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古代如何称呼?

如题所述

1. 赤子:指刚出生的婴儿。
2. 襁褓:原意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4. 龆龀:原意指儿童换齿之时,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6. 黄口:泛指十岁以下的孩童。
7. 幼学:十岁。
8.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9. 女子: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又称为“豆蔻年华”。
10. 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所以指女子十五岁。
11. 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是为十六,指女子十六岁,也可以用碧玉年华。
12. 桃李年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代指女子二十岁。
13. 花信:花开之时,指女子到了二十四岁。语出宋朝诗人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14. 男子:舞勺之年:原意指男孩子十三岁至十五岁岁应学习勺舞,故代指男子十三岁至十五岁。
15.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原本是古武舞名,语出《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16. 束发:男子十五岁至二十岁。
17.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由于身体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因此用以指男子二十岁的年龄。
扩展资料:
小孩在十岁以前,人们多用动物、服饰、牙齿等表示年龄。如刚刚出世叫“婴儿”,也叫“黄口”。这是因为雏鸟的嘴是黄色的,后来就用“黄口”来喻婴儿。有些地方俗称小孩为“毛毛”“小毛毛”“小毛头”或者“龄娃”。这里的“毛毛”指孩子刚生下来时,身上、脸部有很多茸毛;“龄娃”则指从现在开始要计算年龄了。唐代的许碏在《题南岳招仙观壁上》中说:“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就是将“黄口”的含义引申为幼童或年幼无知的孩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