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7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秩序感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一种习惯和品质,从出生到6岁是宝宝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良好的秩序感在孩子6岁以前养成后,便会体现在孩子上小学、中学、大学的阶段,孩子的书包和学习用品会收拾得整齐,孩子不会找不到东西或漏掉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学习中很自然的有条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直到参加了工作,他们会知道工作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们会抓住学习和工作的重点,这种能力成为可以终身受益的品质。
会对秩序产生一种近乎刻板、顽固的要求,玩具图书换了地方、自己的座位坐了别人、两块积木没有摆放整齐……他们就会大哭大叫,妈妈们不要一味地批评宝宝淘气、任性,要知道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表现,因为宝宝认为生活是有序的,应该是有固定样子的,而这种秩序是恒定的、不容改变的。0到6岁是他们自律感及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妈妈们要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这一时期对事物固定秩序的特殊要求。当宝宝因为某种“秩序”被打破而哭闹时,妈妈们要尽量安慰,并协助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尽量帮助他们恢复原有的秩序,以平复他们的不安情绪。
上述的情况在我们日常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比比皆是,就拿小宝的例子来说吧。小宝是我们舞蹈课的忠实粉丝,对跳舞有着极大的兴趣,妈妈总是早早地就带着小宝来到儿童之家做准备,每次上课的时候,小宝都会聚精会神地跟着老师跳舞,非常享受上课的每一分钟。但是上个星期四,舞蹈课上到一半,小宝突然从教室里跑了出来,追问妈妈:“现在可以去公园了吗?”老师们觉得很奇怪,这时妈妈的解释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那天早上,妈妈忘了今天要上课,所以跟小宝约定好了今天要去公园。这时,去公园这个行为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小宝头脑里,当妈妈突然想起要上课的时候,就人为地破坏了小宝已经建立起的秩序感,这说明,像小宝一样大的孩子,已经对生活的秩序性表现出了很强烈的要求,对自己的生活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
如果儿童错过了对秩序的敏感期,那么,映入他眼帘的那种紊乱就会成为他发展的一个障碍。没有好习惯,把玩过的玩具随意乱扔,用过的东西不能够放回原处,屋子里乱七八糟,不知道收拾,大人总是跟在屁股后面收拾不完。这都是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秩序感的具体体现。
所以妈妈们要保护好他们的秩序敏感性,
守则一: 给宝宝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
  给宝宝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培养他们秩序感的前提。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包括:其一,规律的作息。日常生活中,妈妈们要为宝宝安排一个科学合理且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并督促他们遵照执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还能为他们时间观念的形成和秩序习惯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二,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家里的各种物品要摆放整齐,使用完毕后需物归原处,妈妈们还要耐心培养宝宝归置秩序的技能,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收拾玩具、图书,即使宝宝表现得“笨手笨脚”、越帮越忙,也不要斥责他们,而要耐心指导,不断表扬。其三,和睦的家庭氛围。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关爱、长幼有序,才能促使宝宝形成一种追求文明、秩序的美好心态。  守则二:从小事入手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妈妈们还需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从小事入手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时时处处的教育引导、提醒,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秩序行为。家长在做有规律的工作时,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如,早上洗刷时,孩子在旁边看,就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在洗脸、刷牙,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洗脸、刷牙”;在孩子吃饭前给他穿外套时说:“宝宝在吃饭前要穿上小外套,不然就会把衣服弄脏了”;吃完饭,家长在把椅子和桌子归到原位时对孩子说:“吃完饭了,要把椅子和桌子放到原来的地方,不能乱放”
。当孩子无意忘记做一些事时,家长通过提醒来引导孩子完成。当孩子弄了一地玩具要出门时,对孩子说:“宝贝,玩具该回家了?”当孩子还不明白时,再进一步提醒说:“是不是要把玩具收起来啊?”当孩子把衣服乱放时,提醒说:“脱下的衣服应该放哪啊?”如此等等。重要的是家长不能操之过急,注意循循善诱。给孩子充分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反复提醒与强化训练来增强孩子的秩序感。当孩子就是不愿意做时,家长帮助完成的同时,可做些硬性规定,让孩子明白有很多事情必须这样做才行,以此来建立一定的规则。  守则三:注意公共场所宝宝秩序感的培养
每个公共场所都有它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大家自觉遵守,如乘坐公车,要先下后上、文明礼让;游览公园,不要攀折花木、践踏草坪;观看电影,不可乱扔果核、大声喧哗等等。每到一处,爸爸妈妈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向宝宝讲解相关的规定,让他们懂得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的秩序规则,遵守是光荣的,而违反则是不道德的。
有秩序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反之,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具有信念;如果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伸张正义;如果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真心和爱心让孩子从小感受秩序、喜爱秩序、遵守秩序,使“秩序感”成为他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最后,针对让很多家长头疼的玩具问题,我们再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吧。
1、
让孩子生活及住在固定的地方,为孩子安排属于他自己的空间。
  孩子的生活用品和玩具都有固定的摆放的地方,除了孩子的寝室、游戏室外,客厅中也应有属于他的空间,每一个地方都有柜子放置他的物品,而且是固定的。
  2、 不要买过多的玩具给孩子,也不宜将玩具往一个篮子里放。
  因为孩子每一次只想玩其中一、二种。若放在篮子里,则孩子需要全部倒出来,才能找到他所需要的。要求孩子收拾所有玩具,孩子不肯是因为他只玩了其中的一项。
  3、 坚持一次让孩子玩一种玩具。
  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喜欢一次做一件事情,所以很容易引导他将玩具收好,才可以再拿另外一个出来玩。另外,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潜意识的吸收心智阶段,他们习惯了有秩序的外在环境,自然喜欢并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
  4、 为孩子预留收拾玩具的时间。
  不管是在餐前或外出前玩玩具,父母千万不要为了进行下一个活动,而姑息孩子可以不收拾玩具或草草地帮他收好,这样是无法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的,父母应考虑孩子的能力,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去收拾。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更不能以自己的心情好坏为转移,要坚持始终如一。
我们要协助孩子完成他精神上和身体上的成长,为孩子提供有利于他建立良好秩序感的外在环境和条件,真正理解孩子在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的种种表现,才是对生命的最好的尊重和爱护。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