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起号的故事

古人是怎么样起号的和起号的故事

  古人起号的故事

  1.口不二价

  东汉韩康的故事。韩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隐士,他经常在名山大川里采药,然后到长安大街上卖,往来有三十多年了。
  他卖药有个最大特点:一口价。有一次,一个妇女买药时,和他讲价,韩康不同意,这个妇女生气地说道:“你是韩康咋的,口不二价?” 韩康一听,不仅叹道:“我本想做个隐士,现在,连这样一个小女子都知道我的名,还卖什么药?”于是,藏到霸陵山中。
  汉恒帝听说韩康是个人才,想请他出来做官,便派使臣拿着聘任文件,准备了一辆高级车子去请他。韩康没办法,同意了,但他没坐恒帝给他准备的车,而是坐着自己家拉柴的车,提前上路了。走到半路,韩康找着个机会逃掉了。

  2.五柳先生和六一居士

  古人起号有些用心,却常看似无意。苏轼在黄州找了个山坡住下,偏好在东面,就自号东坡。辛弃疾在江西上饶上不了朝也打不了战闲着无事就种田,于是就自号稼轩。更典型的就是陶渊明,门前正好五棵柳树于是就自号五柳先生。看来好像都出于偶然因素,如果当年苏轼住的不是东坡而是西坡,陶渊明的门前长的柳树正好不是五棵,文学史便得由此改写。而仔细再想想,事实,这些别号起的随意其实却起得别有用心,这里头有的是怡然自得,既来之,则安之。
  人的境遇常有所变化,人的情趣爱好,理想志向也常有所更改,于是,改号,便是常有的事情。古人多半都不只一个别号。而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大因素不取决本人,而取决于后世。像吴趼人,别号可多了,什么茧翁,野史氏,中国少年,岭南将叟,结果还是“我佛山人”这个别号最好记了,也最有意思了。所以,后世流传下来也多就这个别号了。
  这起号啊,也有起得大张旗鼓的,煞有介事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欧阳修为自己改号六一居士一事,为此还郑重其事地写一篇文章进行阐发。有人笑他,坐不改姓,行不改名,你是不是想逃脱名声啊,屡易其号,他说不是啊,我本来就知道名声不可逃脱,也不必逃脱,只不过是想用此号来表明一下我的快乐罢了。什么是这位老翁的快乐呢?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我一老头,总共六个一。于是就改了改了,不叫醉翁了,叫六一居士。

  3.古人用号举隅

  说起古人用的“号”,最常见的有“年号”、“谥号”、“庙号”。“官号”等等。如此多样的号,要辨认清楚并不容易,而识“号”又是我们学习古文应该掌握的知识。下面结合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例子分别予以介绍。

  1.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采用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为什么要用年号呢?因为封建社会没有一个统一的纪年标准,从汉武帝以后,新君即位都要改年号 ( 也称为“改元”),全国通用。明朝以前,同一皇帝在位时可以多次改元,即可以先后采用几个不同的年号,如汉武帝一共用了 11 个年号,先后采用“元光”、“元朔”、“元封”等;《张衡传》中的“阳嘉”、“永和”都是东汉帝刘保的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称谓皇帝。如明世宗被称为嘉靖皇帝,清高宗被称为乾隆皇帝。

  一般说来,封建皇帝用来纪年的年号大都表示一种吉祥的意思,以祝福其在位期间的丰年和安宁,如武德(唐高祖),表示用武力平定天下;建隆(宋太祖),希望国家建立后兴隆。有些皇帝年号命名,是很荒唐的,如唐代宗即位不久的一天夜里,梦见上天有一个巨大的黄金印落到了大唐国土上,他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兆头,翌日便取年号“宝应”,此年也就为宝应元年。武则天称帝后,梦见一个巨人硕大无比的一双脚,她感到这或许是上苍赐福,便心血来潮,改元“大足”。

  阅读文言文时,经常见到年号。倘要知道哪一个年号是公历哪一年,可查阅“年表”之类的工具书。如苏轼《石钟山记》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一句,这“元丰”就是宋神宗在位期间使用的最后一个年号,查《中国历史年表》可知,“元丰七年”即公元 1084 年。

  2.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谥号。“谥号”在文言文中经常碰到,如左光斗,谥号“忠毅”;欧阳修,谥号“文忠”;范仲淹,谥号“文正”;史可法,谥号“忠烈”。一般来说,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一是表扬性的。谥号中含有“文(经天纬地曰“文”)、武(威强睿德曰“武”)、昭(圣闻周达曰“昭”)、惠(柔质慈民曰“惠”)等字样;二是批判性的。谥号中含有”厉“(杀戮无辜曰“厉”,如周厉王)、炀(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等字样;三是同情性的。谥号中有“怀、哀、 愍”等字样。同一个西周,周武王是褒谥,周厉王是贬谥。可见凭借谥号可以得知后世帝王对先王的评价,但到了宋代以后谥号多褒而无贬了。

