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告诉父母自己得了抑郁症?

如题所述

在年轻的抑郁症患者中,有一个问题时常困扰着他们,那就是要不要告诉父母自己得了/可能得了抑郁症?

而如果去网上搜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患者在告诉了父母之后,并没有得到关心和照顾,反而是收获了嘲讽、责备、辱骂;有的父母以「你没有病」「是药三分毒」「心理咨询都是骗钱」为由,阻止他们接受治疗;甚至有些父母的养育方式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是导致子女患病的诸多因素之一。

这么看的话,是不是不要告诉父母会比较好?

兔编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要用两个新的问题,帮助你自己得出结论。

问题一:你需要他们为你的治疗付费吗?
钱是治疗中一个绕不过的难关,特别是对于经济不能独立的患者来说,没有父母为治疗买单,他们就算有心自救也无能为力。抗抑郁药一般都要吃一年以上,掂量自己的存款和进账情况,如果无法独立支撑,寻求父母或者其他养育人的帮忙是必须的。

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是」,请看下一个问题。

问题二:你和他们谈过了吗?
向我求助过的患者多数都是这么表达的——

「我家在三线小城市,这里的思想非常落后,大家根本没听说过抑郁症,如果我去跟他们说,肯定要被当做异类来看。我的父母平时就不怎么关心我,我在他们面前也总是装作没事的样子,即使说了,他们肯定也不当一回事,说我胡思乱想骂我矫情,毕竟以前我遇到麻烦他们都说是我的错。」

这类求助者如果把内容公开,通常会收获一大堆的安慰,会有人帮着骂他的父母,会有人同病相怜分享自己的经历。

但我的回应却是:这些都还只是你的假设,还没有发生过不是吗?你都没去试着谈,怎么能肯定他们一定不理解不接受?

有一点许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你对身边人的预期,很可能是被抑郁症加工过的、过分悲观的、不符合实际的。」

抑郁症通常伴随着自我贬低、自我攻击,患者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拯救的,活着就是浪费资源」,既然自己是没有价值的,那么别人自然也就「肯定会嘲笑我,肯定不会帮助我」,然后从过去现在的种种迹象中,找到证据,支撑自己的悲观预设,并且提前感到了绝望。

但这一切,不是还没有发生吗?如果你去试过,可能就会发现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通过实际行动,让现实打破你的悲观预设,这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很多患者经年不愈,就是因为认知出现了偏差而又没有尝试去纠正,一直活在被自己的想象伤害的世界里。

事实上光是我身边就有不止一个人听了我的话,去跟父母谈过,结果比预期的好太多,现在都已经开始规律的治疗。

我不否认有一些家长就是冥顽不灵,不配为人父母,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争取到他们的支持,而且身处这种家庭的患者可能还不少。本文主要是写给还没有和父母认真谈过的人,希望你们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在抑郁症的康复这件事上,父母的作用有时候比药物还大,毕竟他们能决定你吃不吃药。

抑郁症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争取到父母的支持,对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说一下怎么跟父母谈
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怕自己说漏说错的,可以准备个纸条,把想说的东西写下来,照着念。

第一,明确一个核心,我们是要解决问题,是去争取帮助的,不是去诉苦,也不是去问罪,所以尽量控制自己,不要指责父母或者和父母吵起来,更不要说到一半感觉父母的态度忍无可忍就放弃,为了自己能康复,稍微坚持一下!

第二,专门找个时间和父母坐下来谈。注意,别在父母指责你的时候试图说服他们,也别在聊别的话题的时候假装不经意地提起,要专门找个时间谈,这种仪式感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入谈的状态。

第三,开门见山地告诉他们你生病了,然后把你的症状,你的感受和病了多久客观地讲出来。注意,这个时候不要提任何因果关系,比如上次考试成绩不好,被你们说过以后,我就怎样怎样……因果关系的表达容易让听的人觉得“你就是在向我问罪”,那他们脑子里想的就不是你的感受,而是要怎么反驳你怎么说明这不是他们的错。

第四,表达你的愿望,你需要去看医生,你需要治疗,需要吃药。有好多人自己其实都没下定决心,对于要不要治病要不要吃药,自己也摇摆不定,那么只要父母稍微表现出一点不情愿,他们就会退缩,并把这解释为“父母不支持”。但在谈判中,你的态度是会影响到对方的态度的,所以要想说服父母,必须先说服自己。

