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急!

如题所述

一、虚词:

1、之:音节助词,不译。

2、乃:于是,就。

二、实词:

1、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2、方:方圆纵横。

3、修:长,这里指身高。

4、寝:躺,卧。

5、地:土地,疆域。

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白话释义: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齐国的最美的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说得真好。”

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文章赏析: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因为,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

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

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写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

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2

一、文言虚词

1、而:却,连词。 

2、乃:于是,副词。

3、也: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4、之:音节助词。

二、文言实词

1、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2、方:方圆纵横。

3、修:长,这里指身高。

4、寝:躺,卧。

5、地:土地,疆域。

6、美:“以……为美”、“认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7、闻:使……听到,使动用法。

8、孰:通“熟”,仔细。

9、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10、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11、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12、及:比得上。

13、受:给予,付予。

14、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作者:《战国策》

朝代:先秦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原文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

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扩展资料: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因果关系等。

何:

1、疑问代词。

2、副词。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乎:

1、语气助词。

2、介词,相当于“于”。

3、可作词尾。

乃:

1、副词。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其:

1、代词。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且:

1、连词。

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然:

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

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3、助词。

若:

1、代词。

2、连词。

3、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等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所:

1、用作助词。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3、复音虚词“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为:

1、动词。

2、介词。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焉:

1、语气助词。

2、代词。相当于“之”。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4、兼词。相当于“于是”等。

也: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以:

1、介词。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矣:

1、语气助词。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于:

1、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与:

1、作连词。

2、助词。

3.“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之:

1、用作代词。

2、用作助词,也。

3、用作动词。

者:

1、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虚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8
古汉语现象
词性
  朝   zhāo 早晨(名词)   cháo 朝堂(名词)   cháo 朝见(动词)   私   私人,自己(代词)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偏爱(动词)   脩   通“修”,身长,长(形容词)   修建(动词)   整治(动词)   莫:不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孰   谁(代词)   仔细,周详(副词)   方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地方   今义是一个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在早晨   名词作状语 (暮) 寝而思之:在晚上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
  孰视之: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d.能谤讥于市朝 偏指“市”指市集,市场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下   1、乃下令(颁布,下达)   2、受下赏(下等的)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美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修   1.修八尺有余:身高。   2.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时   1.时时而谏进:有时。   2.时而献焉:到时候。   旦   1.旦日:第二天。   2.旦辞爷娘去:早晨。   3.旦旦有是哉:天天。   而   1.而形貌昳丽:连词,表并列。   2.而复问其妾曰:连词,表顺承。   3.窥镜而自视:连词,表修饰。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3-15
美我:
私:
诚知:
皆以美于徐公:
地方:
左右:
昳丽:
服:
窥镜:
旦日:
不若:
孰视之:
暮寝而思之:
蔽甚矣:
善:
面刺:
谤讥:
市朝: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期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9-18
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