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过度医疗?症结在哪里?

4月18日,张煜在知乎上发文称,自己作为一名一线医生看到了肿瘤治疗中的“黑幕”。

1基本定义
过度医疗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不能为患者真正提高诊治价值,只是徒增医疗资源耗费的诊治行为。 或者说,在治疗过程中,不恰当、不规范甚至不道德,脱离病人病情实际而进行的检查、治疗等医疗行为。简单说,过度医疗是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医疗不是诊治病情所需,起码不是诊治病情完全所需。过度医疗是与道德相违背的,是法律以及相关制度所被禁止的。
2主要种类
过度医疗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过度护理。
3界定难度
过度医疗的定义虽然很明确,但在现实中却又是非常难以界定的。因为,临床医学非常复杂,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病也有不同的表现,同一种病的不同时期治疗方法也不同。就拿感冒来说,做CT那就是过度医疗,但如果做常规的血液检查那就不一定了,很多病症相似,医生需要数据来确诊,有时医生采取全面检查的手段,其中哪些检查是正确诊断所必需的、哪些是多余的,都是由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而定的,因此,对过度医疗的判断也就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1]。此外,在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度医疗的认识也不同。
对生命的保护,再奢侈也不过度,生命的价值是由他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漠视生命的社会属性,就会产生过度医疗的错觉,生命是平等的,生命的社会属性是不平等的。肯定了生命的社会属性,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健康权利。
4判定准则
一般来说,对过度医疗判定的基本准则是:对病人的诊疗总体上是趋好还是伤害。在治疗中,要看医生的目的何在,治疗是否产生预防作用,是否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是否能延长病人的寿命。另外有两个附加条件是:病人的经济能力是否能承受,病人的心理是否能承受,治疗中是否能体现病人的权利。
5基本特征
(1)使用的诊疗手段超出了疾病诊疗的根本需求,不符合疾病规律和特点;
(2)采用非“金标准”的诊疗手段;
(3)对疾病基本诊疗需求无关的过度消费;
(4)费用超出了当时个人、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
6形成原因
1、经济原因是主要的原因,如:医疗过于市场化发展、以药养医、医务人员的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药品回扣、开单提成;
2、医学本身的复杂性与医生的诊疗水平的原因;
3、法律法规制度的原因,如:医疗事故鉴定法规定了医生在鉴定过程的举症倒置制度,可能导致医生对病人 的过度检查;据介绍,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300名全科医生中,有98%的人承认自己在医疗过程中有增加各种化验检查、院内院外会诊,多为病人开具药物等自卫性或者称之为“防御性”的项目。而医生自卫性医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避免吃官司”。
4、医生的道德水平的原因,比较少见。
5、其他原因,如:医患关系紧张;个别病人的不合理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1
所谓的过度医疗就是小病明明没啥事,可能打个针,吃个药就好,非得要给整一堆检查、开一堆药,就是属于过度医疗的体现。
X
过度医疗的现象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有些医院就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患者到医院看病,排了很长的队伍后,大夫没两句,就会给开什么核磁共振、CT、造影等各项检查,虽然有不少是的确需要设备来检查,能够给医生更好的判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设备“大撒网”的排查,仍是当前部分医院的主要谋利手段。
像现在很多小孩子看病就是酱紫,很多都是过度医疗。明明小小的感冒,可能做个雾化,吃点药就OK了。非得要抽血检查,说看看综合指标呀,拍个片呀,怕有肺炎的可能,要不要吊点滴呀,住个 院什么滴呀,反正一个感冒进医院,几千大洋就哗啦啦没有了。

过度医疗的背后,是“技术至上”与“以药养医”
1、技术至上:过度医疗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这个跟医院的发展是有关系的。很多医院就陷入了“技术至上”的恶性竞争当中,医院为了更好创造效益,争相购买大型的医疗设备。比如一台双源CT机要1000多万元,医院为了快速收回成本赚取利润,就会鼓励医生多给患者开这种费用较贵的新设备检查。医生会告诉你旧设备可能这个不好、那个不准,新设备好得不得了,看你怎么选呢?

2、以药养医:这个就跟医改前的制度有关了,以前15%的医药加成,足以让部分医德不佳、或没有底线的医院光明正大地鼓励多开药。可能很多人体验过,明明可能只要一两次的药,给开一堆。我朋友就经历过,很恶心的,每次看病医生都给开一个星期,都吃不完,很多药都放在家里浪费。
就拿输液来说,很多人都并不觉得怎样,但事实上很多输液都是不必要的,如什么消炎、营养之类的,只要不会伤害人,就大把地开,而实际上输液过度对人体也是存在很大伤害的。

移动医疗或能破解过度医疗现象
或许这里面还有患者“急病乱投医”的事实存在,但是患者作为信息壁垒下的弱势一方,也只能被动地相信认知中的专业代表-医生的意见。
而“过度医疗”很难去真正地区别于界定,以及从根本上去根治杜绝。只能说通过道德约束、医药分家、信息透明化、提高医生收入等多方面来共同推进。移动医疗的兴起,或许就一个契机。
比如说医生群体在萌医生的平台上实现多点执业,提高了整体收入,转而用心去通过有偿的论文来普广健康知识,打破信息壁垒,让患者掌握对等的医疗信息,并通过绑定医生来实现长期的有效追踪与沟通,实现自主选择药品选购、必要的医疗设备检查等,而不再是医院单方面的开单被动接受。
第2个回答  2021-05-01
出现过度医疗的现象,并不是一两个医生的治疗选择,而是各个因素一起导致的结果。
在中国,大概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专业水准。(国内高水平医生绝对不少,这里只针对"为什么大部分不够好"找找可能的原因)虽然国内很多大医院医生的技术过硬,即使放到发达国家也能跻身高水平的行列,但是考虑到国内医生众多(但是远远不够多),平均水平差强人意,导致有时候找不到可信的病因,所以只能“大包围”,确保治疗效果。
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在于政府政策上不重视,投入的资金极少,再加上媒体有意误导,民众误解,医闹频发而执法力度又不够,导致医生这个职业并不是很多优秀人才的首选,近年来很多知名医学院毕业生,尽管困难重重,依然果断的选择出国从医,进一步加剧人才流失。
国家为了保证每年医疗行业稳定,在高考招生时只能被迫降低分数线,又在源头上降低了医生准入门槛。国家的执业医师考试又不够完善,内容陈旧(总是考一些临床已经淘汰的东西),而且相对国外的考试难度小了不少。此外医学教育周期长30岁还在啃老并不新鲜,又成了高考优等生报考医学院的顾虑之一,长此以往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拉低了医生的整体水平。
第3个回答  2021-05-01
过度医疗,其实我个人认为在于医生的职业素质,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把病人的,病症作为重点,而不是向病人推销一些药物,或者是故意夸大病人,的病情
第4个回答  2021-05-01
过度的医疗一方面在于人们缺乏一定的健康方面的知识,还有就是很多人的一种相对焦虑的心累,往往把一些小病看得很重,这需要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多了解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过度医疗的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