  3. 庙号。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供奉时所起的名号,这便是“庙号”。从汉高祖开始根据周代宗法立“庙号”。开国第一代称祖,叫高祖、太祖或世祖,第二代以后称宗,叫太宗、世宗等等。这些含有“祖宗”二字的皇帝称号就是“庙号”。古书中记载某个皇帝,常用庙号。如称刘邦为“汉高祖”,称李渊为“唐高祖”,称其子李世民为“唐太宗”。不过真正祭祀时是庙号和谥号合成一个全号,庙号在前,谥号在后,如“太祖高皇帝”,“高祖文皇帝”,其中“太祖”、“高祖”为庙号,“高皇帝”、“文皇帝”为谥号。由此可知,凭借庙号中的“祖”字可知此人是哪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含“宗”字的则是嗣位的继承人。

  4. 别号。指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如陶潜,别号“五柳先生”。据他的《五柳先生传》说:“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李渔号笠翁,辛弃疾号稼轩,王安石号半山,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姜夔号白石道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清照号 易安 居士。“居士”是信奉佛教而在家修道的人,至于“道人”其信仰就更明显了。别号与姓名一般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有时一个人的别号可以有几个。

  5. 官号。古人名字有时在官职前加上姓氏,这种称号就是官号。如称杜甫为杜工部,因为杜甫曾做过工部员外郎。称刘备为刘豫州,因刘备做过豫州牧。称王维为王石丞,他曾做过尚书右丞。至于某太守某县令的叫法就更常见了。

  除了上面介绍的五种号以外,还有“封号”,如王安石封号“荆国公”,司马光封号“温国公”;“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徽号”,如慈禧太后中的“慈禧”即是。“尊号”和“徽号”中的“尊”是尊敬,“徽”是美好,都是对尊者以表示尊崇褒美之意,但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不过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参考资料:徐庆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16
1.号的来历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磺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2.“号”是怎样形成的
“号” 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但仔细分析,深人考察,仍可归纳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鲜明的时代印记,如: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则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像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明山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赵孟頫号“雪松道人”。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国家苦难,民族危机。反对侵略,爱国图强成了当时的主旋律,所以不少人就按这个调子给自己起号。像谭嗣同号“北飞”;黄少配号“黄帝嫡裔”;陈天华号“思黄”;秋谨号“竞雄”等。
乙,强烈的抒情色彩,如:
宋人郑思肖,宋亡后隐居苏州,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因为抗金名将张浚曾以“正心诚意”勉励过他,光宗皇帝又亲书“诚斋”二字赐之。这样“诚斋”不但表现了他在学习上的“正心诚意”,而且还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真心诚意”。
丙,深刻的寓意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寄托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自号“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清廷几次请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试,都被他拒绝,坚决不与满清合作。“朱衣”表面看是红色的,实际上是明朝的象征,因为明朝皇帝姓朱,红是明的意思,寄寓着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诗人戴复古,自号“石屏山人”,也寓含着一种精神。从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来。《感遇》诗云:“人将作金坞,吾以石为屏。”“石”与“金”同样坚硬;“石”虽比不上“金”身价昂贵,但却素朴、古拙、气象峰峰,这正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写照。北宋诗人张咏自号“乖崖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可见,“乖崖子”这个号寄寓着他的性格、志向、品操。
丁,特定名词的运用
古人起别号多用一些特定名词。称“先生”的,如“五柳先生”(陶渊明),“甫里先生”(陆龟蒙),“东莱先生”(吕祖谦),“龙川先生”(陈亮),“兰谷先生”(白朴);称“公” 的,如“石公”(袁宏道),“眉公”(陆继仆),“任公”(梁启超),“剑公’(高旭);称“子”的,如“幽忧子”(卢照邻),“知非子”(司空图),“归来子”(晁补之),“鹿非子”(黄景仁);称“老人”的,如“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苏询),“千岩老人”(肖德藻),“黄华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张之翰),“随园老人”(袁枚),“颖滨遗老”(苏辙),“滹南遗老”(王若虚);称“翁”的,如“桑萱翁”(陆羽),“醉翁”(欧阳修),“涪翁”(黄庭坚),“放翁”(陆游),“笠翁”(李渔);称“叟”的,如:“正斋叟”(关汉卿),“清痴叟”(陆采),“蝯叟”(何绍基),“蒙叟”(钱谦益);称“外史”的,如:“海岳外史”(米芾),“会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鱼);称“山人”的,如:“九华山人”(杜荀鹤),“少室山人”(胡应麟),“射阳山人”(吴承恩);称“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罗贯中),“顾曲散人”(冯梦龙),“清都散人”(赵南星);称“渔和樵”的,如:“沂东渔父”(康海),“藕荡渔人”(严绳孙),“湖北桃花渔”(高濂),“雁宕山樵”(陈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铖),“天目山樵”(张文虎)。
第2个回答  2007-01-16
补充一个~东晋有名的才女谢道韫小时侯和兄弟在一起读书~
这时候天降大雪~长辈就问拉~这下雪像什么啊~
大才女的哥哥就说啦~撒盐空中差可拟(其实俺觉得这比喻也挺稀罕滴)
大才女看了看雪就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所以后来人家就叫她咏絮才了
像宋祁因为写了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就得个雅号“红杏尚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