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了肠息肉切不切,90%的大肠癌为何都是因它而起的?

如题所述

肠息肉是局部肠黏膜增生肥大形成的黏膜隆起样病变,是生长在大肠黏膜表面的“小皮疹”。病因不清,一般发生在中年以后,50岁以后的人群发病率在25~80%左右。


虽然是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重要的癌癌前病变。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的,一般都经历了这个过程:


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原位改变癌侵袭和转移




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腺瘤息肉100%都会有癌变化


结肠息肉30年左右改为癌5-10年改为癌然后浸润转移。


这个过程又慢又长,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找到它,并及时删除它,以避免未来的任何麻烦。



结肠镜检查的表现息肉


结肠息肉多数情况下,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见于常规结肠镜检查、直肠指检或手术中。


所以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息肉,是体内的定时炸弹。理论上,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会变化100% 癌。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清除,迟早会酿成大祸。

有没有可能有些人容易长肠子息肉,需要特别注意?确实是。肠道息肉高危人群包括:家庭成员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长期食用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长期偏好油炸、烟熏、火烤等烹饪方式;50多岁。另外,坐的时间越长,肠道息肉。

一般来说,肠道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也称新生息肉)。肠道息肉大多是良性的。非肿瘤性息肉多为增生性息肉,多见于大肠,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尸检标本中发生率为25 ~ 80%。这种息肉一般比较小,直径0.5cm左右,往往是倍数。不需要处理,因为不会改变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3

在临床上,息肉很常见。            

那么什么是息肉呢?                   

息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多长出来的一小块“赘肉”,其本质是增生组织的团块。                          

像胃上长出来叫胃息肉,胆囊上叫胆囊息肉,而大肠上长出来的就是肠息肉。                           

那么肠息肉到底要不要切呢?       

医生给出的回复是切,息肉虽小,却不可忽视其的危害 。

朋友们,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肠息肉的危害。        

一、从息肉的分类来看                

   一般来讲,肠息肉的类型可分为: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基本是良性的,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消除。但腺瘤性息肉却不同。             

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其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不及时手术切除,随着其不断的长大,其发生癌变的几率也会不断升高。

二、从肠息肉的健康危害角度来看                                            

其一:有很高的癌变几率。 医学已经明确表明,绝大多数的肠癌就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尤其是那些基底宽、个头大的息肉。因此,患者不能因是良性息肉就疏忽大意。

其二: 息肉的发生率很高

任何人都有长肠息肉的可能。

而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体重超标的人群,有吸烟习惯的人,以及有肠息肉或大肠癌既往病史的人群,更是肠息肉的高发人群。

其三:肠息肉症状不明显,不易发觉

早期症状不明显,出现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时容易被误诊为一般性的肠胃疾病,甚至有很多患者自身是没有不适感觉的,仅仅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通过肠镜偶然发现,这让很多患者错过了肠息肉治疗的最佳时机。

因此,对于肠息肉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定期体检,将肠息肉的风险降到最低。


       

第2个回答  2021-04-13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第3个回答  2021-04-13
要切,因为肠息肉会随着时间而长大,容易引发癌变,所以需要及时切除避免后患。
第4个回答  2021-04-13
其实就是因为里面其实是都和我们肠胃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的肠胃也是会受到他的一些影响,所以才会导致这种疾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