第五,告诉他们,你希望好起来,你不想继续现在这个样子了。说得残忍一点,花钱给你治病,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投资,你总要让他们看到你的态度,让他们觉得这钱不是白花的,是能有一个正面收益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不要让他们误以为你是在为自己的“懒”“软弱”找借口,而是要让他们明白你是需要帮助去改变。与其说是一种症状,不如说是一种很深的气馁体验。

有些人的抑郁情况来自于跟父母的互动,互动过程当中产生的气馁一步一步的加深。

气馁的第一个阶段引起注意

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想要成为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想要得到父母的重视与被看见,

也需要在家族中有一种归属感跟安全感,这样才不容易被抛弃。

所以回想起我们的小时候,我们会用各种方式来得到重要性,而需要借由做些什么事情引起注意力来得到关注的底层逻辑是自己是不被爱的,如果我坚信自己是被爱的,根本用不着做这些。

有些人用很好的功课表现,来得到父母的注意力。

有些人用表现的很乖顺很听父母的话来得到父母的注意力。

有些人想要去完成父母无法完成的事情扮演一个英雄的角色来得到父母的注意力。

有些人会用讨好父母,让父母开心逗笑父母,来得到父母的注意。

还有些人用生病来得到父母的注意力。

……

不管怎么做,选择怎样的方式,吊诡的是,其实都在强化自己不被爱的气馁体验。

然而头脑的线性思维是,如果这个方式是有效的,那么他就会做得更多,以得到更多的注意。

所以有些小孩,他本身并不喜欢读书,但为了得到父母的关爱眼神,让自己有成就,确保在家庭中有的地位,经过内心盘算才去读的,可能他选择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科系就读,只是要完成父母的愿望。

我本人在童年时候,因为在家庭中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就只是因父亲经常跟我说写字是很重要的,字是门头书是屋,自己竟然练习写书法几十年,其实底下的动力完完全全来自于想要被父亲看见,或者是想要用自己的成就,让父亲看见,当被看见的时候,就能够证明我是重要的。

小朋友在四五岁的时候特别喜欢说话,希望父母听他说一些在大人听来是完全不合逻辑或者是胡说八道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其实都是想要得到父母的注意。

有人在自己公司上市第1天晚上,居然拿起电话要打给已经离世10多年的父亲,想要告诉父亲自己的成就。

由此可见人类对于被父母看见的这个需求有多大?

慢慢的气馁会进入到第2个阶段

这个阶段叫做权力斗争阶段

孩子会跟父母争,到底谁说了算?在自己还是婴儿阶段,可以哭可以闹,父母也许会听他的。但随着小孩子长到四五岁,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父母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去给到小孩如此庞大的注意力,也许开始敷衍小孩,可能的情况是。小孩依然故我的想要更多的注意力,越多越好,好像全世界就只有他一样,这几乎发生在每个小孩身上。这种情况是,一个要一个无法给出,就产生冲突与矛盾,谁权力最大就听谁。

有些小孩在权力斗争当中输给了父母,

因为小孩是弱小的,所有的金钱,吃喝,安全,力量,这些要生存下来的元素全部由父母给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也匮乏,大部分的小孩在权力斗争当中输给了父母。

而赢得权力斗争的父母会对小孩实施更多的职权,来掌控与控制自己的小孩。

制定很多的规则,在家里面建立有形无形的权威。

幼儿园的小朋友,会跟同伴说,我的爸爸很厉害是做什么的? 来彰显自己父亲的能力与权威。

权威的父母会不断的想要教导自己的小孩,改变小孩引导小孩,可能脱离他们的本性往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让他们更乖更道德,更优秀、更聪明、更有成就、更节省、更懂事、更孝顺、更安静、更快长大等等。

但对很多小朋友一样,他们会觉得,不被尊重,不被爱,不被理解,没有自由,所以我会发展出跟父母争吵的可能。

你不要逼我这样,我是不愿意做的,不要逼我做我不喜欢的东西,不要逼我说我不喜欢说的话。

父母会跟小孩带来很多的应该

你应该好好读书,你应该好好表现,你应该要听父母的话。这些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的道理,在小孩看来,只是赤裸裸的用权威压制小孩。小孩品尝到的只是权力斗争被输掉的痛,因为我权力不够,我只能接受这些,但我并不开心。

