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者为什么要树立竞争观念

现代管理者为什么要树立竞争观念

从你死我活的对弈到追求无竞争的蓝海战略,竞争观念一直在引领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不言而喻,竞争观念对企业经营者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它是企业经营者经营观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营者的战略决策、策略手段往往同它直接相连。随着社会环境和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观念也在不断的演化。
零和对弈的竞争观念
零和对弈是指下棋双方最后结局的一种无和棋状态,一方胜利的同时是另一方的失败。它的更广泛含义是指在对立双方的博弈过程中,任何一方的收益同时又是另一方的损失。
作为一种竞争观念,零和对弈在商业中的表现是:企业经营者认为,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必须最大可能地扩大市场占有率;而要扩大市场占有率,则必须打败竞争对手。所以前一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中日海运航线事件为例,在这次事件中,由于无序的竞争和抢占市场份额,大大小小的船运公司纷纷加入零运费甚至负运费的大战。尤其在2005年7、8、9月份,日本基本港航线爆发恶性价格竞争局面,运价由最高时的500美元/标准箱直降至负的150美元/标准箱,落差达650美元。用一位船运公司经理的话说:“2006年7月到8月之间,如果按照每个小标箱负200块钱来算,每周3800箱的话,就赔掉76万美元。这样,每个船公司几乎每天要赔掉一辆宝马车。”
“商场如战场”是零和对弈竞争观念下的经营者对企业竞争的最典型比喻。把企业之间的竞争,看作是如同战场上的双方,在这里,胜利与失败是完全对立的,对任何一方来说,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要么胜利要么失败。因而很长时间以来,将战争理论、战略战术方面的思想运用到竞争中来,是企业经营管理中较为普遍的内容。直至现在,我们只需要看一下许多商业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学说的名称,就可以知道战争理论对企业竞争影响有多深。
零和对弈的竞争观念在竞争动机上,表现为必须击败对手,通过击败对手。抢占对手的地盘来发展自己。在竞争手段上,可以说无所不用,有的甚至还用上了非市场、非经济的手段。大多数企业最常用的手段是价格战,如某微波炉商家,就曾公开宣称,它就是要不断用降价的方法使对手一个一个死去,从而使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在竞争结果上,往往表现出“你死我活”的特点,在一个行业中,一家或几家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一定会伴随着多家实力不济的企业破产、被兼并而消失。“大鱼吃小鱼”最为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商战的惨象。
零和对弈的竞争观念在作用上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它对企业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如实现生产的规模效应,产业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等。但另一方面,它使企业在竞争中承担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当对手也同样以这种观念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时,容易造成“鱼死网破”——两败俱伤的后果。此外,它还容易使竞争对手心生恨意,经常采用非市场、非经济的极端手段来对待竞争的另一方。近年来中国商品在国外屡被多种非经济手段冲击,类似2004年温州鞋在西班牙被烧的恶性事件不断出现,虽不能将事件的原因100%归结到这种竞争观念上,但这种竞争观念从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大家的共识。
零和对弈竞争观念最大的害处表现在:一旦企业经营者形成这种观念,它往往使其竞争行为固化。它阻碍经营者多角度来考虑竞争,更难以化竞争为合作,在学习对手的长处、优势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所以,这是一种较为狭隘的、短视的竞争观念,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害大于利的。
零和对弈的竞争观念是一种最古老的、同时也是一种影响范围最广的竞争观念。它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中,零和对弈的竞争观念虽然很早就出现,而真正用在企业领域时间并不长。这是因为,当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没有构成经济的主导形式时,当社会处在自然经济时,生产者的竞争意识是非常薄弱的。所以只有当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出现以后,商品生产者的竞争意识才不断增强,而后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竞争观念才开始出现。只有当“商场如战场”这种将企业竞争比作打仗的思想出现后,零和对弈的竞争观念才真正在企业领域里大行其道,这个时间大概是在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中叶,它的重要标志是:欧美社会企业之间出现的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以及更高层次的混合并购风起云涌,导致生产的集中,垄断组织的出现。
零和对弈的竞争观念一旦进入企业竞争领域后,就成为一种基本的竞争观念。长时间以来,对企业经营者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许多企业经营者还是在它的指导下来设计自己的竞争战略及策略手段。
双赢或多赢的竞争观念
改变零和对弈竞争观念条件的因素将随着市场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度发展而不断涌现出来,促使企业竞争观念从零和对弈向双赢或多赢的竞争观念发展。
