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J.Q.X的发音位置

舌头的位置与气息的方向

舌面前音j、q、x是由舌面前部与硬腭形成阻碍而发声的

谈谈j q x 的历史来源及发音部位

随着“女国音”在全国的蔓延,汉语舌面音j q x的发音部位,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发音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和混乱。在主动发音器官——舌上,有的人发在舌面中,有的人发在舌面前,有的人发在舌尖稍后的舌叶上;在被动发音器官——上腭上,有的人舌抵齿龈,有的人舌抵硬腭前,有的人舌抵硬腭中,有的人舌抵硬腭后。发音部位不同,音值也就不同,有的为团音,有的为尖音,有的为半尖半团的“二性音”。普通话的群体语音在j q x 的发音上实实在在地形成了“国语不统一”的现实。

j q x 在现实语言中的不统一,首先应当归罪于语言学理论的不统一。高明凯、石安石的《语言学概论》里称j q x为“舌面中腭音”,而王力的《汉语史稿》里则称它为“舌面前音”,这两个名称里就有了“舌面中”和“舌面前”的分歧。在发音部位的描写上更是五花八门。在此略举几例:一如陈兆福等人编写的《现代汉语教程》中写到:“舌面前音 舌面前部与硬腭后部紧接或靠近,如j q x”;二如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写的《普通话语音读本》中写到:“发j 时舌面前部抵住上齿龈和硬腭前部……发x 时舌面前部接近上齿龈和硬腭前部……”;三如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学前班《语文》课本中写到:“j 发音:舌尖抵住上门齿,舌面高抬抵住硬腭……,x发音:舌面抬起靠近软腭……”。更多的新编汉语教材上则指明 j q x 的发音部位是“舌面的最前部抵住或靠近硬腭的最前部”。在这些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发音要领中,究竟谁是谁非?真叫人无所适从。

j q x怎样发音才算正确呢?要想得到确切的答案就必须明确j q x 的来源,要明确j q x的来源就必须明确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轨迹。根据张炳麟、黄侃等众多学术大家的考证,上古汉语里没有现代汉语的语音成分丰富,特别在声母上,只有“古音十九纽”,大致只有喉音(舌根音g k h 加半元音y w) 、舌音(舌尖中音d t n l )、齿音(舌尖音z c s)和唇音(双唇音b p m)四组声母 ,比“厦门十五音”音还要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语言称说的事物增多,人类的发音能力也逐渐增强,音位逐渐地分化,音素逐渐地增加。到了中古时期的唐宋时代,就从上古重唇音里分化出轻唇音(唇齿音f 和 v),从端系舌头音和精系齿头音里分化出知系舌上音和照系正齿音(现代合并为舌尖后音zh ch sh)。这两组新声母的增加,在北宋时代的三十六字母里表现得清清楚楚。到了近代的元、明时代,中古的见、精两系声纽又分化,从见系舌根音g k h里分化出舌面音j q x,从精系齿头音z c s里分化出舌叶音 zi ci si (不是一般音韵书上的“舌叶音”,而是尖音的声母)。近代见、精两系声纽的分化,在元代周德青的《中原音韵》里已很明显,如萧豪部的见系字里‘高考蒿’与‘交敲哮’不同音,表明见系声母已分化为g k h和j q x;精系字里‘遭操鳋’与‘焦劁萧’不同音,表明精系声母已分化为z c s和zi ci si 。明代叶秉敬的《韵表》里,不但有见、精两系洪、细音的区别,而且在“辨音有粗细圆尖”一条中有了较为明确的理论辨析。特别是清代的《圆音正考》里分析得清清楚楚。《圆音正考》的序言把见系细音——舌面音j q x叫做“团音”,把精系细音——舌叶音 zi ci si 叫做“尖音”,并且特别强调“尖音”和“团音”是泾渭分明,不容相混的两组声母。自《圆音正考》出台以后,音韵学者和戏曲界人士就把从见系声纽里分化出来的舌面音j q x 叫做团音,把从精系声纽里分化出来的舌叶音 zi ci si 叫做尖音。1913年全国“读音统一会”审订的法定标准音——“老国音”和1931年“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以及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原草案)里都有这两组音——尖音和团音。这三种拼音方案里虽然都区别尖团音,但却没能为尖音造出一组独立的声母来,实在令人遗憾。“老国音”和(原草案)只造出表示团音(见系齐撮呼的舌面音)的声母,而尖音仍用精系齐、撮呼来表示,这样一来,在字母形式的示源性上倒不如不增加舌面音声母的“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醒目了。“北拉”里见系洪音即舌根音为g k x(读音‘哥科喝’),见系细音即舌面音(团音)为 gi ki xi (读音‘基欺希’即j q x);精系洪音即舌尖音为z c s(读音‘资雌私’),精系细音即舌叶音(尖音)为 zi ci si (读音‘积七西’),尖团音是一目了然。