在跟父母争吵前,父母跟小孩之间的连接在某个地方就已经断掉了,只不过仍然有缝补的机会。如果此时父母继续付诸权威,仍然没有看见自己的小孩,小孩就会走向更深的气馁。

来到下一步-

报复

输掉权力斗争的小孩,在内心是不舒服的。

有一种对父母对权威的怨恨,但又带着不服输的不甘愿的心态,此阶段在内心可能会滋长报复。

你要我做这些事情,我不愿意做,但我不开心,我不开心,你也别想开心。

这就是报复的语言。

很多小孩发展出多种对父母的报复方式。

撕掉家中的壁纸。

把玻璃杯打碎放进马桶里。

故意做一些父母不喜欢的事。

本来可以很好的读书,故意让自己成绩快速下降。

或者是有些人会伤害自己的弟弟妹妹等等。

如果这个阶段。

父母跟小孩仍然没有得到连接,那么有可能继续往下个阶段发展。

那就是全然的放弃。

我做这些又是有什么用?

反正一点都不重要。

做什么都没用的。

随便你怎么样吧。

生命就是如此。

没有希望的。

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发展成,自我放弃或者是加重上瘾症,以及加重自我伤害,甚至出现想要结束生命的死亡诱惑。

这个时候有点进入到灵魂的黑暗隧道当中,

再下一步就容易发展成抑郁。

不想动,但脑袋会有很多想法,有点像机器在空转。

有可能睡不着觉,但是白天没精神。

也有可能牙刷掉地上都没有力气去捡起来。



抑郁的时候

伴随着很多的隐藏的愤怒,无力感无助感,

加上被很多人不理解,特别是家人的不理解,没有归属感,这个阶段是很受苦的。

家人可能会说,你有手有脚的,你就是懒惰。有些抑郁症患者会表示,家人都不理解,比抑郁的情况更难受,甚至因为家人都不理解,伴随着加重抑郁的情况的发生。

虽然抑郁会长期折磨人,常人用理性也很难理解,但抑郁仍然是可以走出来的。

走出抑郁分成三个步骤

一、想办法站起来。

让自己动起来,跟身体有更多的连接

有意识的让自己呼吸,走路,跑步,练太极瑜伽,都可以,参加一些跟身体连接的课程。

当跟身体有更多连接的时候,头脑会比较放松,流失的能量会减少些,更有活力,睡眠也会更好,抑郁的程度会降低。

二、求救

向你信任的亲人、朋友、机构、团体求救,

如果你信任你的父母,也可以试试看,跟父母说你的抑郁情况,并把专业的书与信息告诉他。

有些跟父母在沟通上存在问题的人或可以借由朋友或亲人转告诉父母。

如果求救之后父母不理解,这种情况通常是大概率的,甚至有些父母可能会说一些嘲讽的语言,那么可以转而向其他人求救。

这个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理解抑郁的状态,

或许是可以参加一些抑郁症的团体,公益的或非公益的都可以,并且有可能需要一些心理重建支持。

三、助人

可以去帮助这个世界上的其他跟你有相同体验的人。

目前中国有抑郁倾向的人占很大的比例,在创伤事件之后,人多多少少都会进入到抑郁的体验当中。在抑郁的群体内互相帮助与支持,可以建立一种全新的归属感,可以帮助自己更快的走出抑郁。

大部分抑郁的人,可能会有艺术方面的天赋,可以借由艺术的创作,走向自我探寻。不管是画画,写作,音乐雕塑,舞蹈,诗歌等等都可以借由艺术天赋自助助人。

随着对自己理解的深入,由向外的需要转为向内的找寻,并能逐步看清楚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累积的信念,由此,可以认出父母只是自己信念形成的见证者,而非形成者。借由成长,可以开始真正的接纳与欣赏父母,渐渐有机会看到真实的自己比抑郁的自己更有力量,从而走出抑郁,并且可以鼓舞像自己一样有类似体验的人,去发挥他们的天赋,点亮他们的人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