首先出现的重要因素是:垄断组织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许多企业的规模相当大,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垄断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无论是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是经济的全球化都使垄断组织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没有任何一家跨国公司能通过传统的竞争方式吃掉另一家跨国公司。它们发现,与其双方弄得鱼死网破,两败俱伤,不如进行合作,从对方的优势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从而实现双赢。
其次,竞争对手在时间与空间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国家、民族的企业经常共存于同一市场,特别是当一个企业要进入到新的国家时,其本土对手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它们对消费者的需求特征更了解。作为新进入的企业,只有首先采取与对手合作的方式,特别是充分利用对手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当然,在此过程中,对手也能从生产、技术、产品等方面吸取它们所需要的东西。
大众公司与中国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在中国向世界知名的大汽车公司伸出双手的时候,包括奔驰、丰田在内的几家大公司无一例外都拒绝了中国的这双热情的手。而只有大众紧紧的把握住了这双日后给它带来丰厚利润的机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众始终在中国市场保持着领先的地位,牢牢占据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据高盛分析,德国大众公司全球利润的80%来源于中国市场。
第三,消费者需求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消费者需求变化非常快,个性化的市场不断出现,现代营销理论中的目标市场营销大行其道,市场细分有时达到极致——一个消费者一个市场,所谓的定制营销——一对一的营销也曾风行。这使企业想通过击败对手取得更高市场占有率的难度不断增加,使其渗透市场的障碍难以逾越。于是,企业经营者将思路完全颠倒过来,与对手走合作之路,共同来开辟市场。
以上市场条件的变化,导致一种新型的企业竞争观念——双赢或多赢的观念的出现。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竞争对手是战略上的合作伙伴,力求找到双方或多方利益上的共同点,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寻求互补,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在这个基础上,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
寻求双赢或多赢的竞争观念,与“商场如战场”的零和对弈的竞争观念完全不同。在竞争动机上,它不把竞争对手当成敌人,更不寻求以对手失败、已方胜利作为最后的目的,而是从战略上确立双方都能获得利益的基础,所以在竞争方式上,多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如美国几大汽车公司之间联合建立的汽车合作公司,美国汽车公司与日本汽车公司建立的汽车合作公司等。
这种竞争观念完全改变了企业经营者的思维范式,它使新的企业价值观成长起来。由于企业经营者重要的精力不是放在如何防止竞争对手来抢占自己的市场上,而是集中在发挥自己的优势上,同时利用对手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使企业的资源不在无谓的消耗战中浪费,其发挥的效益能达到最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13
1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树立
一、尊重和重视每一个人
二、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机会
三、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团结和依靠教师,重视和强调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提高学校管理决策质量,使教师以主动负责的态度,自觉贯彻执行学校管理制度,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获得最大可能的成功。
2
坚持教育创新,就要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实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但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升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它以做人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现代人才培养的理念,不是以某一方面的技能为本,而是以素质为本。现代教育理念,不是以知识为本,而是以人为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9-0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竟争也是如此,不是你争不争的问题,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因为如果你不争的话,别人同样会把你给“消灭”所以对企业来讲,最好的生存方法就是“战斗”,商场如战场,更多时候是--没有和平可讲的。
第3个回答  2010-09-06
错了!
你的问题问错了。
现代管理者应该建立竞合观念
竞争与合作的观念。
我是通化管理大师张朕瑄,愿与你分享我的智慧与财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