜负先辈的这些教诲,和大王的恩赐。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蒙恬知道自己在这之后,必然是死路一条,但是他坚决选择不会和朝廷为敌,也许在他的身躯里面,都透露着忠诚和勇敢,他深深的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在内心甚至把荣耀,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

这也许才是刚开始秦国人的精神,即使身体穿的衣服破旧不堪,吃不饱饭,但是也要唱着一些豪迈的歌曲,为自己的族人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愿意上战场,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他们将一种非常英勇的精神,完全都融到了自己的骨头里面,所以也就成为了军队里面的灵魂,在这之后一直非常勇猛的军队,就快速的出现了胜利。秦二世胡亥却完完全全的把这一切都毁掉了,当然他一手推毁的不仅仅是,被誉为国内第一勇士的蒙恬将军,更是被誉为军队的灵魂,和人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壤。在秦始皇死后的第3年,从巨鹿战役中就可以找到说明,但是军队已经和项羽的这些人相遇了,胡亥就派出了大量的文职官员,去谴责这个守城的将领,不主动出击。而赵高呢,他在这个时候却拒绝接见前线赶回来的将军。

这个时候这两位将领心里想的非常明白,赵高手里拥有很高的权利,可以蒙蔽君主,其实打赢了战争他也会诬陷官兵,如果打败了更是死路一条,就算这样的,秦朝难道还可以产生有名的将领吗?所以他们两个人就选择了项羽,联合起来报复秦朝的军队,而这个时候士兵之间还是有一些议论,他们不再是原来那些为疆土而争战的将士了。想当初秦始皇在治理的时候,心中也是充满了豪情的壮志,他曾经鼓励边境上的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荣誉作出对战,所以激发了很多人的爱国之情,也涌现出了秦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那些将领,无论是白旗将军还是蒙恬,在他们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家族的荣誉感,这也属于真是秦始皇的高明之处。

而在这之后巨鹿战役,作为君主胡亥只是满足自己内心的私欲,而当时朝堂上的大臣赵高,却想要保护天下的安定,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前线这些将领手里,如果有太多的功劳,获得封赏,这样就使得这些打仗的人,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容身之所,在秦朝军队的内部,无论是领导还是小小的士兵,都没有心思来打仗,所以也就出现了那样悲惨的一幕。所以在集团的内部想要很好的,发挥每个员工的长处,必须要找好切入点,这样才可以激发对方身上的斗志,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很好的基础,千万不要一味的打击,不然很快就会出现失败。

第4个回答  2021-01-03
因为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就把大多数军队派到了南方和北方,也就是说,留下来的都是后背力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