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最惨烈的一场战争

如题所述

春秋时代最惨烈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484年春末,吴国与齐国争夺东方霸权的大决战终于爆发。此役,吴王夫差征调了全吴九郡共十万大军,加上其附属国越国的三千越甲,总共十万三千人马,从姑苏城胥门出发,经邗城,过邗沟,逆淮水直达鲁境,与鲁国的军队会合,总计约十余万大军,沿汶水自西而东进攻,五月攻下博地(今泰安市南旧县村),5月25日又攻克嬴地(今莱芜市羊里镇城子县村),直逼齐都临淄。

与此同时,齐军统帅国书正屯兵汶上(指泰山的汶河上游),闻吴军大至,遂与田书(字子占,齐国执政田常之弟)的援兵会合一处,沿淄水而上,5月27日,吴齐两军主力在艾陵(今莱芜市辛庄镇东的艾山丘陵地带)相遇,齐吴“艾陵之战”爆发。

与吴国前几年对山东半岛的试探性进攻不同,这次夫差全国精锐尽出,齐国也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实力。此战,双方投入兵力超过二十万,而且是一战定胜负,战争规模完全可以和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和吴楚“柏举之战”相媲美,其惨烈程度甚至超过了上述两场战争。可以说,这场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双方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两军的兵力差不多,总体来说,齐军战车多一些,吴军则主要是步兵。但主宰了两军胜负的关键并不在此,而是排兵布阵,齐军是传统的三军布阵,吴军却分为了四军,这样一来,吴军虽每一军的数量都不如齐军,但多出了一支预备军。这就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预备军的战例,而此次战役胜负的关键,就在于这个特殊的布置上。

大战来临之前,整个齐军笼罩在一片激昂和悲壮的气氛中,他们早就做好了战死疆场的准备。

田书和田逆本就是田氏家族派来送死的。田常的计划,就是要让国、高、鲍、晏四大家族的精锐在艾陵一战中损失殆尽,田氏就能一家独大。但这事儿不能做的太明显,所以田氏也要派出人来跟他们一起死

田逆知道自己此行的使命,既然如此,不如轰轰烈烈的战死沙场,也落得个痛快。他在战前甚至让所有部下和他一起嘴里含玉。按照周礼丧仪,死人下葬前嘴里要含东西,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玑,士人含贝,庶人含谷。没死就含,以示必死。当然,田逆等人只是士大夫,居然含玉,这亦是僭礼,足见田氏之野心。

看到田氏兄弟这么勇敢,其他将领也被他们感染了,纷纷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气势。

总之,在田氏兄弟的忽悠下,齐国全军成功陷入了一种疯狂而悲壮的氛围之中不可自拔。而就在这种氛围中,艾陵大战开始了!

很快战争陷入了白热化后,战场上也就没什么上军下军左军右军了,齐军约十万吴军约七万总共十几万人马在这片广阔的平原上紧紧咬成一团,车驰马奔,戈飞剑舞,直杀得烟尘滚滚,血流成河,双方的战士都杀红了眼睛,剑砍断了肉搏,手砍断了牙咬,牙咬断了头撞,整个战场陷入了一片可怕的疯狂之中。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血战,交战双方都代表着那个时代步兵方阵和战车方阵的最高水准,双方无论从数量和质量还有决心上来看都属上乘,而且势均力敌,没有了孙武这样变态级别的高手参与,这场战争无论是谁胜,都只能是惨胜,都将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可就在这个几近疯狂的战场一侧,吴国的三万中军王卒主力却站在高处默默地看着眼前的激战,就好像这场战争跟自己没有半点关系。

一边杀声震天,一边却静如流水,好诡异的一幅情景。

所谓中军王卒,就是吴王的嫡系部队,没有大王的命令,就算山脚下所有的吴军全部死光了,他们也不能移动半步。

这时候,激战已经持续好几个小时,接近中午了,艳阳高照,没有一点风,战场上尸横遍野,炙热的空气带着腐臭的尸体味道缓缓升到半空,凝固在刺眼的阳光里。

粗略看去,双方的损失恐怕都已达到四万以上,近十万英勇的士兵就此永远的留在了这片荒山野岭之中,再也无法回到他们的家乡,与亲人相见。

就在这个时候,对面突然传来了鸣金的声音,吴军开始缓缓后撤。

接着后撤的吴军突然左右让开,从后杀出一支庞大的生力军。

这支生力军正是刚吃饱饭精力旺盛的吴国三万王卒中军。

后撤的吴军也紧随在这三万中军之后,全面压上。

原来夫差早有定计,鸣金不是退兵的信号,而是反攻的号角!

