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奚派老生的精髓是什么?

总是爱听奚派戏,最喜欢的就是那若断若续、字字铿锵的唱法。但是学得不像,总觉得差点什么,长句子、音多的句子总是一塌糊涂,缺少清晰的断音。请问它具体是怎么发声和一大堆音的断音方法。最好能加QQ,我281374800,注明“百度知道”,谢谢!

奚派 - 艺术特点
谈到京剧的唱工,京剧讲究的是“以字行腔”、“字正则腔圆”。不过京剧字音不等于普通话读音,它是广泛的不同地域读音的奇妙综合。这样,在咬字读音的问题上就留给了每个演唱者一个选择的空间。譬如在京剧中阳平字既可读北京音的阳平,也可根据“湖广音”读成仄声。上声字既可读北京音的上声,也可向上滑着读成平声。有的上口字有时也可不上口而读其本音。然而怎么选择,这其中就有学问了。有的演员不善选择,因而显得乏味。奚先生极为重视字韵,精于探索,精于选择,并有深厚的运用口劲的功力,所以才形成奚派的唱念独具清新之美和别致的韵味。譬如《哭灵牌》刘备所唱“过五关斩六将”的“斩”字和“你可算得盖世英豪”的“可”字,均为上声,奚先生即根据“上声滑”的唱法均以滑音唱成阳平。这样唱如书家的放笔一挥,极具酣畅明快而又适度之美感,而且这两个滑音用在这里与刘备忆起关羽的光荣业绩不禁产生自豪的感情也是合拍的。其实有的演员有时也用滑音唱上声字,但却往往滑而太过,使线条变形,不仅不美而且显得俗气。这就从反面看出奚先生的演唱功力确有过人之处。在奚派演唱中这种别具异彩的“字”是很多的,它们多有耐人寻味之处。
奚派艺术具有“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是“洞箫之音,珠走玉盘”。我个人以为,所谓的洞箫之音,不应该是剧场里的游移缥缈的洞箫音乐,而是那古貌苍朴、清新自然的田园色彩。记得小时候,蝉鸣蝶舞的夏季,夜间风清月朗,星河依稀,农家人在房前屋后、田头阡尾乘凉小憩,皎洁的月光洒满了田园袤野,从田野的深处传来悠悠地箫音,那是田中农人吹奏的小曲。夜宁人静,万籁无声,美妙的洞箫乐曲传遍了家家户户,泉咽涧底,圆润苍凉,箫音随清风娓娓道来,如泣如诉,如噫如咽,凄婉美韵,无以言表。几年以后,我第一次听到奚派名剧《白帝城》的唱段,田园洞箫的悠扬渺远竟与奚派的清新美韵不谋而合,那份情愫至今还印在心里,犹如乡音咏叹,震我心弦。奚派艺术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我想就是一种裂锦之音和淳朴之情融在一起的金声玉音,是在渐渐理解,细细品味后感觉到的沈浸醇郁、含英咀华的纯香韵味儿。这是我个人所能表达的,对心中久仪的奚派艺术的内心感受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30
奚啸伯的奚派艺术,早在四十年代初期,即与马连良的马派,谭富英的谭派,鼎足而立,传有“马跳檀溪”(檀指谭、溪指奚)的佳话。到了四十年代中期,杨宝森的杨派,崛起树帜,马、谭、奚、杨,成为各有特色的四个老生流派。

创始人
奚派的创始人是奚啸伯(1910—1977年)先生。奚先生既无在科班学艺的经历,又无梨园世家的家庭背景,纯粹是票友出身,一定意义上的自学成才。在奚先生的成长过程中,实现了四次跨越:由业余而专业,此其一也;由一般演员上升为能与梅兰芳先生配戏的全国知名的优秀演员,此其二也;又由搭班而挑班,成为自将一军的奚老板,此其三也;然后更超越若干艺术上的竞争者,被观众授以“四大须生”之一的桂冠,此其四也。在那名角如林的年代,完成这四个跨越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一股坚忍不拔的苦斗精神是不可想像的。

艺术风格
奚派艺术具有“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是“洞箫之音,珠走玉盘”。我个人以为,所谓的洞箫之音,不应该是剧场里的游移缥缈的洞箫音乐,而是那古貌苍朴、清新自然的田园色彩。记得小时候,蝉鸣蝶舞的夏季,夜间风清月朗,星河依稀,农家人在房前屋后、田头阡尾乘凉小憩,皎洁的月光洒满了田园袤野,从田野的深处传来悠悠地箫音,那是田中农人吹奏的小曲。夜宁人静,万籁无声,美妙的洞箫乐曲传遍了家家户户,泉咽涧底,圆润苍凉,箫音随清风娓娓道来,如泣如诉,如噫如咽,凄婉美韵,无以言表。几年以后,我第一次听到奚派名剧《白帝城》的唱段,田园洞箫的悠扬渺远竟与奚派的清新美韵不谋而合,那份情愫至今还印在心里,犹如乡音咏叹,震我心弦。奚派艺术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我想就是一种裂锦之音和淳朴之情融在一起的金声玉音,是在渐渐理解,细细品味后感觉到的沈浸醇郁、含英咀华的纯香韵味儿。这是我个人所能表达的,对心中久仪的奚派艺术的内心感受了。
第2个回答  2014-02-27
余派中正冲和,言派幽曲婉转,高派慷慨激昂,马派潇洒飘逸,谭派酣畅淋漓,杨派醇厚,奚派儒雅、麒派大气、唐派高古
第3个回答  2014-02-26
奚派唱腔精髓?略知一点点:闪板不离板,错骨不离骨。追答

何为错骨不离骨?

第4个回答  2014-02-26
看欧阳中石先生的书追问

什么书?

相似回答