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初禅境界和初果境界有什么不同 差距多少

如题所述

对不起,你的问题太深奥了。如果有人敢作答,他一定是菩萨再来,否则一定是打妄语。

且依书本作答,也不知对否。
初果即须陀洹,断三结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恶趣,于人天中七返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盘,过八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初果回心。

初禅境界,如《佛学次第统编》所说: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 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

观二者差别,初禅是定,初果是位,二者之间,初禅好比一个长跑过程,初果好比一个奖牌。差距可以是零,也可以是从起点至终点那么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4
初禅本无境界,你要从《圆觉经》中奢摩那观(寂灭观)开始修。不看境界才是无相境界。要得心净佛土净。

在大小乘的修行次第来说,证初果见道,大乘初地见道,小乘初果见道。见道以后不等于是万事大吉,见道以后要修道,二果到三果,然后到四果才是无学道。

要怎么样才能够见道?佛教的修行次第:以戒生定,因定发慧。不发慧见不了道,所以要持戒精严,要有一定的禅定做基础,没有禅定做基础,见不了道。

根据四禅八定的次序,可以在未到地定见道,也可以在初禅见道。从欲界到无色界,欲界是没有定的地方,没有定,又有点定力就是未到地定。

未到地定它只是一刹那时间,这一刹那时间如果我们把握得好,可以证得无漏,如果把握不好,还得要根据这个次第去修,所以小乘如果是要证初果的话,可以利用从欲界到色界这个未到地定,如果把握得好,定力足可以见道,可以证初果。

什么叫做把握呢?就是说你不以欣上厌下来修四禅八定,你是以无漏正见来修,那么你在每一种定上都可以见道,都可以证到初果。证初果是一个基础,证到了初果你就不愁二果三果四果了。

如果说你在修四禅八定的时候,仅仅是以欣上厌下的心情来修,你就是修完了,还是人天有漏,还不能出三界,只有把我执破掉,你才可以见道,才可以证得无漏的果。所以我们在修禅定的时候,就要保持无漏慧的这个正见,没有学无漏慧的正见要想见道,不容易。当然呢,只有见道了,才有亲证无漏慧,这两者是互相推动、互相成就的。

在没有见道以前的无漏慧,从听闻正法而来,见道以后的无漏慧,那是从证悟中来。

所以慧有三种,即闻慧、思慧、修慧。般若有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在见道之前闻慧很重要,没有闻慧做基础,你见道的条件永远不具备。

所以希望大家在有修持有见地的老人家的指导下,大家都要发这个愿,要即身了办,即身了办这才是我们修行学佛的最终的目标。
第2个回答  2010-10-04
  对不起,你的问题太深奥了。如果有人敢作答,他一定是菩萨再来,否则一定是打妄语。

  且依书本作答,也不知对否。
  初果即须陀洹,断三结之惑,而得此果。超四恶趣,于人天中七返受生,方断诸苦,入于涅盘,过八万劫,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初果回心。

  初禅境界,如《佛学次第统编》所说: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 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

  观二者差别,初禅是定,初果是位,二者之间,初禅好比一个长跑过程,初果好比一个奖牌。差距可以是零,也可以是从起点至终点那么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2-26
应该是走完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天之后,再进入“无烦天'‘证得初果,之后再进入”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之后进入’‘净居天’‘又名“五不还天”证得三果,之后进入”无色界“,证得四果阿罗汉。基本差不多,你自己走一遍,就全明白了。所谓初禅境界,就是你进入初禅天时的境界,初禅天又分三重,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所谓初果境界,就是你走完四禅十三重天之后,进入”无烦天“时见到的境界,详见”三界人天表“。
第4个回答  2018-12-03
一个是理一个事,一个是看到的一个是拥有的,初禅是初禅,初果是初果,所以差距挺大的,就跟阿赖耶识和大圆镜智有什么不同差距多少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