猛虎下山了!

胶着了半天的战局开始一面倒,齐国人惨了,一个个被这群下山的猛虎屠杀。其实按目前双方兵力,他们并不比吴军吃亏,亏就亏在体力上,一方在高处养精蓄锐,早已跃跃欲试;一方则战的筋疲力尽、饿的头昏眼花,兵器都快拿不稳,更别说战斗了;结果双方一交锋,高下立见。

公孙挥指挥的齐中军先头部队做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首先崩溃。

接着,齐三军的其他部队也相继溃败,有的甚至还没看到吴军的影子就开始被前面的败兵裹挟着不得不往后败退。吴国的轻装步兵趁势席卷而上,让这数万齐军部队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受了灭顶之灾……

这就是战车部队相较于步兵部队最大的一个弱点:因为战车的进攻必须依靠整齐而稳定的阵形,而庞大的战车方阵只要前方的部队乱了阵脚,整支部队基本上就无法重新编组布阵,一旦轻易撤退就可能招致全面失败,所以一般车战失败的一方就很少有翻盘的可能。所幸齐国在北方面临的对手一般也都使用战车,所以一旦被击溃,也可以利用速度逃跑。可惜齐国这次面对的是吴国非常专业的步兵,非常善于追歼逐北,别忘了,当年吴楚“柏举之战”,吴军就曾在数日之内狂追楚军数百里,最终五战而破郢。总之,对敌国的战车部队实施全面追歼,正是吴国步兵的拿手好戏。

其最终的结果就是,齐国十万大军几乎被全歼,国书、公孙夏、闾丘明、田书、东郭书等齐军将帅也相继被吴军俘虏,只有公孙恢、宗楼、高无丕、田逆四人侥幸逃出生天。

接着就是打扫战场了,整个艾陵平原尸横遍野、甲仗堆积如山,最终,吴军缴获战车八百乘,并斩获甲首三千。按春秋后期的军制,一乘兵车编制三名甲士、75名兵卒与25名杂役总共103人,如果按三千甲士来算,则齐军损兵约十万三千;如果按战车八百来算,则齐军阵亡约八万两千人。总之,齐国十万余大军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艾陵之战,最终以齐国的惨败吴国的惨胜告终。此役,吴王夫差展现了高超的战术技巧与军事指挥艺术,诱敌、埋伏、预备队,创新手段层出不穷,完全突破了前人三军正面作战的陈规,把机动主力运用的出神入化。看来,东南之地不愧为中国兵学的发源地,孙武,阖闾,伍子胥,夫差,句践,范蠡都是顶尖的战争艺术家,春秋末年天下霸业的南移,并非偶然。

而经此一役,齐国损兵将近十万,从此沦为二流国家,经常被三晋欺负,甚至还屡遭鲁燕的入侵,直到近百年后的齐威王初年才恢复了元气。更惨的是,此役齐国国内高层将领精英损失殆尽,高、国两大家族的实力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而另外鲍、晏两大家族也人才凋零,再也没有了与田氏争雄的实力,从而导致田氏一家独大,最终篡齐而代之。而吴国虽胜,且收获了大批战略物资和金银宝器,但也损失了数万兵力,可谓惨胜——要知道春秋时代中国的人口不过一千多万,即使大国的人口也就在一百万左右,数万兵员的损失绝不是一个小数目!钱可以再赚,兵源的损失可没那么快恢复过来,当然,吴国霸业确立,有钱有地,假以时日当可无虞。只可惜,他背后那一头阴险的猛虎勾践,会给他时间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