j q x 的历史来源明确了,其发音部位也就迎刃而解了。j q x 来自舌根音g k h,是舌根音g k h 在齐撮呼韵母i < 的牵动下,或者说是在舌面元音i 的牵动下(因为<可以看成是i u的合音),发音部位前移形成的,是g k h 的腭化音。它的发音部位应在距离舌尖2-3厘米的舌面中部,与硬腭中部(硬腭穹顶或稍前)成阻。它的定义应为“舌面中腭音”,高明凯、石安石的定义是正确的。j q x是舌面中腭音的定义,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人的语音实际,也是那个时期普通话的发音要求。

王力先生的j q x 是舌面前音的定义不严密,因为“前”到什么程度难以描述,舌面前和舌叶的界线也难以介定。凡是受了现代“女国音”影响的学者,就认为j q x 的发音部位是在“舌面的最前部和硬腭的最前部”。其实这个部位已经不是舌面音j q x,而是舌叶音——尖音的声母 zi ci si了。因为中古的精系齿头音之所以分化为洪音z c s(资雌私)和细音zi ci si(读尖音或女国音的“积七西”),也是受了舌面元音i 的牵动,是z c s 的发音部位后移形成的音位分化。z c s 的发音部位是舌尖触及下齿背,在舌尖顶峰后0.5-1厘米处与上齿龈成阻。z c s在和舌面元音i 相拼,组成zi ci si 时,受韵母i 的牵动,发音部位后移,移到距离舌尖顶峰1-2厘米的舌面最前部的舌叶上,与硬腭最前部(上齿龈后)成阻。所以现代“女国音”的发音部位正是精系细音(尖音)zi ci si 的发音部位,“女国音”的音值已不再是舌面音j q x,而是尖音zi ci si 了。

为了详细分析舌面音(团音)j q x 和舌叶音(尖音、女国音)zi ci si 的区别,有必要将j q x 、zi ci si 、z c s 三组声母的发音部位作如下的描述:j q x 、zi ci si 、z c s 三组声母的发音舌形非常近似,都像是一条抛物线——舌根是抛射点,发音成阻点是顶点、舌尖下着点是落点,舌身与下颌构成抛射角。j q x 的抛物线特征是:抛射角约40度,顶点在硬腭中(硬腭穹顶或稍前),舌尖落点是下齿龈后。zi ci si 的特征是:抛射角约30度,顶点在硬腭前(上齿龈后),舌尖落点是下齿根。z c s 的特征是:抛射角约20度,顶点在上齿龈,舌尖落点是下齿背。下附发音示意图:
图例:
——— j q x 的舌位线
--------zi ci si 的舌位线
………z c s 的舌位线

如前所述,j q x 的发音部位不单在语音学理论上混乱,在全国普通话群体语音的实际发音中更为混乱。凡在推普初期学会普通话的老年人,大多把它发为舌面中腭音(团音),凡在八十年代后学会普通话的青年人,尤其是女青年,相当一部分人把它发为舌叶音(尖音),或叫做“女国音”。中央推普机关三令五申“语言规范化”,在普通话教学中,绝不准把‘酒、箭’等字读为尖音,力图消除“女国音”,曾一度规定,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的考试,如不克服尖音就不能通过,小学教师不克服尖音就不合格。但是事与愿违,尖音不但没有消除,反而迅猛发展了,当今的歌星和少年儿童,半数以上的发了尖音。最能坚持发舌面音(团音)的,是广播学校、电影学校和师范学校培养的人才,但是当今相当数量的教师、影视明星、播音员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发了尖音。他们有的是近似分尖团,有的是尖团混杂音(有尖音也有团音),有的是“女国音”(把团音字也发为尖音),有的是半尖半团的“二性音”。所谓“二性音”,就是把j q x 的发音部位前移,发在尖音和团音的临界点上,其音值象团音而又偏尖。这种不尖不团的“二性音”最难掌握,稍微偏后是团音,稍微偏前是尖音,采用这种部位发音的人,音值极不稳定,忽而为尖,忽而为团,发的多为尖团混杂音。当今的普通话群体,发尖团混杂音的已占到青年人的半数以上,尤其是讲究字正腔圆、吐音清晰的歌坛、艺坛的说唱明星,除了低能儿之外,几乎人人都能发出尖、团两种音。

参考资料:http://cn.bbs.yahoo.com/message/read_%B9%C5%CD%A9_31.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